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尺1:chě ㄔㄜˇ
中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做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的“2”,如“工尺” [a note of the scalein gongchepu,corresponding to 2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另見chǐ
⑴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於十寸。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今三尺等於一米):~素(a.一尺長的白絹,借指小畫幅;b.書信)。~短寸長。~牘。
⑵
量長度的器具:竹~。
⑶
像尺的東西:鐵~。仿~。戒~。
⑷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公(袁可立)引咫尺之義折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鄭碼:XMS,U:5C3A,GBK:B3DF
筆畫數:4,部首:屍,筆順編號:5134
ruler;a unit of length;
⑸
皮尺用於手工製作衣服的測量工具,廣泛用於服裝行業。
尺2:chě ㄔㄜˇ
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的“2”。
鄭碼:XMS,U:5C3A,GBK:B3DF
筆畫數:4,部首:屍,筆順編號:5134
ruler;a unit of length;
⑸五筆輸入法:NYI
英制長度單位:1英尺=0.305米
市制長度單位:1尺=0.333米
尺3:chǐ
⑴
(指事。小篆,從屍,從乙。“屍”象人臥的形象。“乙”是個標識,周制寸、咫、尺、仞、尋、常諸度,皆以人之體為法。本義:十寸)
⑵
同本義,量詞。長度單位 [chi,a unit of length (3chi=1 meter)]
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所以指斥規榘事也。――《說文》
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屓。——《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
⑶
按,古代長度單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書、尺一牘、尺一詔等都是指詔書。古時詔板長一尺一寸,故稱天子的詔書為“尺一”。“尺一”又指書信)
⑷
①脈學名詞。尺脈的簡稱[chi pulse]。中醫診脈部位之一。手掌後橈骨高處下為寸;寸下一指處為關;關下一指處為尺。如:尺中(尺脈)
②人體部位名。尺膚的簡稱。寸口至尺澤一段皮膚。《素問·平人氣象論》:“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⑸
尺子,量長度的器具 [ruler;rule]。如:平行尺;摺尺;滑尺。
⑹
喻法度或標準。如:尺墨(法規,法制)
⑺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林嗣環《口技》
像尺一樣的條狀物 [ruler-like things]。如:鎮尺;戒尺;尺簡(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竹木簡);尺疏(奏章)
⑻
信件,信札 [letters]。如:尺書(書,信;書籍);尺素(短箋,書信)
尺4:chǐ
⑴
喻短小或狹小的 [tiny]
尺澤之蜺也。――《後漢書·對楚五問》
⑵
又如:尺土(形容極為狹小的土地);尺地(極少的土地);尺鐵(短小的鐵制武器)
相關詞組
尺兵
chǐbīng
[short weapon] 短小的兵器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戰國策·燕策》
尺波電謝
chǐbō-diànxiè
[How time flies] 人生苦短,光陰如同閃電一樣逝去。
青簡尚新,而宿草將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雖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劉峻《重答劉秣陵沼書》
尺寸
chǐcùn
⑴
[a little]∶比喻面積較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蘇洵《六國論》
尺寸之功
尺寸之利
⑵
[short or narrow]∶比喻短窄
尺寸千里
尺牘
chǐdú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長一尺的木簡;信札。
與人尺牘,主皆臧去以為榮。――《漢書·陳遵傳》
寄長懷於尺牘。――杜篤《吊比干文》
尺度
chǐdù
[yardstick;measure;scale] 準繩;衡量長度的定製。
尺度有則
尺短寸長
chǐduǎn-cùncháng
[Every thing has it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as a foot is oft-times too short and inch too long]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縮語,是說由於套用的場合不同,一尺也有不夠長的時候,而一寸也有多餘的時候。比喻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
尺幅千里
chǐfú-qiānlǐ
[insignificant size with profound meaning as panorama of a thousand li in a one-chi scroll] 一幅小小的畫能容納千里山河的景象,比喻事物外形雖小,但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
尺骨
chǐgǔ
[ulna] 連線肱骨和腕骨的骨頭,上端呈三棱形。
尺蠖
chǐhuò
[inchworm;looper;geometer] 尺蠖蛾的幼蟲,種類很多,是果樹和森林的主要害蟲。
尺碼
chǐmǎ
[size] 尺寸的長短大小
尺碼為7號的帽子
尺山寸水
chǐshān-cùnshuǐ
[length of land on small picture] 指一小片山水
丹稜彭君古豪傑,對予常笑峨嵋劣;曾向華嚴頂上來,尺山寸水皆能說。――清·張問陶《青神舟中不得見峨嵋山與亥白兄飲酒排悶》。
尺素
chǐsù
[note;letter] 書寫用的一尺長左右的白色生絹,借指小的畫幅,短的書信。
函綿邈於尺素。――陸機《文賦》
尺頭,尺頭兒
chǐtóu,chǐtóur
⑴
[size]∶尺碼
⑵
[cloth and silk] [方]∶衣料;零碎料子
拿了一匹尺頭
尺子
chǐzi
[ruler] 導引鋼筆或鉛筆畫線條或量尺寸的木尺或金屬尺。
另見chě
度量之一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發展簡介
生活離不開尺,建屋量地,造物製衣等。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中國古人按樂律的音頻為“黃鐘”的樂器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所以古尺又稱樂尺.律尺.黃鐘尺。是度量橫制定的基礎。後來,歷代尺度因時代不同又各有所差異。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厘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2.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尺
近幾年的玄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兵器,(我吃西紅柿小說《星辰變》、天蠶土豆小說《斗破蒼穹》中都有提到)此兵器舞動起來又如泰山壓頂又如柳絮紛飛,讀者甚為喜愛的一種兵器。
尺,通常為三刃,與刀劍相比,沒有劍前端的劍尖,沒有刀背面的鈍面。三面皆為利刃,可用砸、劈、削、切、砍等等運用手段。
小說中提到的尺兵器:
玄重尺:小說《斗破蒼穹》中主人公蕭炎所使用的兵器,由焰隕玄鐵所鑄,極為堅硬,沉重無比,有壓制鬥氣的效果,通體漆黑,無刃無鋒,由師父藥老所贈。
尺的詩詞
楚辭·卜居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詠 尺
量分論寸總親身,大小長寬計數清。
多少浮誇矇騙詐,難逃一桿辨虛真。
拼音是chi的漢字
拼音是chi的漢字共有183個,如下: |
尺|斥|吃|遲|翅|痴|赤|齒|恥|持|侈|弛|馳|熾|匙|踟|坻|茌|墀|飭|媸|豉|褫|敕|哧|瘛|蚩|啻|鴟|眵|螭|篪|魑|叱|彳|笞|嗤|傺|佁|侙|俿|剟|勅|卙|卶|叺|呎|呬|呮|呹|喫|嘨|嘯|噄|噭|坘|垑|奓|妛|屟|岻|彲|彲|徲|恜|恥|慗|慸|憏|懘|扡|抶|拕|拸|捇|搋|摛|摴|攡|杘|柅|柢|樆|欼|歗|歭|歯|汖|沱|沶|泜|淔|湁|滯|漦|灻|烾|熾|狋|瓻|痓|痸|瘈|癡|眙|瞝|祇|竾|筂|箈|箎|粚|糦|絺|翄|翤|翨|耛|肔|胝|胣|胵|脪|腟|芪|荎|菭|蚇|蚳|蝭|袲|袳|裭|訵|誀|誃|誺|謘|謻|貾|赿|趍|趐|趩|跅|跢|跮|踅|踶|軧|迡|迣|遅|遟|遫|遲|邌|鉓|鉹|銐|鍉|離|雴|飭|飾|餝|饎|馳|騺|驪|驪|鳷|鴟|鵄|鵣|鶒|鶗|鶙|鷘|麶|黐|齒|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