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宮

太平宮

太平宮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內縱橫各數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嶗山太平宮嶗山太平宮

太平宮傳說 距鹽池河鎮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宮坐落在一個深山峽谷之中,四周重巒疊嶂,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宮口。離宮口還有兩里路就能太平宮嘩嘩的流水聲。水聲在山間迴蕩,聲勢浩大。走進宮口,聽著水聲,只見白霧繚繞中若隱若現的奇石林立。撥開白紗般的水霧,是一個方圓百餘平方米、深不見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聳立著一根十餘米高的圓形石柱,石柱周圍依偎著三個像蛤蟆般的怪石。據說這三個怪石原是一整個的巨石,被一個螃蟹精占據,每天早晨她變成一個妖嬈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當有人循著這淒切的哭聲找到她時,她便原形畢露,吃掉來人,久而久之,給成百上千個家庭帶來了災難。後來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聲巨雷,妖魔化成灰燼,巨石也被擊成幾塊。從此這裡太平無事,人們因而叫這裡為“太平宮”。再看潭水,原來是從數十米高的絕壁上傾瀉下來的,像釘大樁子一樣,聲勢如雷,在潭上濺起兩米多高水柱,千萬朵浪花,濺起的水珠像紛紛揚揚的楊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連忘返。

太平宮在嶗山之上,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峰,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峰等景區與景點。奇峰怪石,滿山遍布,如獅子峰、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峰是“天然的花崗岩群雕”。由於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雲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築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鬱蔥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豐,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修煉或漫遊,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歷史變遷

太平宮太平宮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與此同時,又興建或重建了太清宮和上清宮,作為它的別院。

劉若拙生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他自四川來嶗山建一茅庵,名驅虎庵,潛心修行。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後,即召見了他,封為華蓋真人,為嶗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劉若拙逝於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宮,其墓至今猶存。

自然景觀

太平宮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綺麗,有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近年來又經全面修建,是嶗山的主要遊覽區之一,也是自此而南遊覽嶗山的第一處名勝。

遊人自仰口下車,沿新修石階登山,前行不遠,路兩側各有一株粗逾環抱的古松,虬枝交錯,針葉披拂,傳為宋初建宮時所植,在嶗山古松中首屈一指。松側有兩方巨石,石上舊刻“疑是幻境”四字;新鐫清代武邑縣令楊澤詩一首:“上苑蟠松陣,半山宮殿森。嶙峋深石洞,爛熳疊花簪。峭壁文苔篆,*岩曲鳥音。仙人橋下水,聲響曳鳴琴。”此景名“雙石長松”。

猶龍洞與混元石

在嶗山太平宮內沿太平宮後牆上山走不多遠,有一塊碩大的圓形巨石。由另外兩塊巨石支撐著。其中一塊極像一隻巨鰲。3塊巨石組成一個天然的石洞。洞外石壁上鐫有凸刻雙勾的4個大字“鰲老龍蒼”。洞深闊寬敞,可以容二三十個人,裡面供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他的7位弟子邱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太古、王處

嶗山太平宮嶗山太平宮

一、孫不二的塑像。此洞在明代以前供奉老子,稱為“老君洞”。明朝慶隆年間,山東提學鄒善數游嶗山,覺得洞的名稱有嫌過俗,陪同前來的即墨縣縣令楊方升根據《史記》中“老君,猶龍也”的文字改此洞名為“猶龍洞”,並書文刻石以記之,在洞額上刻有“別有洞天”4個字。洞口右側石壁上鐫有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所書《道德經》的摩崖刻石,筆畫流暢,功力深厚,為不可多得的書法刻石。此洞的洞項是塊大圓石,上部刻有3組星座圖,分別代表“九星”、“九宮”、“五行”、“六儀”,還刻有“混元石”3個字。

道教哲學理論把字宙的生成分為三個階段,即洪元、混元、太初。洪元是指整個宇宙處於陰陽未判、混沌無形的階段;後來“清陽之氣上升而成為天,重濁之質下降而成為地”,宇宙方才定型,這就是混元階段;太初是人類及地球上有生命開始的階段。前面我們講過,道教以三個不同的階段和層次比喻修身煉功的高度,“混元”就是一個“無人、無我”的境界,可想而知,能達到“混元”這個層次決不是一般的高度,這也是現代氣功科學中所提的“返還先天以達到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論基礎。

過去,這個圓石上並沒有石台階,所以一般道士也上不去,凡是能輕鬆上去的道士就可以在上面按不同時節、不同方位,朝著不同的星斗練功,就能從大自然中接受到大量對人類有益的生命物質,有利於養生和健身。傳說這些星圖就是當年劉若拙練功時留下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人文景觀

太平宮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門的照壁上單線鉤刻“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傳為建宮時所鐫。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近年修整時,又重塑了一些神像。西院辟有茶室,院中有井名“龍涎”,井側石上刻明代山東提學鄒善的詩一首。東院有鍾亭,內懸新鑄仿古鐵鐘一口,列為一景,名曰“上苑曉鍾”。

特色景點

嶗山太平宮嶗山太平宮

出東院門,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峰“獅子峰”。

綿羊石由幾塊天然巨石疊成,經億萬年風化剝蝕,仿佛是人工雕琢的一隻綿羊,跪伏在山坡上,在特定的角度和光線條件下看去,不但外形酷似,而且口眼皆備,在嶗山的象形石中,以此為最。

獅子峰在綿羊石北,背海面山,上面刻有明山東提學鄒善題的“山海奇觀”,字徑40厘米。在近峰巔處有一形如獅吻的洞廈,內可容10餘人。洞壁上石刻重疊,字跡依稀可辨,有明代藍田、陳沂等於嘉靖十二年(1553年)的題刻,以及金代遊人明昌五年(1194年)的題字。

太平宮之西,有石洞如廈,鐫當代書法家沈鵬的手書。洞側長石斜欹,名眠龍石,眠龍石中央有詩文石刻,字徑5厘米。文為:“綠樹依稀侶雁行,玉泉錯落水淙淙。乾坤此洞留其境,風雨危鐫連巨松。獅子口中浸石乳,仙人樹上豎霞幢。合當不盡登臨興,霞滿松筠月滿窗。”

太平宮太平宮

藍田字玉甫,號北泉,明代嘉靖年間進士,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為人耿直,敢諫而無所忌,“直聲震一時”,晚年退居故鄉藍家莊(今屬嶗山縣)。陳沂字宗魯,號石亭,明代正德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參政,善詩工畫,擅隸篆,為當時的“金陵三俊”之一。他任職山東時,曾多次遊歷嶗山。獅子峰側有他的親筆篆書“寅賓洞”三字及詩一首:“潮湧仙山下,樓台俯視深。赤闌橫海色,碧丸下峰陰。片石千年跡,孤雲萬里心。舉杯清嘯發,振葉欲空林。”

陳沂所題的“寅賓洞”,源出《書經》:“寅賓出日”意謂恭而敬之引導日出。由此,在獅子峰上看海上日出,名“寅賓出日”列為“嶗山十二景”。山東提學鄒善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游太平宮時,又於獅子峰上題“明明崖”三字,並吟詩:“閒玩明明崖,日月遞來往。滄波渺無涯,空明絕塵想。”“明明”即明亮,如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日,何時可掇。”又意歌頌帝王,見《詩經》:“明明上天,照臨下士。”重修太平宮時,於獅峰東側鐫“獅峰觀日”四個大字,氣魄相當宏偉。峰巔設圍欄及石凳等,供遊人小憩。附近還新鐫詩人臧克家和書法家蔣維崧的詩和墨跡。

“門藤呼客入雲門,風雨岩棱勢如吞,仙犬伏雲行白日,山猿收果渡黃昏。樵人漫言餐霞術,道士常澆種玉園。到此可償廛市願,便從何處問天孫。”

下署:“正德乙亥仲秋晦日奉?B43D?巡察海道,獻陳海波道人牛□書元中命刻石。”

此洞原名“老君洞”,鄒善“到此一游”時,認為其名不雅,隨行的即墨縣令楊方升取《史記》中“老君,猶龍也”之意,改名為“猶龍洞”,並書於左方之石上。猶龍洞頂的巨石,名翠屏岩,又名混元石,上刻星斗圖案,為道家練功作法之處。

嶗山太平宮猶龍洞嶗山太平宮猶龍洞

自猶龍洞北下,過盤山石渠,長澗夾山,流水潺潺,民間傳說有白龍潛伏,故名白龍澗。澗上有幾方大石相接,平坦如橋,名仙人橋。過橋登上山半坡,可見巨石疊架而成的白龍洞,舊祀道教全真派北七真馬丹陽、丘處機等。此洞雖與猶龍洞等不相上下,但因鐫有丘處機的題詩,而且書、刻較佳,保存完好,所以極有盛名。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國師,尊為神仙,總領道教,又號長春真人。他數次遊覽嶗山,留下了許多詩詞和手書,其中以鐫於白龍洞的七絕20首最為著名,而且不乏佳作。如:“卓犖鰲山出海隅,霏微靈秀滿天衢。群峰削蠟幾千仞,亂石穿空一萬株”;“重關復嶺勢崔嵬,照眼雲山翠作堆。路轉山腰三百曲,行人一步一徘徊”等,都相當生動地描繪了嶗山的景色。詩前有序雲:“東萊即墨之牢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嵬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然僻于海曲,舉世鮮聞,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陽醮罷,抵於三城永真觀,南望煙靄之間,隱隱而見。道眾相邀,遷延數日而方屆,遂閒吟二十首,易為鰲山,以暢道風耳。”詩末鐫“泰和戊辰三月日,棲霞洞主柴悟真刊石。野人王志心、劉志寬”。金代泰和戊辰為1208年,籌辦刻石者柴悟真當為其時太平宮的住持,王志心、劉志寬是石匠。其時,丘處機60歲。這20首詩傳為丘處機手書,但尚無確鑿史料可證

香火鼎盛

太平宮太平宮

新店溪由南而北縱流新店,將新店地區一分為二,西岸的安坑地區昔日綠林蒼鬱,素有“暗坑”(後取其音稱為“安坑”)之名。閩南族群是台灣2千3百多萬民眾中的多數,漳州、泉州、福州是許多閩南人的“原鄉”。自三國孫吳時期,前述地區閩南居民即開始第一波遷居台灣(時稱“夷州”)的動作,在逾千年的時空更迭中,屬於閩南後裔的信仰與習俗也在台灣生根。

位處碧潭西岸安坑社區的“太平宮”鄰近太平運動公園與空軍紀念公墓,經碧潭大橋左轉,沿太平路約50公尺即可見太平宮,傳統的閩南建築內供奉著主神“開漳聖王”,自1806年建廟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其間或因戰禍、或因天災、或因蟲蟻侵損,而經數次改建;日劇時代更因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欲廢止台灣傳統寺廟,以消彌台灣民眾文化上的歸屬感而改名為“碧潭寺”!

而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各方信徒前去點祈福“光明燈”的日子,會一直點到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完燈”,期間另有各重要活動,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時更是香火鼎盛、信眾往來絡繹。“太平宮”所供奉主神“開漳聖王”是唐朝將領陳元光,因開發治理漳閩地區有功,後人尊其為“開漳聖王”,祭祀供奉他的廟宇隨閩南移民四出而遍布閩台與東南亞各地。

太平宮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內縱橫各數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涌,相傳曾有農人見白龍游泳其中,名白龍澗。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

宮東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獅,張嘴作怒吼狀,名獅子峰。峰巔崗巒平敞,雲氣瀰漫,有“獅嶺橫雲”勝景。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青島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