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本人在從事外國哲學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有關人學思想方面的理論成果。在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後,對於人自身的研究在哲學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時至今日,這一問題並沒有得到圓滿的解答,人們對於自己的真正面貌,並沒有獲得完整而準確的認知。
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對人的形象的描述一直是從哲學的視野中進行的,對人的研究也只局限在哲學範式中。現階段,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哲學發展,這也對以哲學為基礎的人學研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人究竟是哲學特有的研究對象還是科學與哲學共同研究的對象。毫無疑問,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思想家愛德華?威爾遜反對原來單一的、陳舊的研究模式,主張擴大研究人的視野範圍,強調自然科學在研究人這一問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威爾遜這一觀點的提出,推動了人的研究範式的轉變,即把對人的研究從哲學研究範式中轉化到生物學的研究範式之中。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威爾遜人性論的思想淵源
1.1 超自然主義人性論與自然主義人性論——西方傳統人性論的二元對立
1.1.1 超自然主義人性論
1.1.2 自然主義人性論
1.2 古典生物人性論
1.2.1 達爾文古典生物人性論的主要觀點
1.2.2 達爾文以後古典生物人性論的內在分歧
1.3 現代生物人性論的崛起
1.3.1 現代生物人性論與古典生物人性論的區別
1.3.2 威爾遜——現代生物人性論的代表
第二章 威爾遜人性論的方法論探究
2.1 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2.1.1 人性是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共同研究的對象
2.1.2 “逆科學”概念的提出
2.2 還原與綜合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2.2.1 還原的方法
2.2.2 綜合的方法
2.3 人性的先天與後天相統一的研究方法
2.3.1 心理圖示說
2.3.2 行為地貌說
2.3.3 進化雙軌說
2.3.4 個體發育說
2.4 對威爾遜人性研究方法的評價
第三章 威爾遜人性論的主要內容
3.1 人性的定義及特點
3.1.1 人性的定義
3.1.2 人性的特點
3.2 人性的結構
3.2.1 基因是人性結構最深層次的要素
3.2.2 心智是人性結構中間層次的要素
3.2.3 社會性行為是人性結構最外層次的要素
第四章 威爾遜人性論蘊含的問題
4.1 人性的核心問題
4.1.1 道德起源之爭
4.1.2 經驗主義的道德觀
4.1.3 道德的生物學研究
4.2 人性的善惡問題
4.2.1 人性事實層面與價值層面的一致性
4.2.2 威爾遜幸福主義的倫理原則
4.2.3 威爾遜對人性價值評價的意義
4.3 人性的“兩難”問題
4.3.1 關於“意義”的“兩難問題”
4.3.2 關於“自由”的“兩難問題”
4.3.3 關於“選擇”的“兩難問題”
第五章 對威爾遜人性論的評價
5.1 對威爾遜人性論的肯定評價
5.1.1 對生物人性範式的推進
5.1.2 開啟了綜合理論的運動
5.1.3 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5.2 威爾遜人性論存在的問題
5.2.1 自由的問題
5.2.2 文化的問題
5.2.3 有關基因決定論的問題
5.2.4 有關自私基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