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鑼鼓

四平鑼鼓

四平鑼鼓俗稱粗鑼鼓,是福建省閩南山區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起源於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戲從山西傳入福建,並演變成新的地方劇種,清朝時期,四平戲和四平鑼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地方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節奏感強,氣氛熱鬧,深受農民喜愛。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 四平鑼鼓

所屬地區: 福建 · 漳州 · 南靖縣

遺產編號:Ⅱ-7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福建省漳州市

遺產級別: 省

藝術特色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四平鑼鼓的主要特點是將許多曲牌(華牌)連串一起,用鑼鼓配合嗩吶吹奏,表現一個故事情節。傳統的四平鑼鼓隊一般以八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需要可以增加2至4人進行演奏,因為它表現內容大都是武將征戰情節,所以奏起來非常雄渾有力。使用樂器有大嗩吶一對、通鼓、篤鼓、鑼等。四平鑼鼓樂節奏感強,優美動聽,鑼鼓聲喧,氣氛熱烈,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四平鑼鼓樂流傳於南靖縣金山、龍山一帶,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它吸收了一些本土音調,以及外來的曲調,因而曲目豐富。

南靖縣龍山民間的四平鑼鼓樂隊 南靖縣龍山民間的四平鑼鼓樂隊

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演奏者是四平鑼鼓的第六代傳人吳炎祥。

曲牌和組套如下:

正 雙

四將起 躍過青水令 小過場 上下樓 風入松

小桃紅 祭旗出 千秋詩 吉三昌 剪桃花

小頑皮 紅繡鞋(尾聲拜天)

樂器

四平鑼鼓隊的樂器分吹奏類和打擊類兩大部分。

吹奏類主要樂器是嗩吶,長度47.5厘米,口徑14厘米,嗩吶由吹子(把它塞進去才吹得響)、高調音的稱斤子、低調音的項口和中間調音量的排孔四部分組成。如今,安後村四平鑼鼓隊有一支120年前留下來的嗩吶。

四平鑼鼓隊演奏的樂器 四平鑼鼓隊演奏的樂器

打擊類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等樂器,一般以8個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可增加2-4人進行演奏。演奏遵循戲劇節目按套路進行,如頭音吹排、大破對陣、看陣、雙劍記、鐵弓對陣等,表演時以嗩吶為主,鼓手指揮。輔以隊形構成“嗩吶主奏,以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演奏曲調有本土樂曲薌劇曲調,又有外來樂曲,二者長期並存,各自發展。演奏中吹音曲調、鑼鼓節拍於吹音旋律緊密配合,鑼鼓聲喧,優美動聽。

特點

四平鑼鼓 四平鑼鼓

南靖四平鑼鼓樂已有500多年歷史,曾在縣、市、省級文化活動中展示,寫入《漳州市文化志》。他伴隨民間民俗活動,形成對民間習俗的依存特徵,長期參加農村廟會、慶典等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