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功夫,英文Kung fu,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套用和造詣。
功夫一詞在兩百年前就被法國到中國來的傳教士把當時中國道家的行氣之功叫作功夫到傳到歐洲,但是它未普及於歐美。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隨著李小龍的功夫片播放,及由香港著名詠春拳師梁挺將《梁挺詠春》發揚遍及至全球60多個國家,Kung fu、Wing tsun等在全球傳播,“功夫”逐漸被傳播開來。
演進史
夏、商、周 | 拳勇 手搏 角力 鬥勇 |
春秋戰國 | 技擊 相搏 手戰 |
秦漢三國 | 武藝 角牴 手格 |
兩晉、南北朝 | 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
隋唐 | 拳捷 試撲 |
宋、元 | 摔跤 打套子 |
明、清 | 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
近代 | 國術 武術 國技 把式 功夫 |
功夫關係
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是物質文明的保障。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套用和進步。
功夫,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套用和造詣。
技能特點
在目前世界上的格鬥技能有很多,派別亦是無數。但是其他任何格鬥技能,比如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等,都無法與功夫相提並論。因為功夫不僅僅是一種格鬥技能,而是一種精神文化。
功夫的出現是因為清朝的壓制與鐵器的封鎖,而功夫的根源則是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堅決反抗。
實用性
中國功夫,中國民族歷盡數千年戰亂代價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曾被現代中國人將之純精神化、表演化、邊緣化的功夫已被各紀律部隊為必修訓練,同時以實戰為主的詠武術(如詠春)也被全球列強國、軍國所學習、傳揚,並將之急速發展,是因其“擁有實力,不戰而勝”的哲學含義,被高度肯定。
表演與競技
功夫,是“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套用和造詣。
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國武術,延衍流長,流傳迄今可考證史實有4200年的中華文明史,文武相承相傳。然當今武門外人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將武術定義為觀賞性與競技性範圍內,而忽略武術對修習者帶來“消停侵襲”所達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價值,導致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誤解,不利於真正中國武術的修習和傳播。
表演來源
表演藝術,在電影未出現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戲劇形式呈現。中國戲劇的前身是中國戲曲,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繼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明人魏良輔《南詞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戲劇,是自 元代開始、才在民間蓬勃發展起來的。
元代停止了歷年的科舉制度(包括文舉與武舉),元代的統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卻很高興,致使原來要考試的文人沒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裡面去編寫劇本維持生計。這些人裡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還有馬致遠這么一大群人,加上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致使中國戲曲(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迅速成為中國戲劇(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組成)。其結果是,從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地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而補足了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比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雜劇,廣泛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
而其中,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是不會讓元人學真正的 中華武術的(是問哪個民族會將自己的禦敵方略,去白白教會入侵自己的外敵呢?再傻蛋也不會!),於是,這些武指便搬來好一些京劇的戲班子、架子,並賦予其“武術”的名義、來招待元人,好看、好樂便是。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看到戲台上的“武術'花架子的 來源。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於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係不大,甚至其“舞術”裡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劇(劇),虍豕之斗也。在於好看,用於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於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後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競技來源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範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 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厘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 19 世紀 70 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 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4]);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係復原定義: 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 武術 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跳出桎梏
以表演來展示的“武術”, 是舞術,無法展示出武術真正的實戰作用與效果;競技,是瞬間藝術,以競技方式所展示的武術,形而下、不能體現武術的殺傷性所帶來的震懾力;形而上、不能體現武術對修習者精氣神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若以舞術效果和競技結果、去衡量武術的效果,是落入了錯誤的桎梏裡面,沒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武術。
表演與競技、體育等,是近代對武術的曲解。當我們以表演、競技、體育等來衡量我們的武術,其實,是以我們非常有限的幾十年、上百年的“知識認知”,來定義我們沉澱進化億萬年而得的身體的使用價值,是非常局限、甚至是自我貶損的、摧毀的。
中國武術,伴隨中華文明4000多年流傳至今,是捍衛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不可割裂。它將引導我族攜中國文化帶領世界人民走向精神與物質並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國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國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
功夫傳揚
中國功夫,源遠流長,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濃厚的神秘色彩而為中外所矚目,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龍的一系列動作電影,大放異彩、風行全球。裡面所展露的中國拳腳功夫,更受到國際間高度的重視,將Kung Fu(功夫)一詞寫入了英文詞典。
各種類型
舉例
無極道、降龍十八掌、風神腿、排雲掌、天霜拳、虎鶴雙形、蛇鶴八步、蛇形刁手、龍爪功、虎爪功、大力鷹爪功、醉八仙、十字拳、霍家刀、趙家槍、八方藏刀式、追魂奪命劍、獨孤九劍、吸星大法、九陰真經、九陽神功、太極神功、葵花寶典、辟邪劍法、紫霞神功、沖靈劍法、蘭花拂穴手、雪山神駝掌法、伏魔杖法、瘋魔杖法、五郎八卦棍、少林五行棍、太祖神拳、落英神劍掌、玉蕭劍法、彈指神通、一陽指、金鋼指、一指禪、少林童子功、六脈神劍、凌波微步、神行百變、大力金剛掌法、般若功、小無相功、易筋經、少林七十二絕技、摘星手、蝴蝶穿花七十二式、截拳道、七十二路大擒拿手、三十六路小擒拿手、六合八荒唯我獨尊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北冥神功、逍遙神功、化功大法、漫天花雨擲金針、無敵鴛鴦腿、南天劍法、移花秘芨、玄陰魔功、岳家槍法、岳家拳法、岳雲錘法、關雲長刀法、形意拳、通背拳、長拳、無影腳、化骨綿掌、地趟拳、蛤蟆功、先天神功、空明拳、左右互搏之術、大洪拳、小洪拳、大醉拳、小醉拳、南拳、混元功、乾坤大挪移、七傷拳、龍象般若功、黯然銷魂掌、俠客行、金烏刀法、游身八卦刀、八卦掌、八極拳、義和拳、迷蹤拳、中華武術散打、中國跤、形意拳、米組拳、戳腳翻子拳、八卦掌、八級拳、查拳、大悲拳、峨嵋鐵臂、金剛捶、花拳、臨清潭腿、劈掛拳、三皇炮捶、太極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少林十二路譚腿等。
功夫古籍
一
《漢書‧藝文志》所列 199篇 在《漢書‧藝文志》“兵書”類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紹了武術﹐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還提到“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這些都是中國最古的武術著作﹐雖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國早在漢代﹐拳術﹑劍術等武術技巧就已用文字留傳下來。
《馬槊譜》 作者不詳﹐是中國隋代的槍法書﹐後來亡佚﹐內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圖書集成》中有收錄。
《角力記》 宋代調露子著﹐是中國五代十國到宋初的有關角力和拳術的史料書﹐有述旨﹑名目﹑出處﹑雜說等篇。在《宋史‧藝文志》﹑宋鄭樵《通志》﹑清《琳琅秘室叢書》等書中均有收錄。
《武經總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書於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的一部軍事著作﹐但涉及武術的內容頗多。
《武編》 明代唐順之編﹐介紹了明代以前各種武術器械和各派拳術的練法﹐並與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一樣﹐也介紹了中國各派武術的情況。
《唐荊川先生文集》 明代唐順之的隨筆和文集﹐其中涉及武術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楊教師槍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江蘇省武進縣人﹐明代抗倭名將。
《正氣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續集”﹐又名《北虜忌諱》。此書“余集”卷 4載有《劍經》﹐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轉錄。
《江南經略》明代鄭若曾著﹐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刊行。該書卷8“兵器總論”記述了武術流派﹐其內容與《續文獻通考》幾乎相同﹐僅趙家拳一項記述內容稍異。
《紀效新書》 明代戚繼光著﹐有多種刊本﹐目錄內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選本分18卷﹐有關武術的篇章有長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經等﹔王象乾本則分14卷﹐有關武術的篇章有手足篇﹐記述了槍﹑牌﹑筅﹑棍﹑鈀﹑射﹑拳等武術﹔《紀效新書》收錄了“楊家六合八母槍法”﹑俞大猷的《劍經》和戚繼光自編的《拳經》32勢圖訣等。此書是歷來研究武術的重要文獻﹐在以後出版的《武備志》以至《三才圖會》等書中均有轉載。朝鮮在此書的基礎上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日本江戶時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還以《武術早學》﹑《軍法兵記》﹑《兵法奧義書》等不同書名刊行此書。
《五雜俎》 明代謝肇浙著。此書一部分內容記述了當時的武術情況﹐並把少林拳稱為“少林寺拳法”﹐此書有萬曆如葦軒本﹐中華書局曾重印。
《陣紀》 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記述了射﹑拏﹑拳﹑棍﹑槍﹑筅﹑牌﹑刀﹑劍﹑短兵等武術。此書被收入《四庫全書》。
二
《續文獻通考》 明代王圻著﹐此書兵考“總論軍器”篇中記述了槍﹑刀﹑弓﹑弩﹑棍﹑雜器等各派武術。
《三才圖會》 明代王圻著﹐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書“人事部”載有“射法圖器”﹑“馬箭圖”﹑“拳法圖”﹑“槍法圖”﹑“棍法圖”﹑“旁牌勢圖”等﹐多錄自《紀效新書》。此書“器用部”又從《武經總要》轉錄了不少武術器械圖解。
《耕餘剩技》 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和《蹶張心法》等4篇﹐主要介紹了少林棍法﹐有理論﹐有動作圖解。本書有千頃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國術四書》刊行。
《涌幢小品》 明代朱國禎著。此書卷12載有武術內容﹐記述了當時的武術家和拳術等。
《武備志》 明代茅元儀費時15年﹐參考兵書2000 餘種編寫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載有弓﹑弩﹑劍﹑刀﹑槍﹑鈀﹑牌﹑筅﹑棍﹑拳等武術圖解﹐並收錄有戚繼光﹑程宗猷的部分武術著作。
《武備新書》 明代謝三賓對《紀效新書》進行修訂而成﹐內容與《紀效新書》大同小異﹐只增加了“秘傳短打法”一篇。
《手臂錄》 清代吳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書以精解槍法而著名﹐在後世出版的《藉月山房匯抄》﹑《指海》等書中均有收錄。此書 4卷後附1卷﹐除卷3的“單刀圖說”和卷 4的“諸器總說”﹑“叉說”﹑“狼筅說”﹑“藤牌腰刀說”﹑“大棒說”﹑“劍訣”﹑“雙刀歌”﹑“後劍訣”外﹐均講槍法﹐並附有圖解。吳殳(1611~1695)﹐又名喬﹐號倉塵子﹐明遺民﹐江蘇婁江縣人(一說太倉縣人)﹐少年時酷愛武術﹐勤學苦練﹐曾從石敬嚴學槍法﹐從漁陽老人學劍法﹐從鄭華子學馬家槍法﹐從朱熊占學峨嵋槍法等﹐對各種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後﹐吳殳不求仕進﹐專攻武術﹐年五十還向別人學實戰劍法﹐並著書闡述已經失傳的劍法。
《萬寶全書》 清代煙水山人編﹐後由毛煥文修訂刊行。此書記述體育﹑文藝﹑遊戲﹑養生法等﹐涉及武術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臨危解法”﹐並介紹了拳術和擒拿護身法等。
《陰符槍譜》 作者不詳(據唐豪考證﹐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書記述了槍法秘訣﹐如高下﹑左右﹑剛柔﹑虛實﹑進退﹑動靜﹑陰陽﹑黏隨諸理﹐與太極拳理論完全吻合。
《拳經》 明代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陳松泉﹑張鳴鶚撰﹐清代康熙初張孔昭補充﹐乾隆年間曹煥斗又補充﹐民國時期﹐曾先後被改名為《玄機秘授穴道拳訣》和《拳經拳法備要》印行。此書是記述少林拳術的名著。
《太極拳經》 作者不詳(據唐豪考證﹐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書闡述了太極拳原理﹐又名《太極拳譜》。
《內家拳法》 清代浙江黃百家著。黃百家自幼從王徵南學內家拳﹐在王死後 7年著成此書﹐記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練手者卅五”﹑“練步者十八”等內容。
《萇氏武技書》 清代河南人萇乃周著。全書共 6卷﹐第6卷記述槍法﹑猿猴棒﹐雙劍等器械練法﹐其餘5卷均記述拳術和拳理﹐民國時期經徐哲東修訂重印。
《兵仗記》 清代仁和王 丹麓著﹐載於《昭代叢書》甲集卷47。此書記述有關戈﹑矛﹑殳﹑長戟﹑手戟﹑車戟﹑ ﹑蛇矛﹑劍﹑拏﹑伏拏﹑匕首﹑槍﹑刀﹑鈀﹑叉鏜﹑錘﹑棒﹑斧﹑鞭﹑ ﹑鏟﹑狼筅﹑藤牌等各種器械的構造和用法。
《清稗類抄》 清代徐珂編撰。此書是一部有關清代史實的筆記集﹐全書分92類﹐其中技勇類記述武術較多﹐如“葉鴻駒精內家拳”﹑“蔣志善槍術”﹑“草庵和尚用鐵杖”﹐“德宗十三響槍”﹑“江陰煎海僧所用鐵刀重八十斤”等。
《陳氏太極拳圖說》 清代陳鑫著﹐記述陳氏太極拳的動作和理論﹐並附有圖解。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陳氏太極拳圖說》外﹐還著有《太極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譜》等書﹐陳鑫寫《陳氏太極拳圖說》費時10餘年﹐1933年出版﹐是太極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術教範》李存義編﹐是參考《五行拳譜》﹑《連環拳譜》以及彈腿等編成的武術教材﹐李存義(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河北深縣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李自幼愛好練武﹐各派武術都學﹐長年在保定開鏢局。1912年﹐李被聘為天津中華武士會教務主任﹐後來去上海﹐在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任過武術教師。
少林功夫
歷史淵源
少林功夫是中國著名的武學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中國武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少林功夫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鍛鍊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揚、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絕技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宏偉的寺院,張燈結彩,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蹟;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功夫的真實史跡。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不滿封建制度,看破紅塵,削髮為僧,成為僧兵隊伍的骨幹。少林寺還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發展少林功夫。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匯集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採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後,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後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匯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功夫。
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超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役。出師大捷,解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後,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準許少林寺成立僧兵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少林功夫,經受實際戰鬥的考驗,拳藝更有發展,從此,名馳邇,開創了少林功夫的新時期。少林寺極盛時期,占地一萬餘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發展到二千餘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於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在反金衛國中功勳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掛過三次帥印征邊,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
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歷代多少英雄傑練就一整套格鬥技能,在自衛抗暴、抵敵禦侮中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明嘉靖年間,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少林寺以月空為首的三十多個和尚應召組織一支僧兵隊伍,開赴松江前線御倭抗敵,在戰鬥中,人人奮勇當先英勇殺敵,手持鐵棒擊殺倭寇甚多,後來因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和尚全都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用鮮血和生命為少林寺譜寫了光榮的篇章。現在少林寺碑林與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當年愛國僧兵作戰的記載。
除嵩山少林寺外,相傳少林寺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幾個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蓮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發展少林拳術著名,滿清滅明後,不少愛國人士,不滿外族統治,削髮為僧投入少林寺,達宗和尚結交三山五嶽英雄,創立佛教洪門,培育和發展洪門子弟,極力鼓吹反清復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洪門弟子的聚義廳,上上下下閃耀著精武強兵的刀光劍影,苦練殺敵本領。後來由於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鎮壓,寺院被清兵燒毀。
後期
辛亥革命前後,少林寺功夫進一步在民間發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積極學習少林功夫。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標隊”,練武成風,在反清鬥爭中屢建奇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發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少林武術,少林功夫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十年動亂期間少林武術雖備受摧殘,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倒“四人幫”後,少林功夫又重振聲威,一個個武術訓練班如雨後春筍開辦起來,繼承和發展我國少林武術遺產,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材,在出國表演交流中,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少林功夫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內容概述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鍊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分類
1、 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少林羅漢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鏇,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 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 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 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臥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 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 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 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8、 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 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 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功夫歷史
少林功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中國武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少林功夫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鍛鍊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揚、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功夫明星
李小龍 | 成龍 | 李連杰 | 甄子丹 | 吳京 | 洪金寶 |
趙文卓 | 梁小龍 | 元彪 | 吳樾 | 鄒兆龍 | 元華 |
劉家輝 | 梁家仁 | 謝苗 | 劉小凱 | 僧格仁欽 | 劉家良 |
安瑞雲 | 釋小龍 | 劉懷良 | 樊少皇 | 王群 | 于承惠 |
釋行宇 | 潘元甲 | 許明虎 | 王小龍 | 劉一龍 | 計春華 |
于海 | 甄子菁 | 谷尚蔚 | 王寶強 | 周比利 | 安志傑 |
楊紫瓊 | 周小飛 | 惠英紅 | 徐小明 | 孟海 | 盧惠光 |
蔣璐霞 | 于榮光 | 顧志遠 | 劉峰超 | 王文杰 | 楊俊毅 |
狄龍 | 張晉 | 黃子韜 | 孟彥森 | 徐永清 | 釋小松 |
釋小虎 | 陳佳佳 | 苗帥峰 | 谷文澤 | 王飛鴻 | 姜大衛 |
張夢斯 | 王智 | 張藍心 | 葉劍衛 | 張寶雯 | 桑平 |
周星馳 | 李沖 | 飛兒 | 何思融 | 郝漢 | 李炳淵 |
杜宇航 | 陳虎 | 王瀅 | 鄭文森 | 李方成 | 袁曉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