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現有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民俗學學科在1999年至2015年間四個年度被評為甘肅高校省級重點學科、2012年民族學學科被評為甘肅省高校省級重點學科、2014年社會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家民委重點學科。教育部第三輪學科綜合水平2012年度評估結果:我院社會學一級學科與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社會學學科並列第13名;民族學一級學科與內蒙古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的民族學學科並列第6名。學位點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招生方向;社會學(一級學科)、民族學(一級學科)、民俗學、人類學四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MSW)授權專業。本科專業有社會學、社會工作、民族學三個專業。2008年社會學專業獲準為教育部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3年獲準為教育部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師資力量
教職工40人,師資隊伍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4人,其餘教師皆具有碩士學位。教師們承擔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研究,在套用社會學、少數民族口頭傳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地方性知識與民族志研究、西部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等領域成果頗豐。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度,注重實踐教學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建有牧區社會研究所、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教學研究基地、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教學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大學田野調研基地之一“河西走廊”武威市田野作業點、蘭州怡欣心理諮詢中心、蘭州欣雨星兒童發展中心、蘭州綠駝鈴環保組織、蘭州惠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等14個科研教學實踐平台。有“社會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實驗室”、“多功能社會工作實驗室”2個專業實驗室。院團委編輯出版《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報》、院大學生學習援助分中心編輯出版《社會民族文化》、《西北民族研究動態》兩個院刊。
通過執行外國短期專家引智項目進一步拓寬與國外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簽訂了校際合作協定、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做客學院“周三學術論壇”開展學術講座等途徑,積極開展國內與國際學術交流,已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內多個高校建立了長期學術合作關係。
人才培養
本科生教學
社會學 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全面社會學理論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社會基層部門、社區等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西方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思想史、現代社區概論、發展社會學、社會工作概論、經濟社會學。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學位。
教學研究室有兩個:社會學理論教研室、社會學方法教研室。
實驗室有社會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實驗室、電話訪問實驗室。
建立了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教學研究基地;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教學研究基地和點西北民族大學團委、西北民族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東鄉縣民委、榆中縣中心養老院、夏河縣民政局、武威市宗教局、民勤縣統戰部等專業實習基地。
社會工作 專業
培養具有紮實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技能,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想,能在民政、勞動、社會保障等行政部門,以及社會組織與公益團體等機構,從事相關社會工作的服務管理與諮詢、社區建設和管理、社會福利、公共政策研究與評估等工作的人才。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心理學、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社區社會工作、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實務、社會福利思想、社會保障概論、社會工作行政、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教學研究室:社會工作教研室。
在蘭州怡欣心理諮詢中心、蘭州欣雨星兒童發展中心、蘭州綠駝鈴環保組織、蘭州惠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建有專業實踐基地。
民族學 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全面民族學(人類學)理論知識和具有美美與共、共存共榮的人文寬容精神、較熟練的民族學(人類學)調查技能的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適應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共組織和私有機構等對綜合組織協調人才的需求,勝任相關的文化、公共事業、宣傳、社會評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主要課程:民族學概論、社會學概論、人類學調查方法、考古學導論、當代西方哲學簡史、語言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
教學研究室:民族學理論與方法教研室。
研究生教學
博士 授予專業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方向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應該含少數民族的民間口頭文學傳統以及作家書面文學的歷史與現狀。但就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實際而言,除歷史上極少數族群存在過作家文學外,其餘主要是新中國以後發展起來的;大部分少數民族沒有民族文字,全部精神文化的載體幾乎集於語言與口頭傳統於一身。它是一個民族民眾創作、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也是民族精神、情感、人生知識、歷史與審美觀念的惟一表現形式。新世紀經濟一體化與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文化多元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呼籲,西部大開發等,更使我國民族民間口頭文學的研究,在今天國內外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的研究範圍涉及到民族民間文學及其民間文化的發生、發展、族際交流、影響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文化關係的各領域,並從其中探索其理論、實踐、本體的特點與中國實踐的規律。
學術型碩士 授予專業—— 社會學 專業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研究社會中人的行為、觀念,探求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 我校在長期開展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學術研究以及從事相關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與優勢。在此基礎上,於2000年獲準設立社會學本科專業,2003年獲準社會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8年獲準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獲準一級學科授權點。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資源豐厚。具有民族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城鄉社會學三個研究方向。
學術型碩士 授予專業—— 人類學 專業
人類學肇始於西方社會,雖是殖民活動的直接產物,但自產生之日起它就為不同文化社會的相互認識、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時至今日,人類學早已從對“異文化”(尤其是所謂“原始社會”)的研究發展到對現實社會中各類文化現象(如宗教、語言、婚姻、家庭、社會等)的考察,通過比較,發現人類文化的本質、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等普遍規律和具體現象的情境化特徵,不僅有利於不同人群之間的溝通,也可為政府等部門的相關決策提供諮詢。 本學位點,於2006年獲準,從200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本學位點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多年來紮根於西北各民族地區,有長期田野考察經驗和民族志資料積累,也有留學歸國,與國際前沿研究接軌,學風嚴謹,業務素質較高的老中青專業隊伍,由郝蘇民教授領銜組建,目前以馬效佩教授、阿布都哈德副教授、傲東白力格副教授、看本加副教授、滿珂博士為骨幹力量,已形成了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學科研梯隊。開設研究方向有:宗教人類學,影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 該學位點建設過程中,導師組成員主持,承擔或參加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專業性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聯手承辦了中國第六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主持了文化部、科技部《西北人文資源環境資料庫·民族民俗數據》課題,參加了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部開發中的人口流動與族際關係”課題並承擔了該課題的甘肅、青海子課題;承擔了國家民委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發展研究”子課題“西北回族城市化現狀、趨勢及問題專題研究”、“格爾木市流動人口調查”;西北民族大學學科建設項目“影視人類學的學科定義探討研究”等,奠定了一定的教學科研基礎。目前本碩士點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三項:“當代伊斯蘭名著《伊斯蘭精神性全書》譯介研究”(馬效佩博士主持);“維吾爾族的地緣群體研究”(阿布都哈德博士主持);“甘青藏區道教的地域性、民族性流變研究”(看本加博士主持)。導師組組長入選“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專項資助研究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前沿課題“納斯爾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的現代意義與國際影響”,為進一步培養人類學學科高層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科研支撐與基礎。導師組成員獲多項獎勵,積極開展與國外學界的學術交流,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辦了多次系列學術講座。
學術型碩士 授予專業 ——民俗學專業
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碩士研究生點,於1990年由郝蘇民教授領銜申請,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自1991年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中有些學生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大學的博士生,決大多數被高校及科研部門錄用並受到好評。先後有蒙古、日、德、意、韓、美及港、澳留學生前來研修、進行學位論文課題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民俗學學科被評為甘肅省“1999—2001年甘肅省高校重點學科”、“2002—2005年甘肅省高校重點學科”、“ 2006—2010年甘肅省高校重點學科”。本專業不僅培養了裕固族、東鄉族、土族等特有民族的第一代民俗學、民間文學領域的碩士,而且已成為培養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領域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目前,該學位點設有民族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區域民俗研究、甘寧青人口較少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三個研究方向。民族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向,通過開展西北民族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教學與研究,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人才。區域民俗研究方向,以積極開展區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挖掘、整理與比較研究,為複合型人才培養服務。甘寧青人口較少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方向,以甘肅、青海等省區的特有民族東鄉族、保全族、裕固族、土族、撒拉族為研究對象,以這些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的共同特點或相似的歷史發展過程為研究基礎,培養從事人口較少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等相關工作的人才。
學術型碩士 授予專業—— 民族學 專業
民族學(Ethnology)是以民族共同體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民族的來源、發展過程、地域分布、民族心理、民族意識、民族接觸和文化交流、社會結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民族特點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套用性。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民族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培養和造就一批掌握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熟知中國各民族發展歷史與現狀,洞悉世界民族問題發展趨勢的高層次人才,對於我們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保持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同時必然地會對我們準確認識我國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為黨和政府制定、落實民族政策和解決民族問題,消除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兩種錯誤傾向,加強民族團結,增進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作為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大學的民族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有著良好的傳統,曾產生過一批知名的專家教授,並且取得過一大批有相當影響力的成果。在不斷積累、豐富和發展民族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003年西北民族大學申報的民族學專業碩士點獲得了批准,2005年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獲得批准,大大提升了西北民族大學的辦學層次和綜合實力。西北民族大學的民族學專業碩士點設有6個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特色鮮明,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擁有5名導師(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獲得博士學位者4名,獲得碩士學位者1名),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科研成果豐富。該碩士點是西北民族大學的校級重點學科,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專業型碩士授予專業——社會工作碩士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在相應價值觀的指導下,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人的發展的專門學科。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英美國家發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20世紀20年代以後,我國部分大學開始設立社會工作專業課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得以恢復重建,此後獲得快速發展。我校在長期從事社會學專業本科與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的基礎上,於2007年獲準設立了社會工作本科專業,2010年獲準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點,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點由具備博士、碩士學位的專業教師組成師資隊伍,具有社會服務機構管理、民族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三個研究方向。根據教育部規定的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MSW)課程設定開設了專業課程,同時開展相關社會服務,採用課程學習、實習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學科專業建設情況
專業名稱 | 層 次 | 專業設定獲準時間 | 開始招生時間 | 學 制 | 學 位 | |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方向 | 博士學位授權點招生方向 | 2003年 | 2004年 | 三年 | 文學 | |
社會學 | 民俗學 | 一級學科學術學位授權碩士點 | 1990年專業設定獲準 1999年至2015年四個建設期被評為甘肅省重點學科 | 1991年 | 三年 | 法學 |
社會學 | 2003年專業設定獲準 2011年獲批一級學科 教育部第三輪學科綜合水平評估2012年結果:社會學一級學科獲得並列第十三名 2014年獲批國家民委重點學科 | 2004年 | 三年 | 法學 | ||
人類學 | 2006年專業設定獲準 | 2007年 | 三年 | 法學 | ||
民族學 | 其他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分布相關學院 | 2003年專業設定獲準 2006年獲批一級學科 2012年被評為甘肅省重點學科 教育部第三輪學科綜合水平評估2012年結果:民族學一級學科獲得並列第六名 | 2004年 | 三年 | 法學 | |
社會工作碩士 | 專業學位(MSW)授權點 | 2010年專業設定獲準 | 2011年 | 二年 | 法學 | |
社會學 | 本科專業 | 2000年專業設定獲準 2008年獲批教育部國家級第一類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3年獲批教育部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2001年 | 四年 | 法學 | |
社會工作 | 2007年專業設定獲準 | 2008年 | 四年 | 法學 | ||
民族學 | 2008年專業設定獲準 | 2010年 | 四年 | 法學 |
學術交流
目前,學院通過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已與加拿大薩斯喀特文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內多個高校建立了長期學術合作關係。
榮譽稱號
在套用社會學、少數民族口頭傳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地方性知識與民族志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與文化研究等領域成果頗豐。多名教師獲得“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才”、“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等榮譽稱號。
大事記
1984年,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北民族研究院前身為西北民族研究所,是西北民族學院最早設立的一個專業研究機構,其前身是西北教育研究室,後擴改為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1984年秋,正式成立西北民族研究所。
1984年,試刊《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創刊於1986年。
1990年,獲準設立民俗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1998年10月,由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所長、民俗學家、人類學家,《西北民族研究》主編郝蘇民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組建成立了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黨組【1998】19號檔案、民院人字【1998】70號檔案)1999年始,民俗學學科在1999—2001、2002—2005、2006-2010、2011-2015四個年度被評為甘肅省高校省級重點學科。
2000年,獲準設立社會學本科專業。
2001年5月,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增掛系牌,成為系所合一建制。2001年7月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聯合承辦的中國第六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在西北民族學院召開之際,費孝通教授親臨研討班,參加了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系掛牌儀式,親自揭牌。
2003年,獲準設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學位授權點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招生方向。
2003年,獲準設立社會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4年10月,隨著西北民族學院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成立了社會人類·民俗學學院。
2005年7月,舉辦“實施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成立了西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並建立了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教學研究基地、甘肅省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教學研究基地。
2005年,建立“社會調查與數據分析實驗室”。
2006年,獲準設立人類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7年,獲準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
2008年7月,社會人類·民俗學學院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更名為西北民族研究院,並掛靠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期刊的編輯業務劃歸學報編輯部。2008年,出於學校教育機構專業設定改革,民族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從歷史文化學院歸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2008年,社會學專業被批准為教育部第一類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008年,獲準設立民族學本科專業。
2009年,民族學學科被評為西北民族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2009年,創辦《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報》。
2009年,設立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周三學術論壇”。
2009年,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榆中縣中心敬老院”、“東鄉縣民委”、“甘南夏河縣民政局”、“西北民族大學團委”、“西北民族大學學生心理健康中心”。
2009年,學院學生會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學生會。
2010年,創辦《社會民族文化》、《西北民族研究動態》兩個院刊。
2010年,獲準設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學位授權點。
2010年,學院團委被評為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委。
2011年,社會學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11年,建立“多功能社會工作實驗室”。
2011年,學院赴臨夏市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分隊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小分隊,並獲得2011年甘肅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小分隊榮譽稱號。
2012年,民俗學學科、民族學學科被評為甘肅省高校省級重點學科。
2012年,建立西北民族大學學科建設田野調研基地——“河西走廊”田野調研基地;建立社會工作專業“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蘭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甘肅怡欣心理諮詢中心”教學實踐基地;建立“中共民勤縣委統戰部”教學實踐基地。
2012年,召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2年會:民族和睦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區域、民族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甘肅省社會學會2012年會:西部社會發展與社會管理創新”學術研討會。
2012年,獲得西北民族大學科研工作創新單位獎勵。
2012年,社會學一級學科獲得教育部第三輪學科綜合水平評估第十三名;民族學一級學科獲得第六名。
2012年,開展社會學、民族學兩個一級學科方向凝練與學科資源整合工作。
2012年,學院被評為就業工作良好單位。
2012年,學院被評為綜合治理優秀單位。
2013年,建立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大學生學習援助分中心”。
2013年,社會學專業獲批教育部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2013年,恢復《西北民族研究》編輯部處級建制。(黨委發【2013】6號)
2013年,建立牧區社會研究所。
2014年,社會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