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紫草茸、升麻、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用量
㕮咀,清水二盅,加梗米五十粒同煎,無論已出來出,皆可服之。
功用
解毒清熱。
主治
小兒麻痘瘡。
附註
一作加糯米五十粒同煎。
附方
名稱:四妙湯
組成:忍冬草(去梗)、黃耆(去蘆)各五兩、當歸一兩二錢、甘草(炙)八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少傾再進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
主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掀作疼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不問老幼虛人,並皆治之
出處:《醫宗說約》卷六
名稱:柴陳四妙湯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白茯、蒼朮、黃柏、防風、金銀花、貝母、花粉、山梔
主治:濕痰腳氣,脈來弦數,白腫不紅
出處:《醫學傳燈》卷下
重要文獻摘要
《覆載萬安方》:“化毒湯(四妙湯)治小兒瘡豆已出未出,並可服之,神方也。紫草,嫩者,升麻,甘草,炙,各半兩。上㕮咀。以水二盞,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分二服。《劉氏家傳》云:麩豆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盞,即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日頭焦,只三服瘥。”
中藥方劑之四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