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1910~)
正文
現代小說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河南省鄧縣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範。由於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像能力和文學興趣。![姚雪垠(1910~)](/img/9/861/nBnauM3XygDN3QDOxYT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24年國小畢業後,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回鄉途中,與二哥和其他兩名學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鏇又被一個土匪小頭目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生活約100天的這段特殊經歷,成為他後來創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此後四年多,除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的幾個月外,基本上失學在家。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許多“五四”新文學作品,也讀了一些俄國作家的小說,培養了對新文學的興趣,增強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家庭的缺少溫暖與社會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兩次到具有進步色彩的軍隊中去當兵。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悶感傷的情緒。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入學後不久,即參加進步活動,和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讀了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觀派的一些代表性論著,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或文學家。1931年暑假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爆發前夕,先後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鬥爭畫面。此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這些文章同樣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有敏銳的時代感。由於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1936年曾收集家鄉口語,編為《南陽語彙》。
抗戰爆發後,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在此前後,還發表論文、雜感數十篇。並曾赴徐州前線採訪,隨後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地書簡》。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上發表短篇小說《白龍港》、《差半車麥秸》。次年又在《文藝新聞》上刊出氣氛悲壯的《紅燈籠的故事》。後兩篇曾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並被譯為英、俄文。《差半車麥秸》和稍後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之所以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原因之一,是成功地運用活潑生動的民眾口語,寫出了農民在抗戰中的覺醒與變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輾轉鄂、皖、蜀等地的過程中,以主要精力創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些作品多以抗戰初期知識青年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題材,寫出了年輕一代高昂的救國熱情,並從側面觸及了國民黨軍政機構的黑暗腐敗與地方封建勢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戰陣營內部的複雜鬥爭。筆法轉向委婉細膩,語言更為活潑多樣。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方面用了過多的筆墨,沖淡乃至削弱了表現時代的主題。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姚雪垠(1910~)](/img/2/947/nBnauM3X2EjM3UDOxYT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解放戰爭時期,姚雪垠在上海還寫了記述愛國科學家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和短篇小說《人性的恢復》等。1948年以後,先在高行農業學校,繼在私立大夏大學教書,同時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這為他後來創作《李自成》準備了條件。
1951年,姚雪垠去浙東參加土改,因不懂當地語言,無法了解風土人情,於是萌生返豫之念。這年夏天,他回鄭州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因中南地區作家協會成立,遷居武漢。除寫了少量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散文、雜感外,創作上處於苦悶的時期,只在50年代中期發表了《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實主義問題討論中的一點質疑》等論文。1957年被錯劃為“極右分子”後,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姚雪垠(1910~)](/img/1/63b/nBnauM3X4gTM0YDOxYT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作為一部規模宏大的悲劇性史詩,《李自成》創造了崇禎、李自成、張獻忠、郝搖旗、李信、袁時中、慧梅、洪承疇、楊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當複雜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許多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著大悲劇的主要角色,連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獻策、田見秀等,其經歷也都有很深的悲劇意味。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許多歷史悲劇組成的。它們相互交織,構成明末社會壯闊複雜的背景,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悲壯或悲涼的歷史氣氛,具有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思想藝術力量。
姚雪垠長於寫悲劇,《李自成》是他創作上進入成熟時期後寫作的,在悲劇藝術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和表現內容的廣闊、矛盾線索的紛繁相適應,《李自成》採用了保證主線、兼寫各方、多線條複式發展、蛛網式縱橫交錯、具體歸結為若干單元的結構方法。這種結構既宏大複雜,又舒捲自如,吸取了《戰爭與和平》等外國長篇小說的創作經驗而有新的創造。同時,《李自成》又注意吸收中國古典小說在結構上有張有弛、講究節奏、筆墨多變的長處:時而金戈鐵馬,愁雲慘霧,緊張得透不過氣來;時而小橋流水,風和日麗,令人心曠神怡。《李自成》還很重視藝術結構上的完整、對稱:整部小說從清兵入關開始,又以清兵入關結束;各卷的開頭與結尾,也都互為照應。這些都是長篇小說美學上的重要探索與創新。《李自成》的出現,繼《子夜》之後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長篇小說結構藝術的水平。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學準備、生活積累、理論素養、藝術經驗各方面集大成的產物,是幾十年創造性勞動的結晶。正因為這樣,《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後深得好評;第 2卷曾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第1卷譯成日文後,榮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英、法文譯本或節譯本也正在譯印中。
《李自成》一書是在近30年中陸續創作成的,其間難免有文思不屬之處,若干筆墨還有失之拖沓或現代化等缺點。作者已表示待全書完成後,將統一再作修改,最後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