威爾遜主義

威爾遜主義

一般認為,威爾遜主義就是威爾遜關於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嚴格講來,它不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而是一些願望、信念和標準,以及由此重建國際秩序的計畫,它具體體現在1918年1月8日對國會發表的“十四點計畫”的演說中,主要強調下列目標的實現:公開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貿易自由、全面裁軍、公正處理殖民地爭議、民族自決、恢複比利時、撤出俄羅斯領土以及建立國際聯盟。

基本信息

概述

伍羅德·威爾遜伍羅德·威爾遜
此後,威爾遜又對“十四點計畫”進行了補充,提出了美國外交四項原則(美國無意攫取別國領土;美國外交主要手段是和平談判而不是武力征服;美國不承認任何通過暴力獲得政權的外國政府;美國在國際關係中將恪守信用,遵守道義)等,完善了他關於持久和平的構想。威爾遜主義顯然想用集體安全體系的“快刀”斬斷歐洲古老均勢體系這堆“亂麻”,他好像要告訴歐洲人:“從今以後,國際秩序不應再建立在均勢的基礎之上,而應以民族自決為基礎;各國的安全不應依靠軍事同盟,而應以集體安全為保障;外交活動也不宜由專家秘密進行,而應‘公開地達成公開的協定’。”

看法

根據威爾遜對國際體系的構想可以得出下列看法:
(1)他的人性觀是基於自由主義的人性善;
(2)他承認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並且認為和平只能建立在經過考驗的政治自由的基礎之上;
(3)在國際層面上,他認為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一樣,可以用法律和制度來限制武力的使用,只要所有國家的政府將宣戰權交給多邊組織,武力的使用必須得到多邊的同意或授權;
(4)類似“勿殺生”的倫理道德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在國際政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突出外交政策中的道德律令,決策者將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

思想來源

威爾遜主義WilsonDoctrine的思想來源主要有:
(1)19世紀主導歐洲和美國的古典自由主義哲學。古典自由主義有重商主義的傾向,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會致力於和平,因為戰爭不利於資本主義的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避免戰爭爆發、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利益的和諧性會引導它們尋求集體安全,“和平與正義、國際法律和國際組織,應當也可能是國際社會大家庭共同追求的一種目標和架構”。
(2)美國的傳教士精神或說“天定命運觀”。這種觀點認為,美國人民是上帝揀選的子民,注定負有拯救世界的義務,推而廣之即是向世界輸出美國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其結果就是實行擴張主義或干涉主義。威爾遜認為美國在集體安全體系中肩負領導責任。他在1919年7月10日對參議院的講話中說:“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拒絕別人賦予我們的道德責任,我們是拒絕還是接受世界對我們的信心。”
(3)美國文化中的“例外論”。美國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認為美國是自由之地、希望之鄉,是理想世界的縮影。在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中,傑佛遜主義與威爾遜主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都源於“例外論”。如果說傑佛遜主義是“潔身自好”、確保美國不要世界化的話,那么威爾遜主義則是“己所欲,施予人”,目的是使世界美國化,讓整個世界變得像美國一樣美好。
(4)18世紀啟蒙哲學。啟蒙哲學認為,人類是平等的,在國際關係中,人道的目標本身就是國家利益的核心組成部分。

外交準則

威爾遜主義的外交政策常常奉行如下這些準則:
第一、作為國內治理形式,民主制度比君主制度、專制制度更好,在世界政治中,民主國家能夠成為美國更好的、更可靠的夥伴;
第二、在國外支持民主不僅是美國的道義責任,而且也是為了保障世界和平的一種實際需要;
第三,防止戰爭,熱衷消除戰爭根源,支持和平運動裁減軍備、削減防務預算。

米德

按米德的說法,20世紀前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威爾遜主義成分(理想主義成分)早已存在,當然那時它還沒有被命名為威爾遜主義。美國時常顯示出“民族性格中的威爾遜主義傾向:堅持認為美國擁有改變世界其他地方行為的權力和職責,美國能夠而且應該既關注其他國家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也關注它們的國內政策”,這主要體現在美國傳教士在世界上的活動中,但往往為外交史家所忽視,人們更多地關注軍人(打仗)和商人(經商)的活動。傳教士的活動屬於民間性質,雖然也得到官方的協助、支持和保護;而官方外交中正式支持世界上的民主並不很多(如支持法國大革命),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力有限,1823年美國宣告門羅主義後,美國自動將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活動半徑劃定在西半球,威爾遜主義的效力和威力也僅限於此。威爾遜主義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也遠不如漢密爾頓主義的影響大。但進入20世紀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已上升為世界第一,美國又成功地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會議為美國總統威爾遜向全世界宣告美國的理想主義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舞台,威爾遜主義的宣布是在合適的時間(勝利之後)、合適的地點(討論戰後安排的會議)、合適的人(幫助贏得勝利的最有實力的大國總統)所說的合適話語。此後,威爾遜主義逐漸成了理想主義的代名詞。由於美國主導了20世紀,威爾遜主義無論成功與失敗,都與美國的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的理論及實踐息息相關。

公式

威爾遜主義的公式可以簡化為:
(1)道德律令;道德應當是一切外交政策的出發點;
(2)多邊律令;多邊主義應當是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基本手段;
(3)民主律令;在美國領導下實現世界的民主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前提條件;
(4)民族自決律令;任何民族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府統治形式。

注意

應當注意的是:我們應當將威爾遜主義與威爾遜的外交政策區別對待,前者是一種外交思想或理論,後者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他執政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

干涉

【威爾遜主義】或【托巴主義】即拒絕承認因違反本國憲法而取得政權的新政府。
這些以堅持“法統”和憲法程式為名,實際上是對別國內政的干涉。一般認為,威爾遜主義或托巴主義就是威爾遜關於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嚴格講來,它不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而是一些願望、信念和標準,以及由此重建國際秩序的計畫,它具體體現在1918年1月8日對國會發表的“十四點計畫”的演說中,主要強調下列目標的實現:公開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貿易自由、全面裁軍、公正處理殖民地爭議、民族自決、恢複比利時、撤出俄羅斯領土以及建立國際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