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民商事仲裁司法監督制度研究

筆者認為,仲裁法上述規定,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不僅包括程式,而且包括實體。 關於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的執行申請後,應當及時執行仲裁裁決。 (一)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範圍,是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的規定。

作者:孫瑞璽

[摘 要]:撤銷仲裁裁決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是人民法院對國內民商事仲裁進行司法監督的二種主要方式.但監督的範圍過寬,不符合世界潮流.撤銷仲裁裁決案件中的重新仲裁存在缺陷,需要完善.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中仲裁裁決不能預先排除人民法院對裁決的實體和適用法律方面的審查.二種監督方式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在立法上應當進行修改.
[英文摘要]:
[關 鍵 字]:民商事仲裁、撤銷仲裁裁決、重新仲裁、不予執行裁決、實體、程式

[論文正文]:
目次
一。引言
二。撤銷仲裁裁決制度
(一)撤銷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
(二)審理撤銷裁決案件的法律程式
(三)重新仲裁
三。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
(一)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
(二)關於仲裁裁決能否預先排除適用該制度
四。二種制度之間的衝突及解決辦法
(一) 二種制度的比較及衝突
(二)解決辦法
五。立法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引言
國內民商事仲裁(以下簡稱種裁),是指糾紛當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達成協定,將糾紛提交非司法機構的第三者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有拘束力的裁決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或者方式。[1]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司法外解決爭議的方式,它與國家的訴訟制度和法院的司法活動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自仲裁與訴訟接軌以來,如何理順仲裁與訴訟的關係,始終是民事訴訟理論和仲裁理論、司法實務中的重大課題。
仲裁與訴訟的關係,實質就是仲裁與司法權的關係,或者說是仲裁機構與法院的關係,是指司法(或者法院)對仲裁的支持①和監督關係。
法院對仲裁的監督關係,主要表現為以下二個方面:其一是開庭前的監督,即對仲裁協定的效力的審查與確認。仲裁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審查並確認仲裁協定的效力。其二是仲裁裁決後的監督,即對仲裁裁決的司法複審。[2]該監督又可具體分為二種制度,即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制度和申請不予執行裁決制度。仲裁法第58條至61條對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作了規定。民事訴訟法第217條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作了規定。
本文以人民法院撤銷裁決制度和不予執行裁決制度的司法監督方式為研究對象,採取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指出該二種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衝突,並提出自己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辦法,以求教於專家及同仁。
二。關於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制度
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制度,是指對於符合法律規定情況的仲裁裁決,經由當事人提出申請,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是否撤銷仲裁裁決的制度。
仲裁法第58條至6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幾個具體問題的批覆》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撤銷仲裁裁決的民事裁定提起抗訴人民法院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覆》等,對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制度的申請時間、級別管轄和人民法院的審查範圍、審理期限、處理方式和法律文書文書適用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一)撤銷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
關於撤銷裁決審查的範圍,爭議的問題有二:
1。程式與實體之爭
對仲裁決法第58條的規定,司法實務中,往往稱為程式審查。現以該條的規定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第58條第一、二、六項,即“沒有仲裁協定" 、“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的範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 、“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上述規定,既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程式內容,因為上述審查內容必須依據有關仲裁爭議的具體情況來判斷從而牽涉到有關裁決的實體因素,又有別於實體內容,因為它並沒有對當事人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直接的判斷,而是另闢蹊徑,從間接的角度否定裁決的合法性;第三項,即“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式違反法定程式",顯而易見屬於對仲裁程式的監督;第四、五項,即“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屬於對仲裁實體內容的監督。
筆者作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是對程式和實體概念的認識。眾所周知,傳統法學理論將法分為實體法和程式法。與上述分類相對應,法律規範分為實體法規範和程式法規範,法律問題可分為實體法問題和程式法問題。儘管對上述分類理論界存在分歧,[3]但筆者認為,嚴格意義上的仲裁程式,主要包括對仲裁的申請和受理手續、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庭開庭和裁決的具體規則、裁決的撤銷和執行規則等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的程式的規則。實體內容,則是指與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直接聯繫的有關事實與法律,即爭議的事實是否確鑿,適用的法律②是否正確。
第58條第3款,即“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屬於實體方面的監督。
“公共利益',不同法系有不同的稱謂,大陸法系國家稱為“公共秩序",英美法系國家稱為“公共政策",台灣地區法律稱為“公序良俗",通常都是指國家社會之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乃至私有財產、財產繼承,皆屬於公共秩序。[4]根據公共利益的內容及類型[5]來看,屬於實體內容的監督。
筆者認為,仲裁法上述規定,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不僅包括程式,而且包括實體。所以將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認為僅是程式審查是沒有法律依據。
2。撤銷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範圍的適當性
世界主要國家的國內法、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通行的監督範圍,或者說國際社會的立法通例,主要包括:爭議的事項沒有可仲裁性,當事人無行為能力,當事人無陳述機會,缺乏仲裁協定或仲裁協定無效,仲裁庭組成不當,仲裁程式不當或違法,仲裁員超越許可權,仲裁員欺詐、受賄瀆職,裁決形式缺陷,仲裁違反公共政策等等。[6]即通行的做法是對非實體內容進行廣泛的監督,對於仲裁裁決的實體內容的監督僅以公共政策審查為限。[7]對其他實體內容不予干預。總之,縮小司法審查的範圍,弱化法院對仲裁的監督和干預,是大多數國家的仲裁立法和實踐的一般趨勢。
而仲裁法卻對仲裁裁決在實體內容與非實體內容方面都實行充分的、嚴格的司法監督。存在監督內容不當的弊端。
司法監督不當,主要指人民法院在撤銷裁決制度中司法審查的範圍過寬,既包括程式監督,也包括實體監督。與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仲裁立法與實踐的一般趨勢相衝突。為此有的學者提出了人民法院撤銷裁決程式司法審查的範圍:(1)當事人在契約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或沒有達成書面的仲裁協定的;(2)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的範圍或仲裁機構越權仲裁的:(3)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式與仲裁規則不符的;(4)申請人沒有得到指定仲裁員或者進行仲裁程式的通知,或者由於不屬於申請人負責的原因未能陳述意見的;(5)仲裁決員未能處斷當事人提交的一切爭端的;(6)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循私舞弊、枉法裁斷行為的;(7)裁決以賄賂、欺詐或者其他不正當方式取得的。[8]
上述觀點克服了仲裁法監督內容不當的弊端,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授引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撤銷的根據時,應當明確公共利益作用的對象是裁決的實體內容,而不是程式內容。同時根據大多數國家的通行的的做法,當仲裁裁決違反國家公共利益時,法院可以對仲裁裁決進行監督與糾正,而不必囿於當事人的申請。
(三)審理撤銷仲裁裁決案件的法律程式
仲裁法對審理撤銷仲裁裁決案件適用何種法律程式沒有作具體規定。因此,仲裁委員會所在的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後適用何種程式進行審理做法不一。有的只進行書面審理,便作出裁定。筆者稱為書面審方式;有的則公開開庭聽證,聽取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的意見後作出裁定。筆者稱之為聽證方式。但通行的做法是書面審方式。
書面審方式的法律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的規定。但該規定的適用範圍是抗訴案件。適用條件是案件事實清楚,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而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不是抗訴案件,直接適用書面審理方式沒有法律依據。
聽證方式,民事訴訟法及仲裁法均沒有規定。從學理上講,筆者認為,聽證類似於庭前交換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7條的規定,開庭審理前是否交換證據,取決是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人民法院的決定。證據交換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為開庭審理做好準備。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不是民商事爭議案件,而是申請人申請人民法院撤銷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的案件,只有申請人經過申請才能啟動該程式。其目的是為了撤銷仲裁庭業已作出的,且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並不是直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因此,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適用民事訴訟的證據交換制度沒有法律根據。
為此,有的學者提出了適用特別程式審理此類案件的構想。即採用聽證的方式,由申請人舉證證明裁決中存在的法定撤銷情形,允許對方當事人通過質證、提出反證等方式進行抗辯,然後由人民法院判明證據真偽及其效力並作出裁決。[9]該觀點有可取之處。但與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式不協調。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四種③適用特別程式審理的案件,不包括撤銷仲裁裁決案件。特別程式可以適用簡易程式審理,但撤銷裁決案件不能適用簡易程式審理。特別程式的審理期限是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三十日內審結,而撤銷裁決案件則是在受理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審結。但也存在共同之處,如一審終審制。適用特別程式審理的案件中當出現與生效判決事實或者原因相反的事實或者原因後,人民法院可以作出新的判決,撤銷原判決。根據相關司法解釋,④撤銷仲裁裁決案件是一審終審,不能抗訴,不得申請再審,也不受理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即使裁定是錯誤的,人民法院也不會撤銷。對此的救濟方式只能是裁定生效後,當事人重新達成仲裁協定申請重新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撤銷仲裁裁決案件適用特別程式審理,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筆者認為,適用何種程式對撤銷仲裁裁決案件進行審理,取決於兩個前提:其一,保證仲裁的效率性和公正性。效率性表現在當事人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權,使得仲裁具有訴訟無法比擬的程式簡便、結案迅速、節省時間與費用的優點。但同時,如果缺乏公正性,效率再高的仲裁,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二,司法審查是保證仲裁公平正義和防止權利濫用的必要手段和保障。在上述二個前提下,設計撤銷仲裁裁決案件的審理程式,就有了明確的價值目標的取向。因此,筆者將該程式作如下設計:該程式為特別程式。適用普通程式審理,實行一審終審制。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申請人的申請書須列對方為被申請人,並根據對方人數提出相應數目的副本以送達對方。舉行聽審方式,⑤聽取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對仲裁裁決是否有法定撤銷情形進行舉證和質證,合議庭進行認證。進行聽審辯論。當事人最後陳述。不適用調解方式。⑥合議庭在合議的基礎上作出裁定。並送達當事人。
(三)重新仲裁
仲裁法第61條規定了重新仲裁決制度。即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認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仲裁,並裁定中止撤銷程式。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撤銷程式。
上述規定中需要探討的問題是:1。在何種情形下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2。仲裁庭重新作出仲裁裁決後,人民法院是否可以直接進行司法審查?
問題一,仲裁法沒有作具體規定,通常由人民法院來掌握。通常認為,對仲裁程式違反法定程式;裁決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10]有的學者除了同意上述三種情形外,認為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範圍的,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11]筆者認為,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範圍,屬於仲裁庭無權仲裁。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不能使仲裁庭取得仲裁的權利,除非當事人對超過仲裁協定的商事爭議事項重新達成仲裁協定,但與通知重新仲裁沒有關係。因此,該情形不能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為此,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問題二,仲裁庭重新仲裁作出裁決,可能發生以下結果:一是全部改變了原來的裁決,即與原裁決結果相反;二是在程式上糾正了原裁決的錯誤,與原裁決結果相同;三是仲裁庭仍堅持原判決意見,雖重新仲裁,但與原裁決結果相同。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出現了兩個生效的裁決。只要仲裁庭重新作出裁決,人民法院就要駁回申請人申請。對仲裁庭重新作出的新的裁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人民法院不能直接對該裁決行使司法監督權。
三。關於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
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的執行申請後,應當及時執行仲裁裁決。但是,如果被執行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不應執行的情況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不予執行該裁決。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後,裁定予以執行或者不予執行的制度。
(一)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範圍,是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的規定。與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範圍,仲裁決法第58條的規定相比較,會發現:有四個方面完全相同, ①有二個方面不同。不同的方面是:申請撤銷裁決的規定是, 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而不予執行的規定是,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通過比較,可以得出不予執行司法審查的範圍包括實體審查和法律審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筆者認為,上述二個方面的司法審查,不符合仲裁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只應審查程式問題,不應進行實體審查和法律審查。否則就是賦予法院以全面審查和否定權,導致一裁終局成為一句空話,造成事實上的一裁一審。
(二)關於仲裁裁決能否預先排除適用該制度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71條第1款第四、五項的規定, 即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包括實體審查和法律審查。當仲裁裁決生效後,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裁決有上述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執行。這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的權利。當事人必須受此約束。不能排除適用。但仲裁裁決能否預先排除適用上述二項規定呢?
仲裁法第54條規定:“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仲裁費用的負擔和裁決日期。當事人協定不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可以不寫。"裁決書如按當事人的協定不寫明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理由,執行程式中被申請人就無法以證據證明該裁決書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或者適用法律確有錯誤,人民法院也就無法對裁決認定的事實是否正確及適用的法律是否適當作出審查。於是便排除了人民法院對裁決實體及適用法律方面的司法審查。[12]因此,當事人通過協定的方式,告知仲裁庭在裁決中不寫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的理由,即預先排除了不予執行裁決制度對實體和適用法律二個方面的司法審查。
但在司法審查過程中能否實際排除該制度的適用,是問題的關鍵。當事人通過協定同意在裁決中不寫明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的理由,並不能說被申請人不能以認定事實錯誤和適用法律不當為由向人民法院申請不予執行裁決。當被申請人持有上述二個方面的證據申請人民法院申請不予執行時,人民法院能否不予執行裁決,是問題的另一關鍵。
筆者認為, 當事人協定在裁決中不寫明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的理由是由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則所決定的。有其充分的法理依據。但不寫明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的理由,並不意味著當事人不能在執行程式中以認定事實錯誤和適用法律不當的理由向人民法院申請不予執行。因為,不予執行裁決司法審查的範圍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以“協定"的方式預先排除適用。此其一。在執行程式中,只要被申請人提出證據來證明裁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或者適用法律確有錯誤,人民法院即應當裁定對裁決不予執行。這是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的權利。此其二。儘管裁決書中沒有寫明爭議事實和適用法律,但人民法院接受被申請人的申請後,可以通過查閱仲裁卷宗等方式,知悉爭議的事實和裁決的理由。通過與被申請人提供的證據相對照,即得出裁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否充分,適用法律是否適當的結論。此其三。即使上述觀點成立,人民法院不予執行裁決的另一個法律利器,社會公共利益,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達到不予執行裁決的目的。此其四。因此,仲裁裁決不能預先排除適用不予執行制度
四。二種制度之間的衝突及解決辦法
撤銷仲裁裁決決及不予執行裁決二種制度,是人民法院司法監督的主要內容。但二種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如何協調這二種制度之間的關係,發揮各自的功能,是仲裁理論及司法實踐不能迴避的問題。
(一)二種制度的比較及衝突
為了理順二種制度之間的關係,首先應當對二種制度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現衝突所在,然後,才能找到解決衝突的辦法。
二種制度的相同點:1。二種制度的啟動必須由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對仲裁裁決進行審查。2。二種制度司法審查的法定事由有四項是完全相同的。即(1)沒有仲裁協定;(2)仲裁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的範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3)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式違反法定程式;(4) 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循私舞弊、枉法裁斷行為。3。二種制度適用的法律後果基本相同。即或者裁定駁回申請人的申請(或者予以執行),或者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4。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後的救濟方式相同。即當事人就該糾紛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定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⑦
二種制度的區別:1。申請的主體不同。申請撤銷裁決的主體,仲裁的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均可以提出申請。不予執行裁決的申請主體只能是被執行人。即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撤銷裁決同時兼顧勝訴方的利益,而不予執行側重於被訴方的利益。2。申請人時間不同。申請撤銷裁決的時間是自當事人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⑧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在申請執行前提出,也可以在執行程式中提出。不予執行裁決的申請,只能由被申請人在執行程式中提出。3。二種制度中有二項法定的理由不同。撤銷裁決的法定情形中有二種,即“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而在不予執行制度中變成了“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 、“適用法律確有錯誤"。 4。申請受理的法院不同。撤銷裁決案件,由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申請不予執行裁決案件,由執行法院(可能是中級人民法院,也可能是基層人民法院)管轄。5。二種制度的法律後果不完全相同。撤銷裁決案件的法律後果之一,人民法院認為可由仲裁庭重新作出仲裁的,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而在不予執行制度中,人民法院無須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通過上述二種制度的比較,可以發現二種制度存在著衝突:
衝突一,撤銷裁決案件只能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而不予執行案件,除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外,基層人民法院也有管轄權。根據二種制度司法審查的範圍的規定,在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不予執行的案件時,其可以對裁決的實體和適用法律二個方面進行審查,而中級人法院卻無此權利。中級人民法院的審查許可權還不如基層人民法院大。這在許可權上是本末倒置。筆者認為,出現此問題的原因,在於二種制度分別規定在不同的法律中,撤銷裁決制度規定在仲裁法中,而不予執行裁決制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二部法律沒有進行必要的協調,不能不說是立法上的失誤。
衝突二,二種制度之間沒有聯繫。即撤銷裁決制度與不予執行制度各自為戰,互不干涉。不論撤銷裁決程式出現何種法律後果,在不予執行程式中仍可以申請不予執行裁決。同時,由於二種制度中的法定情形存在不同之處,撤銷裁決還不如不予執行裁決來得徹底。這樣就造成了人民法院的重複勞動,也使得撤銷裁決制度形同虛設。
衝突三,如上所述,不予執行裁決的申請只能在執行程式中提出,由執行程式對裁決進行程式、實體和法律進行審查,而對撤銷裁決案件而言,由人民法院的審判程式進行,審判程式卻只能對裁決的程式性問題進行審查。這既不符合人民法院的內部分工,也不符合審執分離的原則。
(二)解決辦法
二種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和衝突,應當如何解決?學者提出了解決辦法:有的學者指出,鑒於撤銷裁決和裁定不予執行這兩種具體司法救濟手段的自身特點,以及現有立法中出現的矛盾衝突,建議以前者吸收後者,使撤銷裁決作為仲裁司法監督的唯一救濟手段。但對審查的範圍不包括實體和法律審查。[13]
有的學者建議將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程式中那些對裁決進行實體審查的事項歸入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程式中,由當事人向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中級人民法院一併進行審查。但保留不予執行程式,但應限制在只審查仲裁裁決有無違反社會公共利益這一項。而且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只能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進行,不必要當事人申請。[14]
比較而言,筆者傾向於第二種意見,但需要修正。理由是:其一,通過上述對二種制度的比較,可以看出,二種制度存在重複,特別是在司法審查的範圍方面,將二種制度中相同的內容進行合併沒有技術上的障礙。同時,作為司法監督的二種重要方式,合併後其功能不但不會失去,而且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其二,撤銷裁決案件,法律授予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當屬審判程式解決的問題。而不予執行裁決案件則屬執行程式解決。不符合人民法院的內部分工和審執分離的原則,因此,將不予執行裁決制度與撤銷裁決制度司法審查範圍相同的部分併入撤銷裁決制度應是理性的選擇。但應對司法審查的範圍進行重新調整。其三,不予執行制度仍有保留的必要。但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理由是,我國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該公約是最全面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國際公約。[15]該條約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對外國裁決在執行中的司法審查。即可能對外國仲裁裁決不予執行。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仲裁和外國仲裁的司法監督體制將並軌,是大勢所趨。同時,日本、德國、英國等國家均規定了執行程式中的司法審查權。同時,不予執行裁決案件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五。立法建議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建議對仲裁法及民事訴訟法進行相應的修改。具體建議為:
建議一,參照民事訴訟法第217條,將仲裁法第58條修改為:
“第58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1)當事人在契約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沒有達成書面的仲裁協定,或者仲裁協定失效的;
(2)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定的範圍或仲裁機構越權仲裁的:
(3)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式與仲裁規則不符的;
(4)申請人沒有得到指定仲裁員或者進行仲裁程式的通知,或者由於不屬於申請人負責的原因未能陳述意見的;
(5)仲裁決員未能處斷當事人提交的一切爭端的;
(6)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循私舞弊、枉法裁斷行為的;
(7)裁決以賄賂、欺詐或者其他不正當方式取得的:
(8)裁決所依據的民事或者刑事判決及其他裁判或行政處分已變更的。
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該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的實體內容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無論當事人申請與否,應當裁定撤銷。"
建議二,刪除仲裁法第63條。⑨
建議三,將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修改為: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仲裁裁決已被撤銷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建議四,將仲裁法第61條修改為:
“人民法院受理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後,有如下情形之一的,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1)仲裁程式違反法定程式的;
(2)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3)裁決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仲裁庭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申請人申請;仲裁庭拒絕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孫瑞璽,1965年出生,山東省壽光市人,山東達洋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大學民商法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法和民事訴訟法。已在《法商研究》、《河北法學》、《吉首大學學報》、《法制與社會》、《山東審判》等雜誌和中國民商法律網上發表多篇論文。
參考文獻
①根據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訴訟對仲裁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財產保全。仲裁法第28條對此有明確的規定。也就是仲裁當事人的財產保全要通過法院來實現。其二是證據保全。仲裁法第46條規定,仲裁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證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來協助。其三是執行仲裁裁決。仲裁法第62條,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1款有明文規定。
②僅指實體法。
③ 即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和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撤銷仲裁裁決的民事裁定提起抗訴人民法院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或駁回當事人申請後當事人能否抗訴問題的批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人民法院撤銷仲裁裁決的裁定不服申請再審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覆》。
⑤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1042條第2款的規定。
⑥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調解也稱為訴訟調解,是指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和調解下,各方當事人就所爭議的民事權益,進行協商的行為,或指經過協商達成協定的行為。撤銷裁決案卷的爭議,不是當事人民事權益的爭議,而是為了撤消裁決,因此,不適用調解方式。
⑦仲裁法第9條第2款和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4款的規定。
⑧仲裁法第59條的規定。
⑨仲裁法第63條: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1] 黃進、徐前權宋連斌著:《仲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修訂本,第1頁。
[2] 江偉、李浩:《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係》,載於《法學評論》1994年第四期。
[3] 沈宗靈主編:《法學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頁;《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實體法條目,第865頁。
[4] 史尚寬著:《民法總論》,第300頁。轉引自梁慧星:《市場經濟與公序良俗原則》,載於載於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號,總第1卷,第49--50頁。
[5] 梁慧星:《市場經濟與公序良俗原則》,載於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號,總第1卷,第57--60頁。
[6] Se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Court, the Parker School of Foreign and Comparative Law(1990),Table of Content ;See Intl。 Handbook on Comm。Arb。
[7] 翁曉建:《二種意見,四個焦點》,載於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金橋檔案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第2號,總第19卷,第356頁。
[8] 同注[7]引文第370頁。
[9] 李建忠、聶士洲:《如何審理撤銷仲裁裁決案》,載於WWW。RMFYB。COM。CN(人民法院報),發布時間:2001年3月29日,訪問並下載於2002年9月14日。
[10] 孫忠恕:《重新仲裁不同於法院二審》,載於WWW。RMFYB。COM。CN(人民法院報),發布時間:2001年3月29日,訪問並下載於2002年9月14日。
[11] 同注[1]書第160頁。
[12] 同注[2]引文。
[13] 同注[7]引文第369-370頁。
[14] 劉以群:《對國內仲裁裁決審查權的思考》,載於WWW。RMFYB。COM。CN(人民法院報),發布時間:2001年5月1日,訪問並下載於2002年9月14日。
[15] 陳桂明著:《仲裁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