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附子二枚,桂心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用法用量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煩者,一服五合。
主治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自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加減化裁
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
附註
即甘草附子湯,加重白朮用量。
附方
名稱:四物附子湯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一錢,桂八錢,白朮六錢,甘草(炙)四錢
用法:上四味,㕮咀,每服稱半兩,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主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痛,四肢拘急,不得屈伸,近之則痛,自汗而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水腫
出處:《御藥院方》一
名稱:四物附子湯
組成:附子(炮,去皮,破)二枚(12g),甘草(炙)二兩(6g),白朮二兩(6g),桂枝(去皮)四兩(12g)
用法:以水六升(12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汁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主治:①《傷寒論》: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②《外台秘要》引《近效方》: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九引《深師方》
功用:《外台秘要》引《近效方》:暖肌補中,益精氣
重要文獻摘要
《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唯《外台秘要》中尚載有陶弘景《效驗方》之金牙酒、深師的茵芋酒、八風湯、犀角丸、四物附子湯等治腳氣方。”
中藥方劑之四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