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展館簡介
集了世界各地的“物品、人材、信息”。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是日本引以為傲的博物館,這裡不僅以地球上的所有地區和民族為對象進行收集和展出,而且進行深入的研究。 被暱稱為“民博”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座落在日本大阪府“萬博公園”內,“民博”的最大特徵在於它是一座“研究博物館”。館內配有很多研究人員,是日本國內唯一的民族學研究機構。 此博物館收集有關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和文化資料,開展獨立的調查和研究,並展出和公開其成果。展覽大致分為兩大類∶以語言、音樂為切點,介紹世界各地的各民族的文化(主題展);介紹從大洋洲到日本向東環球一周的不同的文化,同時比較日本與其他各國的文化,以重新審視日本文化同其他各國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區域展)。
概述
日本著名博物館。在大阪府吹田市日本國際博覽會紀念公園內。1974年籌建,1977年 11月 17日部分開放。占地面積40821平方米,建築面積10216平方米(見圖)。 該博物館屬文部省大學學術局管轄,建制與國立大學相同,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機構,其研究成果通過陳列供參觀外,還向大學教師和從事民族學研究的人員提供資料。所藏文物、標本、資料均由電腦儲存,檢索管理系統管理。
該館收藏有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文物、標本約11萬件,展出約 7000件。陳列室分成大洋洲、美洲、歐洲、非洲、西亞、東南亞、中北亞、東亞 8個地區,介紹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此外,還設“世界語言文字”和“世界民族音樂”兩個專題陳列室。陳列採用組合方式,展品強調露置,以增加渲染力和展出效果。
該館設有先進的視聽裝置,有37個錄像室和 3個音響專用室,供利用的錄像帶有1715種,世界各地語言磁帶有30種,民族音樂磁帶有 151種。
博物館定期開展學術報告會、討論會。出版《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民博通訊》《民博月刊》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開設於1977年11月,修建在1970年召開的日本萬國博覽會的舊址上。開設的目的是作為大學共同使用的機構,收集世界民族的相關資料,進行調查研究和向一般人介紹。常設展區內有將世界按照大地域劃分的地域展和以世界語言文化、民俗音樂為題材的展覽。另外,博物館還利用所開發研製的音像放送裝置,通過聽覺和視覺,向人們介紹世界各國民族多彩的生活習慣和多種多樣的語言、音樂等。
資訊
門票常設展420日圓
營業時間10點~17點(入館~16點30分為止)
舉行期間地址大坂府吹田市千里萬博公園10-1
電話號碼06-6876-2151
交通大坂高速鐵道萬博紀念公園站→徒步15分鐘
詳細介紹
日本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創立於1977年11日,雖然它的歷史很短,但它以豐富的藏品著名於世,並且利用現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給古老的文化注以新鮮的血液,是世界民族文化最巨大的視窗。這個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反映世界各地文化人類學的物品 ,它收集了5萬餘件反映世界各民族在勞動、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物和標本,向人們展示一幅幅生動的民族畫卷。
建立在日本大阪近郊萬國博物會紀念公園裡的這座博物館,占地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 。館舍是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4層建築,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一層是正門大廳,餐廳,機械室,庫房;二層是陳列廳,講演室,語音練習室,辦公室;三層是電子計算機室,圖書室,資料室;四層是情報分析實驗室,影象實驗室,動物、植物、礦物標本實驗室。
該館在5 700多平方米的展覽面積中 ,展出展品約7 000件,主要參觀路線1500米 。它的陳列,就是一部用實物組成的世界範圍內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在這裡,它用以傳播信息的,不僅是各民族的文物 ,還有各民族的音和像 。它設有最現代化的圖象、音響自動輸出裝置,建有37個錄像室、3個音響室;有供使用的錄像帶1715套,語音磁帶30種,民族音樂磁帶151種。觀眾可以根據螢光屏指示的檔案及資料號碼,按動電子計算機上相應的電鈕,在螢光屏上馬上就可以顯示出圖象,從音響設備中聽到想聽的聲音。
這個館共分9個展廳 。觀眾從大洋洲室開始,順序參觀美洲、歐洲、非洲、西亞、東南亞、中北東亞各展廳。中間還參觀音樂和語言兩個展廳。這個參觀路線,巧妙地安排了觀眾從大洋洲開始向東繞地球一周,最終到達日本。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好象讓觀眾作了一次環球旅行,從而激起觀眾的激情。
在參觀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珍奇的民族文物。如:大洋洲展廳,面積627平方米,展出了原始居民利用貝殼、魚骨等作為原料磨製成精巧的魚鉤和針 ,靠榫頭製作的木帆船,用椰子殼製成的器具,用植物莖、葉、皮製成的弓箭和盾牌。非洲廳,面積536平方米,觀眾可以在這裡看到大量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藝品。歐洲廳,面積212平方米,可以看到法國最早釀酒使用的榨葡萄器。美洲廳,面積290平方米,可以看到智利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頭人像。南太平洋雅浦島上聞名於世的一塊直徑達5米的石幣,也陳列在這個聞名的博物館裡。
語言廳 ,面積411平方米,這是一個很能使人增長見識的展廳 。它用“文字”和“語言”兩個部分分別作介紹。“文字”部分,可以使觀眾了解世界上有多少種和有那些文字 ,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又是如何 。這裡展出有各民族的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也展出了中國古代各種漢字。“ 語言 ”部分,主要介紹聲學和語法 ,它將世界上22種主要語族對某些語句的表現方法進行排比,同時觀眾可以按動電鈕,選擇想聽的任何一種民族的語言。
祈禱與祭祀室中 ,展示了大量的壽神儀式用品、面具、神象、神龕等,它們不僅表現了日本人祈禱與祭祀的風俗與儀式,還使我們對世界各地的宗教儀式有所了解。
在樂器展示室里 ,陳列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樂器,形成一種世界民族文化的“大合唱”。在遠古時代,音樂和人類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以致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人類精神、民族性格的完美體現,因而研究各民族音樂和樂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中還有一室專門陳列各民族遺留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古代生活中,基本的生活用品代表了他們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特徵,通過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我們可以復原古代民族的生活場景。另外,在此室中,還展示有各民族的服飾。在古代,服飾不僅是取暖的一種用品,也閃爍著一種文化精神,它有著多種功能,也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標誌。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是近些年來所建立的對世界博物館界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博物館。
館內活動
有一歲,遍布世界各地,各種“永遠”是委任,並一直使用。 常設展示場の「オセアニア展示」のコーナーでは、赤い色をした「羽毛製貨幣」をはじめとして、いくつかの石貨や貝貨(ばいか)をご覧いただくことができます。永久展覽館展“大洋洲”現貨,紅色的“羽毛-金錢” ,如貝殼類及一些石英鎊硬幣(白族) ,您就可以看到。 これらは、多くの場合儀禮的な目的をもっていて、婚資などの贈答に用いられてきました。這些都是,在許多情況下,儀式的目的,和彩禮,如禮品,並一直使用。
みんぱくは、こうした民族標本資料以外にも、日本の藩札や世界各國の古錢・古紙幣とともに、現行の通貨もいろいろと所蔵しています。閔paku準備這些材料以外的其他種族,宗族注意日本的廢紙和其他世界幣與舊硬幣,許多目前的貨幣和股票。
この企畫展では、館蔵標本資料の若干と、館員から寄せられた約2,100點の中より抜粋した新舊各時代の貨幣・紙幣のかずかずを、國別・地域別に陳列しています。這個展覽,博物館和一些樣品材料,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交由約2100點,在每個時期,從片斷的舊的和新的紙幣kazukazu國家地區展出。 いろんな「おかね」のデザインの多様性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きながら、裝身具としての用途や、記念性、儀禮性の表象とされる事例があることなど、さまざまな用いられ方についてもご理解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種種“介入”在設計上,我們享受的多樣性,和使用作為裝飾,紀念,禮貌的代表性和將有個案發生,例如使用也明白你的感受masu 。
最後に、この企畫を実現させるために、じつに數多くの貨幣と紙幣をご提供いただいた各位に対しまして、心より感謝の意を表します。最後,該計畫把這么多的法案,以提供金錢和に対しまして,其中可能的關注
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館史
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是歐洲最早的民族志博物館。該機構最初被稱為"MuseumJaponicum"(日本博物館)。這是歐洲首家為顯示收集人的手工製品可以比僅僅堆砌珍玩更有意義而設的博物館。從一開始,該創新性機構便接納了至少四個基本原則:收集,科研,展示給公眾,以及教育性指導。
在1830年代早期,菲利普·弗蘭茨·馮·西博爾德(PhilippFranzvonSiebold)拋棄了處於革命中的政治動盪的比利時,來到了相對寧靜的萊頓大學。過了些年,他的大約5000件日本物品收藏成為了該新博物館的核心展品。西博爾德在萊頓的家——以及他旅居日本八年後帶回歐洲的物品——在1830年代向公眾開放。荷蘭君主此前曾分別於1826年和1832年先後購買了規模較小的JanCockBlomhoff以及JohannesGerhardFrederikvanOvermeerFischer的收藏。這些收藏被併入西博爾德獻給KingWilliamI的收藏;這些便成了1837年在萊頓建立後來的民族志博物館的關鍵動因。該館此後演變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1843年,西博爾德也鼓勵其他歐洲人士建立類似正在萊頓發展起來的民族志機構。他鼓吹“創建這些歐洲國家擁有的殖民地的(民族志機構)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機構可以成為理解(殖民地)被統治的人民以及喚起公眾及商人的興趣的一條途徑。——所有這些都是眾皆受益的有利可圖的貿易所必需的條件。”
建築
該博物館有三座永久性建築。位於最東端的是由JacobusvanLokhorst設計的原布爾哈夫實驗室(BoerhaaveLaboratory)(解剖病理學實驗室)(1883-1885年),門牌號Steenstraat1a。現該建築為博物館的書店等使用。
位於中心的主樓是原萊頓大學醫院(1867-1870年)。該建築是博物館的主要展廳所在,地上分上下兩層,並有地下層。位於南端尚有一幢小樓。
展廳
現該館主樓中展廳分布如下:
地下一層:
圖書館
一層(自東至西):
非洲館
亞洲館
樓梯,衣帽間,問詢處,餐廳
印度尼西亞館
大洋洲館(下層),放映廳
二層(自東至西):
中美洲和南美洲館
北美洲和北極館
樓梯,博物館商店,信息中心,工作室
日本韓國館
中國館,大洋洲館(上層),臨時展覽廳
館藏
本館藏品享譽世界,由一系列傑出的收藏家收集。如今的藏品包括眾多來自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物品。為了增加藏品,該館已經花了巨大心血以獲得說明世界文化的歷史發展的材料;但是該館最初的藏品主要還是在日本鎖國時期從長崎的對外貿易港中的小島——出島獲得的。
該收藏的歷史是與荷蘭王國的歷史相互交織的。國王威廉一世(1772-1843)派出學者奔赴海外為荷蘭的博物館收集材料和信息。1816年,皇家中國珍品秘藏(RoyalCabinetofChineseRarities)創立。1821年,它擴充為位於海牙的皇家珍品秘藏(RoyalCabinetofRarities)。經年日久,各種珍玩均被收入該秘藏中,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民族志收藏,特別是分別於1826年和1832年購入的布洛霍夫和菲舍爾的日本收藏,以及此後於1837年購入的西博爾德的日本收藏。民族志收藏構成了建立於1837年位於萊頓的民族志博物館(EthnographicMuseum)的基礎,此後該館即演變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Ethnology)。
在19世紀下半葉,該館收藏規模大為擴展。在20世紀的頭10年,有關印度尼西亞的收藏增長尤為顯著。該館也自南太平洋、非洲(包括貝寧青銅器(Beninbronzes))、美洲(包括秘魯陶器(Peruvianpottery)特藏)、西藏以及西伯利亞收集有價值的展品。但該時期最重要的收穫是荷蘭國立古物博物館移交的超出了古代的範圍的物品。來自美洲的古董收藏也進入了該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館獲得了來自紐幾內亞、格陵蘭和其他地方的收藏。
該館因其出色的有據可查的藏品而躋身國際水平博物館之林。
布洛霍夫收藏
自1817年至1823年,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OostindischeCompagnie,簡寫作VOC)在長崎港出島的商館館長(荷蘭語:Opperhoofd,英文可譯為chieftrader),揚·科克·布洛霍夫(JanCockBlomhoff)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不顧日本的對西方人的閉關政策(日本鎖國),他將他的妻子Titia以及孩子們接往日本團聚。日本人不出所料將他及其全家驅逐出境;但是這一經歷確實拓展了他旅居日本期間在日用品及其他物品方面的收藏範圍。
菲舍爾收藏
約翰內斯·謝赫特·弗雷德里克·凡·奧弗爾梅·菲舍爾(JohannesGerhardFrederikvanOvermeerFischer)起初在出島充當文書,後來被擢升為pakhuismeester(英文:PackageHouseMaster)。在旅居日本期間,他被限制接觸日本文化;但是在他自己的聯繫範圍內,他能夠獲得可觀的“普通”物品的收藏,後者被其他人自然而然地忽略掉了。這一收藏於1829年被帶回荷蘭。1833年,他出版了BijdragetotdekennisvanhetJapanscherijk(ContributiontotheknowledgeoftheJapaneseState)。
西博爾德收藏
作為一位在長崎行醫(1823年-1829年)的西醫,菲利普·弗蘭茨·馮·西博爾德(PhilippFranzvonSeibold)接受了充當報酬的各種物品及文物,後來這些東西在歐洲獲得了此前意料不到的學術重視。這些日常物品後來成為他的龐大的民族志收藏的基礎,後者由日本人民在江戶時代晚期所用的日常家用品,木版畫,工具以及手工製品組成。有關該收藏的更多信息被披露於西博爾德的“Nippon”一書中。他的專業興趣使他特別關注傳統日本醫學中使用的工具。
亞洲博物館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