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塘子觀北山峰頂為一突兀矗立的巨石,名“光光崮”;崮下樹林右側有一塊巨石,狀如雄踞的蒼鷹,名“蹲鷹石”,“蒼鷹”腳下就是塘子觀的廟殿。廟殿北山脊光光崮下,有一石洞,名“閟雲洞”,又名“謝麗洞”,塘子觀環境優美,群山環映於前,澗水曲抱於下,松石秀奇,院宇雅潔,極為幽靜。
史書記載

清光緒年間,道士吳介山復修塘子觀,同時更名“餐霞觀”。此時,掖縣名儒林鐘桂曾在此設書院授徒講學。民國初年,“餐霞觀”復名“塘子觀”,和修真庵合一經營。有耕地360畝,並有狼彎崖、大竹棵子等13處山巒,及雙台“皇妃塋”(即兩謝墓)、雙台“道士塋”和“西大澗”三塋地。
1938年3月15日,日寇進山掃蕩,曾衝進塘子觀,殺死道士,燒毀兩廂。1948年道長周源深與主持郭明祿募資重修東西兩廂,並維修正殿神像。
歷史沿革

相關人物·郭琇

塘子觀相傳創建於宋代,明萬曆八年重修,“乃其後不能守,日漸荒廢”。清光緒年間由道士吳介山出資購得,更名為“餐霞觀”,中祀真武,精舍旁列。吳道士見此處前擁群峰,右臨曲澗,松瘦石奇,風景絕佳,是一處教書育人的好地方,遂請掖縣舉人林鐘柱於其中教授生徒。凡數十年,為當地培養了不少人才。 郭琇在塘子觀經過數年苦讀,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得進士。初任吳江知縣,“蒞事七年,弊絕風清,循聲為江南第一”。後經巡撫湯斌力薦,升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又任帝僉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郭琇為官清正,其剛正不阿聞名朝野,曾先後上《參河臣疏》、《糾大臣疏》、《參近臣疏》等,並因此遭受奸臣餘黨誣陷,後罷官回歸故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郭琇迎駕德州,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湖廣總督數年,但因其不能與權臣同流合污,最終被排擠罷官。
郭琇歸家後,鍾情於嶗山山水間,尤其喜歡到幼年時曾讀過書的塘子觀一帶遊玩,因衣著簡樸,為人隨和,所見者皆不知其曾為封疆大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郭琇以77歲的高齡在即墨故去。而他夢牽魂縈的塘子觀,在其去世之後,又歷經200餘年的風風雨雨,於1939年被進山掃蕩的日軍焚毀。後雖經道人與當地村民合力重建,其規模和香火卻大不如從前,於解放後傾圮。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