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華武士會

天津中華武士會

天津中華武士會,民間武術社團。1910年,河北滄縣武術名家馬鳳圖受同盟會燕京支部之命與同盟會人士、形意拳家葉雲表等創辦中華武士會。1911年,該會在天津河北三條石自治研究所內召開第一次籌備大會,推選葉雲表為會長,馬鳳圖任副會長兼總教習,河北深縣形意名家“單刀李”一李存義任教務主任,河北武術名家“鼻子李”一李瑞東任名譽總教習。1912年曾在天津河北公園教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1914年派武術名師郝恩光率員赴日本東京建立分會。1928年停辦。

天津中華武士會天津中華武士會
天津中華武士會,民間武術社團。1910年,河北滄縣武術名家馬鳳圖受同盟會燕京支部之命與同盟會人士、形意拳家葉雲表等創辦中華武士會。1911年,該會在天津河北三條石自治研究所內召開第一次籌備大會,推選葉雲表為會長,馬鳳圖任副會長兼總教習,河北深縣形意名家“單刀李”一李存義任教務主任,河北武術名家“鼻子李”一李瑞東任名譽總教習。1912年曾在天津河北公園教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1914年派武術名師郝恩光率員赴日本東京建立分會。1928年停辦。

會館歷史

天津中華武士會天津中華武士會畢業證書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腐敗的清朝專制統治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習武自強天津優秀兒女組織起來,在冷熱兵器交匯,火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不惜以生命的付出,抗擊八國洋夷侵略者。訓練義和團武藝的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因怒殺洋鬼子而名聲大嘈,遭到西方列強、清朝政府的懸重賞捉拿,在人民民眾的保護下,去山西避禍。天津人民抗擊列強侵略的鬥爭,陷入了低潮,國內主張割據者、要求復清者紛紛登場,指責“革命是殺人盈野的殘酷行動”。
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夏天,“天津單刀李”李存義、“閃電手”張占魁先生等,在天津河北區三條石組織成立了華夏大地第一個民間武術組織“天津中華武士會”。為了鞏固組織、加強對會員進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委派燕京支部委員葉雲表先生任第一任會長,馬鳳圖(同盟會員、回民、八卦掌名家)先生任副會長,李存義初任總教習,後由李存義任會長兼教務主任。
“天津中華武士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反抗外敵侵略的鬥爭,得到了中國民主革命政府的支持,有了合法性。代表黎民百姓利益,積極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中華習武人的活動,由各行其事轉向了有組織、有領導,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同抗禦侵略的重要時期。
“天津中華武士會”為中華習武人創造了寬鬆的環境,有了施展身手的天地。兩年多的時間裡,天津市內建有武術場館二十三多個,另外還有中華武術研究社、青年會國術社、海京國術社等多個武術團體等。

會館名人

天津中華武士會“神槍”張景星
閻道生
閻道生(1883—1962),字子陽,中年改字至陽,號閱廬,河北霸州市揚芬港村(原屬河北靜海縣)人。自幼隨父讀書習字,頗喜書畫,後就讀湖北武備學堂,肄業後寄居天津,在天津提學使司從事繪畫教育,潛心研究繪畫、書法、詩詞,是馳名津沽的繪畫大家。1912年,閻道生參加了“天津中華武士會”,輔佐李存義、繼掌門李星階做文字工作多年,乃文乃武,德藝雙馨,是民國時期天津武林的重要人物。天津提學使司學務公所在河北公園內,1912年中華武士會成立,閻道生就成為本部第一班的學員。
閻道生就讀湖北武備學堂時的術科很優秀,精於軍事,是武備生里的佼佼者。但因厭惡仕途,棄學歸津,投身武林。隨從李存義十餘年,“習形意,十餘年來尤篤愛劍,所好頭合劍、二合劍、八卦劍、龍形劍、三十六劍、連環劍、十劍以及十三劍法皆精妙,有心得。”(民國23年《靜海縣誌》)。李存義推薦閻道生跟李瑞東先生學習太極劍法,閻道生對劍情有獨鍾,執著地研究劍法,被號“北冥劍人”。
張景星
八極門第四代宗師張景星(1843—1924),字拱辰,羅疃人,職業武師。自幼隨父張克明,習八極功藝,深得八極精奧,其槍法出神入化。八極拳、六合大槍之法也得師兄黃四海的獎掖。後繼承父業掌羅疃張家八式房,他與師兄黃四海共同培養了王中泉、李書文、張毓衡、韓化臣、馬鳳圖、馬英圖等名徒。
1910年,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馬鳳圖創辦天津中華武士會,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為教習,“神棍”王中泉、“神槍”李書文攜徒張德忠、霍殿閣等蒞津,可以說技驚津門。他們在海河北岸這方熱土上留下過足跡,傳播過技藝。張景星掌功尤純,能隔豆腐打磚。與弟子張毓衡、韓會卿晚間在八式房對槍,不用掌燈,可見槍技進入神化之境界。練八極拳時,帽頭一起一落,頂拔勁的功夫尤深。張景星是八極拳門早期闖天下的早期代表人物,“羅疃八極”的拳、槍的升華,他和黃四海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張景星的事跡載入民國22年《滄縣誌》。

會館教學

天津中華武士會天津中華武士會 跤功
李存義先生在中華武士會期間口述了大量的武學知識、技藝,大多都是由閻道生記錄、編纂。李存義先生的代表作《拳術教範》等,就是閻道生整理的。韓慕俠痛打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李存義帶閻道生一同赴京助擂。
閻道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中華武士會。他寓津二十餘年,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武術界,身居武林,傲視畫壇。他利用自己在繪畫界的名望,不斷為武士會捐贈畫款,籌集資金,民國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和《靜海縣誌》描述他:“襄辦中華武士會,有終焉之志”,“中華武士會矗立十餘年之久,經劫不稍頹者,至陽與有力焉。”
拳術類
青山拳(李青山創),心會掌(趙道新創),螺鏇拳(裘稚和創),猶龍太極(張振之傳),龍形太極(張金輝傳),金陵太極(王明俊傳),陳式小架(李榮臻傳),如意掌(鄭鳳來傳),青龍太乙十三式(鄭佩燕傳),統一拳(郭漢芝傳),飛龍掌(孫祿堂傳),文太極(李瑞東傳),武太極(李瑞東傳),四郎寬(李忠槐傳),四郎提(吳秀峰傳),八極小架(田晉中傳);
雜式捶(魯奇訓傳),十二橫捶(劉雲普傳),燕形掌(魯奇訓傳),蛇形拳鴨形拳(李恩貴創),烏雞掌(劉貴生傳),寸把翻子(陳良傳),戳腳翻子(許雙來傳),合一(荷葉)通臂(任秀峰傳),五行通臂(蘇德林傳),脫銬拳(任俊峰傳),阿斗拳,五子拳(寧士俊傳),掌師門拳術(霍正金傳),太極梅花螳螂拳(孫世伯傳)。
器械類
武當丹派劍(馬傑傳),武當絕命劍郭樹璞傳),流星錘(溫桂山傳),夜行刀(胡文河傳),苗刀(谷鳳鳴傳),左把春秋大刀,判官筆楊加林傳),五虎大槍(王樹峰傳),刀里加鞭(王樹峰傳),四門龍形劍(劉雲普傳),三合劍(魯其訓傳),滾手刀(霍正金傳),醉棍徐長江傳),行步大槍(徐長江傳),鎖口槍(魯其訓傳),弧形劍(趙力傳),子午鴛鴦鉞(劉雲普傳)。

會館人物

天津中華武士會會館拳譜
天津中華武士會人物譜

第一代:
馮國璋(榮譽會長)李瑞東, 葉雲俵(會長),劉文華(總教習),李存義(教務長),張占魁(副會長)。
第二代:
李存義傳人:李彬堂(子),張占魁 傳人:張遠齋(子),李子揚(義子),韓慕俠,李彩亭,李星階,趙道新,裘稚和,尚雲祥,張鴻慶,錢樹橋,馬其昌,劉雲及,門廣興,魏美如,顧小痴,韓子衡,王俊臣,姜容樵,郝恩光,劉朝海,劉錦卿,馬玉堂孫福全,武盡臣,張天普,郭漢芝,薛顛,趙祥,傅長榮,唐維祿。
第三代傳人: 李子揚:魏鳳苓,馬華清;張遠齋:張培傑(子),李廣福;趙道新:趙大星(子);李星階:王鳳麟,馬金鏞,於國權;張鴻慶:張恩貴,金寶環;韓慕俠:韓小俠(子),趙雲彪(外甥),張國梁,馬傑,杜少祥。

會館沒落

天津中華武士會天津中華武士會遺址
從1912年正式成立到1928年中止活動,天津中華武士會這一北方最大的武術團體存在了十五六個年頭。武士會的終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南京中央國術館的成立。中央國術館帶有明顯的官辦性質,並得到了軍政各方面的支持,他的地位相當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現在的中國武術協會。
從中央國術館的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張占奎為首的中華武士會的骨幹成員,如尚雲祥,李星階,李子揚,黃柏年,姜容樵,付劍秋,趙道新等,都積極參加到中央國術館的早期活動中。有的人還擔任了職務,成為骨幹力量。傳說在國術館組織的一次全國性表演和比賽中,獎牌幾乎全讓北方人拿走了,此事引起了南方武林人的不滿。最後張占奎拍板:武術靠的是實力,這次就這樣了。可見張在國術館的地位和權威性。
中華武士會活動終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經濟實體力量的支持。可以把它和上海精武體操會做一比較,精武會成立於1909年,比武士會稍早一些,兩者都是教授武術的團體。從踏上上海灘到成立精武會六個月後(1909年9月)病逝,霍元甲在這樣一個短暫的時間裡,不可能為武術傳承做很多事情。但精武會的事業卻越做越大,主要原因就是它得到了上海經濟實體的支持。創始和領導人陳公哲家族做五金生意,另一個領導人姚詹伯,父業顏料,稍差一些的盧緯昌,父業建築。
天津中華武士館天津中華武士館

隨著生意的觸角,佛山,廣州,新加坡,香港,許多地方都設立了分會。在北方,包括東北與華北,他們的買賣不是很多,再加上有中華武士會這樣較大的武術團體,所以這邊就沒有設立精武分會。由於具有經濟實力,所以精武會可以在全國特別是北方地區聘請各個拳種的武術教練,來向會員傳授武功。最後還到天津請李存義先生南下上海任教。精武會的學員只要堅持學習武術,還可以在就業或生意上得到幫助,依附並服務於一些經濟實體,這是精武會能夠長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在天津,中華武士會這些方面就略遜一籌。
1912年10月,在中山公園舉辦“天下英雄會”的武術表演,李瑞東擔任主持人。他和王蘭亭創編的“文太極”“武太極”是大會的壓軸節目。平日他來武士會大家就稱之為會長。李存義逝世後,李瑞東想真正接任會長一職,卻遭到大家的冷落。因為這些人畢竟都是練形意八卦的,李瑞東非常生氣,武士會不來了,經濟上的主要支持也就沒有了。在張占奎,薛顛,韓慕俠,李子楊,尚雲祥,孫祿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由教務長李星階主持,中華武士會又活動了幾年。直到1927年南京中央國術館籌建,張占奎率弟子趙道新和李星階 尚雲祥 李子揚應邀南下,參與早期的一些活動。武士會的活動也漸漸走近尾聲。

會館價值

天津中華武士會天津中華武士會影響

“天津中華武士會”為天津、為華夏,培養了一大批有名望的武術人才,他們的蹤跡遍及大江南北,為強種強國,洗“東亞病夫”之恥辱;以拳掌之力,血肉之軀,懲惡揚善、抗擊夷倭,護國安幫,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郝恩光等人還遠渡日本,在孫中山活動過的地方,成立了海外的“中華武士會分會”。該會還先後邀請八極名家李書文、霍殿閣,形意名家郝恩光、李玉琳等任教。該會以團結武林人士、進行武術研究、培養武術人才、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
“天津中華武士會”員,武林豪傑韓慕俠,以龍的子孫不甘忍受凌辱,不畏強敵,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做支撐,藐視侵略勢力的傲骨俠風,痛打了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自諭“震環球”的俄國人、“天下第一大力士”康泰爾,橫掃了邪惡的洋夷勢力在中華大地的狂妄之氣,把它們的霸氣踩在中國人民的腳下,一敗塗地,讓他們的威風掃地;大長了中華民族子孫的志氣,讓中國人在三座大山面前,在侵略者、在邪惡勢力面前挺直了腰板昂起了頭。
中華武士會培養出的弟子,成名者數以百計,學員數以千計,使形意八卦兩大拳種在天津紮下了深根。並在北方地區推廣開來。這是它對中國武術的最大貢獻。各省、市均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習武熱潮。受“天津中華武士會”的影響,河北天津具有“三多”:習武的人多;武術團體多;身懷高超武技的豪傑多。習武人的代表人物霍元甲、李存義,是懸在侵略者頭上的一把鋼刀,令侵略者聞風喪膽、望風披靡。

漢沽發現90歲“天津中華武士會”畢業證書

天津市漢沽區發現了一張“天津中華武士會”的畢業證書,如今這張畢業證書已歷經了90年的風雨,保存下來實屬不易。2006年12月17日,漢沽習武人唐鳳華向記者展示了爺爺唐維祿的這張畢業證書,證書是1916年由“天津中華武士會”會長兼教務主任“天津單刀李”李存義親自頒發的。
據了解,唐維祿人稱“賽白猿”(1868-1944),寧河東豐臺人,自幼務農。在當時,世道昏暗,百姓生活艱難,唐維祿由此決心學武,希望儘自己的力量幫助百姓。1903年,35歲的唐維祿跟形意拳大師申萬林習武學藝,種地出身的唐維祿肯吃苦,悟性好,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在寧河一帶頗有名氣。
1912年,“天津中華武士會”成立,唐維祿經人介紹,拜會長兼教務主任李存義為師。此時,唐維祿已經40多歲了,起初李存義認為他年紀太大,不願收,經人“通融”後,李存義才勉強答應留下。
後來結業考核時,正經八百習武的弟子都很難順利過關,經常乾雜活的唐維祿卻一路順利過關,由此,李存義對這位大齡習武“農民”的看法徹底改變。離別時,李存義把自己的嫡傳秘方五行丹傳給了唐維祿,也算是對他的認可。
唐維祿從“天津中華武士會”畢業後,到漢沽的沿海漁村教武,徒弟全是賣苦力的窮人。唐維祿收徒不拜帖,不辦酒席,不讓學藝的人破費分文。唐維祿俠肝義膽、同情窮人,憎恨明火執仗、欺凌百姓的惡勢力,為民懲惡痞、孤身化解訛財案等諸多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