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簡介
2000年6月,由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一手創辦的中國民商法律網正式開通。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民商法律網已成為著名的網上交流平台,躋身於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法律網站之列,為中國民商事法學研究及法制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是根據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設立的,而中國民商法網就是作為中心的主要學術視窗之一開通的。建設民商法網的立足點則是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專業性強、學術氣氛濃厚的媒體,其欄目規劃和內容緊密聯繫民商法領域的前沿理論與實踐,設立學術動態、司法實踐、判解研究、判例要覽等頻道,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和講座,推薦該領域內的著名學者和理論書籍,最終希望為我國的民商事立法、司法和民商事法學研究服務,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使科研與實踐工作緊密結合,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培養民商事法律人才,保證學術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
發展歷程
中國民商法律網始終堅持網站公益性、學術性和非營利性的發展理念,克服了種種困難,穩步發展。網站歷經多次改版,網站美工大為改進,頁面簡潔大方。網站頻道結構多次調整,日趨合理,從原先單一以民商事法學為主發展成為涵蓋民事法學、商事法學、程式法學以及理論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性學術網站。根據全球權威的ALEXA網站排名統計,在全球350億個網站中,民商法律網名列20000餘名,位居國內法律網站榜首。在教育部及法務部的相關評比中,民商法律網更是屢獲殊榮,為學校和法學院爭得了榮譽。目前,中國民商法律網已經成為一個整合了國內學術資源和信息的網上平台,成為民商法學教學科研的重要參考和資料來源。該平台的輻射功能和拉動效應,帶動了國內學術研究和教學科研的發展,為中國民商法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國著名學者、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王家福教授認為,民商法律網的建設給國內的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網站特色
中國民商法律網的建設和發展依託於中國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所擁有的豐富學術資源無疑為網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中國民商法律網致力於繁榮中國民商法學的發展目標以及公益性的網站定位,也得到了民商法學界的廣泛認可與支持。網站已經取得了全國絕大多數民商法學者、專家的授權,廣大青年學子也積極地向網站投稿。網站還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內眾多著名的法學院校、律師事務所達成了合作關係,使網站的內容不僅在理論方面而且在實踐方面始終反映本學科的發展前沿。經過五年多的運作,網站已經成為民商法領域網路媒體中的一面旗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網站倡導公開、公正的學術研究態度,為學術爭鳴提供理論平台。理論法學、民事法學、商事法學、程式法學等頻道刊載了大量的學術前沿文章,目前已經超過1萬4千多篇,其中大部分為國內知名學者的學術文章,網站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學術思想的交流平台和資源中心。不少學者就同一問題在網站發表文章,展開討論,吸引了廣大網友的積極參與,使法學知識在論辯中得到發展,逐步形成正確、統一的認識。網站對國家的立法工作極為重視,不少法律草案立法建議稿都在網站上公開發表並討論,民事訴訟法、破產法、證據立法以及尤其引人注目的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都在網站上形成專題並加以研究,對中國民法典的制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網站積極致力於推動中國司法實踐的發展。網站的判解研究頻道,圍繞著具體案例進行探討,不僅能夠逐步統一法官的認識,對形成判例的權威性有積極意義,而且推動了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案例教學方法的實施。法官圓桌、律師圓桌等欄目的設立,為法律實踐部門的人士提供了交流的空間,也有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拓寬了網站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的實現和判決標準的統一。
網站的檢索中心提供法律學人、法律法規、案例、發表論文、法律圖書等的檢索服務,法律書屋提供學界最新的學術成果,動態報導反映最新的立法、司法及學術信息。最新出版的法學書籍、最新發表的法學論文、最新發布的法律法規和最新的司法動態,都能夠及時在網站上得以體現。
網站在把自己建設成為學術資源的平台的同時,也注重發揮網路的教育功能。法學教室、線上諮詢等欄目的開設,著名學者的線上指導和答疑,法學講義的登載,都是網站在法學教育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法學教育欄目還對中國的法學教育狀況進行探討並提出可行的建議,這些都使網站突破了單純的媒體功能,而向遠程教育的方向不斷探索和邁進。網站的線上諮詢功能還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決法律疑難問題的途徑,起到了法律援助的作用。目前,國內已有不少法律院校將網站列為學生們的參考資料來源,要求學生經常登入並關注中國民商法律網。民商法律網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學術動態、了解實踐信息的最佳途徑。全國各地的民商法學子能夠通過民商法律網,及時了解各類講座、研討會的最新內容,給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幫助。網站論壇的註冊用戶已經超過24884人次。在論壇上,網友們相互鼓勵,交流討論學術問題。論壇已經成為廣大民商法學子的精神家園。
民商法律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在欄目規劃、內容設定、資料庫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不斷的完善。網站的這些經驗對國內其他法學類網站的建設和發展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這些經驗的總結還形成文字,作為法學類網站以及資料庫建設的標準提交有關部門,成為同類型網站建設的依據,也取得了在該領域的話語權。
網站推介
民事法學
美國比較法學者亨利·梅里曼在其代表著作《大陸法系》中經典總結“普通法是法官法,而大陸法系的法是法學家們的法”。學術的交流與爭鳴是大陸法系法學發展的傳統,也是中國民法學繁榮必不可少的條件。本頻道力求為民法學之昌碩貢獻交流平台,承眾多著名學者和青年才俊不吝賜稿,惠及莘莘民法學子,延續、傳播、弘揚民法理念、民法精神、民法文化!
民事法學乃網站最早開創頻道,數千篇學術論文全文免費瀏覽,基本結構如下:
“學者論壇”欄目主要刊載授權學者學術文章,旨在追蹤學者新近研究動態,構建民法學研究的最前沿陣地。欄目主要蒐集副高以上職稱學者的文章,內容涉及民法總論、物權法、債與契約法、侵權行為法、人格權法、婚姻家庭繼承法、智慧財產權法等。
“論文選粹”乃民法學子初展鴻志的舞台,刊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助教、講師等青年學者的文章。
“域外來風”欄目主要刊載了海外專家學者以及廣大法律學人的論文、學術成果,提升了網站的國際性,也開闢了了解國際民法動態的視窗。
“專題研究”就較為集中的主題蒐集系列文章,方便資料查詢。
學術文章儘管缺少了大眾網路的多姿色彩,而學者或宏大敘述,或闡微探幽,又是別有一番情趣。願為學術坐枯板凳,留得人間千古文章!
商事法學
商事法學頻道集千篇學術文章,乃蒙眾學者傾心協力,涉及諸多領域前沿理論,鑑證各個學科發展歷程。其結構如下:
“學者論壇”欄目乃副高以上職稱學者文章,為授權學者多年嘔心力作,提供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之法律規範,可極大開拓讀者視野,推進學術研究前沿。
“論文選粹”乃商法學子初展鴻志的舞台,刊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助教、講師等青年學者的文章。
“域外來風”欄目主要刊載了海外專家學者以及廣大法律學人的論文、學術成果,提升了網站的國際性,網站的發展逐步與國際接軌。
理論法學
理論法學頻道包括如下欄目:
法史學:歷史的研究有利於探求民事法律制度的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脈絡,正是“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
法社會學:社會學的研究注重指標、數據、社會現實的分析,有利於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也使民法學理論的研究回到了其產生和賴以生存的土壤中去。
法經濟學:經濟學的研究從數據模型出發,為民法規範存在的利弊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博弈論、理性人的假設、科斯定理、漢德公式等都成為法律人所喜好的研究範式。
法哲學:哲學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浩如煙海的哲學著作、倫理學的研究中蘊藏著大量的人類智慧,也為法學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基礎,民法學未來的研究應該著眼於為什麼而不僅限於是什麼的問題。
憲政與行政法治:憲法是根本大法,民法上的具體制度的設立繞不開憲法的基調和束縛,好的憲政與人權理論對研究財產權制度、人格權制度都有幫助。
專題研究:設立專題是希望從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中獲得啟示,現有的法學與文學專題已經為我們展示了文學作品中提出的各類法律問題,從《紅樓夢》、《水滸傳》到《罪與罰》、《審判》,生活中的法律生動而鮮活,讓人賞心悅目。
判解研究
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的生命力不在於成文法典,也不在於主流學說,而是深深的根植於市民社會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是由具體問題和問題的解決構成的,從這個意義上,判解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活的民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判解是民事立法和學說發展的源頭活水。
判解研究設定如下版塊:
“案例研討”版塊以學者、法官、學生等的案例評析文章為主,旨在建立最具權威性的判例文庫,強化裁判說理,張揚理論的力量;
“解釋評析”版塊針對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追根溯源,條分縷析,結合實務,闡發幽微;
“月旦時評”版塊注重時效性,追蹤司法判解動態,關注社會焦點案件,探討學術奧妙,捍衛社會公正;
“法官圓桌”版塊與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朝陽區人民法院、海淀區人民法院、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合作,凸顯判解研究的本旨,促進理論與實踐對話。
“律師圓桌”版塊為律師提供一個交流觀點、闡發意見的平台,以律師的視角觀察社會與法律的互動。
“公報案例”版塊精選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判決案例,提供了解司法實踐中最新動態的平台。
法學講堂
法學講堂設定如下版塊:法律講座、民商法前沿、法學沙龍、會議直播、德恆證據法論壇、德恆訴訟法論壇。
收穫榮譽
在網站建站五周年之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同志欣然為網站題詞:“繁榮民商法學促進社會和諧”,以勉勵中國民商法律網再接再厲,為中國的法治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