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博物館的主要地上分上下兩層,並有地下層。藏品包括眾多來自非洲、南美洲韓國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物品。

館史

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是歐洲最早的民族志博物館。該機構最初被稱為"MuseumJaponicum"(日本博物館)。這是歐洲首家為顯示收集人的手工製品可以比僅僅堆砌珍玩更有意義而設的博物館。從一開始,該創新性機構便接納了至少四個基本原則:收集,科研,展示給公眾,以及教育性指導。
在1830年代早期,菲利普·弗蘭茨·馮·西博爾德(PhilippFranzvonSiebold)拋棄了處於革命中的政治動盪的比利時,來到了相對寧靜的萊頓大學。過了些年,他的大約5000件日本物品收藏成為了該新博物館的核心展品。西博爾德在萊頓的家——以及他旅居日本八年後帶回歐洲的物品——在1830年代向公眾開放。荷蘭君主此前曾分別於1826年和1832年先後購買了規模較小的JanCockBlomhoff以及JohannesGerhardFrederikvanOvermeerFischer的收藏。這些收藏被併入西博爾德獻給KingWilliamI的收藏;這些便成了1837年在萊頓建立後來的民族志博物館的關鍵動因。該館此後演變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1843年,西博爾德也鼓勵其他歐洲人士建立類似正在萊頓發展起來的民族志機構。他鼓吹“創建這些歐洲國家擁有的殖民地的(民族志機構)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機構可以成為理解(殖民地)被統治的人民以及喚起公眾及商人的興趣的一條途徑。——所有這些都是眾皆受益的有利可圖的貿易所必需的條件。”

建築

該博物館有三座永久性建築。位於最東端的是由JacobusvanLokhorst設計的原布爾哈夫實驗室(BoerhaaveLaboratory)(解剖病理學實驗室)(1883-1885年),門牌號Steenstraat1a。現該建築為博物館的書店等使用。
位於中心的主樓是原萊頓大學醫院(1867-1870年)。該建築是博物館的主要展廳所在,地上分上下兩層,並有地下層。位於南端尚有一幢小樓。
展廳
現該館主樓中展廳分布如下:
地下一層:
圖書館
一層(自東至西):
非洲館
亞洲館
樓梯,衣帽間,問詢處,餐廳
印度尼西亞館
大洋洲館(下層),放映廳
二層(自東至西):
中美洲和南美洲館
北美洲和北極館
樓梯,博物館商店,信息中心,工作室
日本韓國館
中國館,大洋洲館(上層),臨時展覽廳

館藏

本館藏品享譽世界,由一系列傑出的收藏家收集。如今的藏品包括眾多來自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物品。為了增加藏品,該館已經花了巨大心血以獲得說明世界文化的歷史發展的材料;但是該館最初的藏品主要還是在日本鎖國時期從長崎的對外貿易港中的小島——出島獲得的。
該收藏的歷史是與荷蘭王國的歷史相互交織的。國王威廉一世(1772-1843)派出學者奔赴海外為荷蘭的博物館收集材料和信息。1816年,皇家中國珍品秘藏(RoyalCabinetofChineseRarities)創立。1821年,它擴充為位於海牙的皇家珍品秘藏(RoyalCabinetofRarities)。經年日久,各種珍玩均被收入該秘藏中,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民族志收藏,特別是分別於1826年和1832年購入的布洛霍夫和菲舍爾的日本收藏,以及此後於1837年購入的西博爾德的日本收藏。民族志收藏構成了建立於1837年位於萊頓的民族志博物館(EthnographicMuseum)的基礎,此後該館即演變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Ethnology)。
在19世紀下半葉,該館收藏規模大為擴展。在20世紀的頭10年,有關印度尼西亞的收藏增長尤為顯著。該館也自南太平洋、非洲(包括貝寧青銅器(Beninbronzes))、美洲(包括秘魯陶器(Peruvianpottery)特藏)、西藏以及西伯利亞收集有價值的展品。但該時期最重要的收穫是荷蘭國立古物博物館移交的超出了古代的範圍的物品。來自美洲的古董收藏也進入了該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館獲得了來自紐幾內亞、格陵蘭和其他地方的收藏。
該館因其出色的有據可查的藏品而躋身國際水平博物館之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