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養生湯(修訂版)》內容簡介:養生湯是選擇美味的食物或藥食兼用之物,或者加上某些滋補藥品,經特殊方法加工成湯,其味美、色鮮、氣香,具有滋補、健身和治病的作用,既可以佐餐,又可以治病。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言,“人之安身之本,在飲食也”。《中華養生湯(修訂版)》收集了歷代湯膳名方,按湯物選擇,分為穀物湯類、蔬菜湯類、果品湯類、家禽湯類、畜肉湯類、海味湯類、山珍野味湯類、藥草湯類和調味湯類,詳細介紹了近1000種養生湯用料的選擇、作用及適應證,尤其製作方法科學、簡單、實用。《中華養生湯(修訂版)》融入中醫藥學知識與中國文化內容,不僅告訴讀者怎么做,而且追本溯源,告訴讀者為什麼這樣做,可以幫助您在家做出美味湯膳!《中華養生湯(修訂版)》內容豐富、實用,實為廣大讀者養生保健必備的參考書。
《中華養生湯(修訂版)》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中華養生湯(修訂版)》在編寫過程中十分重視“文化”的成分。凡歷代對於湯物或湯方有詩文、書畫記載者,儘量搜求,錄入有關部分,增加可讀性和怡情性。書中每一湯方都儘可能註明出處。
作者簡介
盧祥之,字習行,號不息子,又號不磨磷人,知名文化醫藥學者。幼受先父其昌公督導學習中醫,以《陳修園醫學十二種》啟蒙,順誦《鑒略妥注》《四字鑒略》《增廣賢文》等。1983年創辦新中國成立後山西省第一份中醫中藥學術期刊——《中醫藥研究》雜誌,任總編輯、社長。1984年求學於上海中醫學院:1988年考入山西大學中文系攻讀研究生。現為中國科學院編審、中國中醫科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及多所知名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有《醫海拾貝》《醫窗夜話》《醫壇百影》《中醫臨證辭典》等著作,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及國內、外多種期刊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湯膳概述
湯的涵義
羹
飲
汁
湯的源流和發展
湯的組成
液體為主
調配食物
特技烹製
湯料的選擇
確保貨真
力爭質量上乘
符合辨證要求
務必新鮮潔淨
湯料的製備
禽魚類的宰殺
乾品類的泡發
原料的洗滌
食物異味的去除
湯的製作
料湯的製備
溶劑的運用
火候的掌握
調味的技巧
藥食的共用
湯的花樣
從湯料類屬上區分
從湯料味數上區分
從湯的滋味上區分
從湯的功用上區分
從湯的製法上區分
湯的命名
以湯中內容物命名
以湯的功用命名
以湯的功用和主要湯物關聯命名
以湯物的味數及屬性關聯命名
以湯的典故命名
以人名命名
湯的功效
刺激食慾
助食消化
益於健康
促進康復
防治疾病
增雅助興
湯的套用
湯的辨證施用
湯食變化“三宜”
注意禁忌
藥膳配伍禁忌
服藥服食禁忌
諸類病症食忌
穀物湯類
小麥湯
小麥百合湯
小麥棗芪牡蠣湯
白面糯米大棗湯
四和湯
珍珠疙瘩湯
皮兒湯
甘麥大棗湯
金球銀絲湯
大麥湯
大麥薑汁飲
加味甘麥大棗湯
麥芽青皮飲
麥芽山楂飲
糯米山藥湯
八仙茶
焦米茶
杏霜湯
一味薯蕷飲
粟米山藥糊
山藥湯
黨參黃米湯
半夏秫米湯
黃豆濃湯
蕪荽黃豆湯
黑豆小麥蓮棗湯
杞豆湯
豆麥湯
黑豆浮小麥湯
黑豆紅糖湯
黑豆圓肉大棗湯
黑豆紅花湯
豆汁飲
紅糖烏豆蛋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綠豆汁
生綠豆漿
綠豆湯
綠豆車前子湯
冰凍綠豆湯
綠豆白菜心湯
馬齒莧綠豆湯
綠豆絲瓜花湯
生津滋胃飲
酸菜青元湯
豆腐鍋巴湯
豆腐紅糖湯
豆腐石膏湯
蘿蔔豆腐湯
芝麻烏梅湯
芝麻糖漿
觀音茶
玉米蘑菇戧
蔬菜湯類
芹菜湯
芹菜蜜汁
菠菜豬血湯
薺菜坤草湯
薺羹
薺菜豬肝湯
白菜綠豆芽飲
韭菜汁
韭薑糖汁
五汁液
葵菜血髒羹
葵菜羹
鮮番薯葉湯
番薯葉豬腩肉湯
蘿蔔明礬湯
通結湯
白蘿蔔葉汁
白蘿蔔汁
白菜蘿蔔湯
酸辣湯
蘿蔔飲
胡蘿蔔紅棗湯
馬蹄蕹菜湯
荸薺紅糖湯
甘蔗馬蹄飲
荸薺海蜇湯
馬蹄玉帶湯
孚薺茅根物
芫荽荸薺飲
甘藍汁
藕汁飲
二鮮飲
鮮藕柏葉汁
藕地甘蔗汁
苓藕飲
薺菜蜜棗藕節湯
白菜根薑糖飲
白菜根綠豆芽飲
黃豆芽湯
豆芽豆腐湯
翠衣番茄開洋湯
冬瓜湯
冬瓜瓤湯
冬瓜皮湯
冬瓜皮蠶豆湯
冬瓜橘餅湯
冰糖冬瓜飲
瓜蔞根冬瓜湯
冬麻冬瓜湯
荷花冬瓜湯
冬瓜番茄湯
絲瓜飲
絲瓜桃仁湯
番茄絲瓜湯
西紅柿苦瓜湯
蟲筍蒲瓜湯
瓤子湯
蓴菜肉絲湯
山藥湯
甜酒釀山藥羹
資生湯
山藥車前湯
山藥半夏湯
三寶湯
土豆汁
姜橘土豆汁
杲品湯類
蘋果湯
山楂湯
桂皮山楂飲
楂菊淡菜羹
杏湯
桑杏湯
姜杏湯
冰糖烏梅湯
恢復聲帶湯
杏梨飲
藕梨荸蔗生地汁
五汁飲
加減古方五汁飲
紅棗湯
棗薑湯
大棗蔥白湯
紅棗花生湯
紅棗地葵荊芥湯
紅棗知母湯
黃芪紅棗湯
紅棗芹菜湯
紅棗胡蘿蔔湯
紅棗枸杞湯
葶藶大棗湯
橄欖湯
生津代茶飲
橄欖羅漢果湯
姜蔥蘇葉橄欖湯
清熱代茶飲
檳榔飲
木瓜湯
葡萄漿
核桃人參湯
核桃山楂汁
胡桃栗子糖羹
核桃糖漿
板栗糖漿
鳳髓湯
蓮子芡實湯
枳椇湯
橘餅湯
八仙醒酒湯
羅漢果飲
桂圓肉湯
圓肉花生湯
桂圓紅棗湯
龍眼棗仁飲
龍眼生薑湯
桂圓大棗生薑湯
桂圓洋參飲
白果冬瓜飲
白果髮菜湯
蓮肉羹
蓮子山藥湯
冰糖蓮子湯
蓮肉銀耳蛋湯
蓮子桂圓湯
紅藤蓮子湯
桂花蓮肉羹
八寶蓮子湯
枸杞蓮子湯
八珍醒酒湯
百合枇杷藕羹
百合紅棗湯
百合蘆筍湯
桑椹冰糖湯
姜柿刀豆飲
鉤藤荔枝飲
西瓜飲
西瓜白虎湯
赤豆西瓜飲
沃雪湯
寧嗽定喘飲
扶中湯
八寶人參湯
……
家禽湯類
畜肉湯類
海味湯類
山珍野味湯類
藥草湯類
調味湯類
編輯推薦
養生湯是選擇美味的食物或藥食兼用之物,或者加上某些滋補藥品,經特殊方法加工成湯,其味美、色鮮、氣香,具有滋補、健身和治病的作用,既可以佐餐,又可以治病。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言,“人之安身之本,在飲食也”。本書收集了歷代湯膳名方,按湯物選擇,分為穀物湯類、蔬菜湯類、果品湯類、家禽湯類、畜肉湯類、海味湯類、山珍野味湯類、藥草湯類和調味湯類,詳細介紹了近1000種養生湯用料的選擇、作用及適應證,尤其製作方法科學、簡單、實用。本書融入中醫藥學知識與中國文化內容,不僅告訴讀者怎么做,而且追本溯源,告訴讀者為什麼這樣做,可以幫助您在家做出美味湯膳!本書內容豐富、實用,實為廣大讀者養生保健必備的參考書。
目錄
湯膳概述
湯的涵義
羹
飲
汁
湯的源流和發展
湯的組成
液體為主
調配食物
特技烹製
湯料的選擇
確保貨真
力爭質量上乘
符合辨證要求
務必新鮮潔淨
湯料的製備
禽魚類的宰殺
乾品類的泡發
原料的洗滌
食物異味的去除
湯的製作
料湯的製備
溶劑的運用
火候的掌握
調味的技巧
藥食的共用
湯的花樣
從湯料類屬上區分
從湯料味數上區分
從湯的滋味上區分
從湯的功用上區分
從湯的製法上區分
湯的命名
以湯中內容物命名
以湯的功用命名
以湯的功用和主要湯物關聯命名
以湯物的味數及屬性關聯命名
以湯的典故命名
以人名命名
湯的功效
刺激食慾
助食消化
益於健康
促進康復
防治疾病
增雅助興
湯的套用
湯的辨證施用
湯食變化“三宜”
注意禁忌
藥膳配伍禁忌
服藥服食禁忌
諸類病症食忌
穀物湯類
小麥湯
小麥百合湯
小麥棗芪牡蠣湯
白面糯米大棗湯
四和湯
珍珠疙瘩湯
皮兒湯
甘麥大棗湯
金球銀絲湯
大麥湯
大麥薑汁飲
加味甘麥大棗湯
麥芽青皮飲
麥芽山楂飲
糯米山藥湯
八仙茶
焦米茶
杏霜湯
一味薯蕷飲
粟米山藥糊
山藥湯
黨參黃米湯
半夏秫米湯
黃豆濃湯
芫荽黃豆湯
黑豆小麥蓮棗湯
杞豆湯
豆麥湯
黑豆浮小麥湯
黑豆紅糖湯
黑豆圓肉大棗湯
黑豆紅花湯
豆汁飲
紅糖烏豆蛋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綠豆汁
生綠豆漿
綠豆湯
綠豆車前子湯
冰凍綠豆湯
綠豆白菜心湯
馬齒莧綠豆湯
綠豆絲瓜花湯
生津滋胃飲
酸菜青元湯
豆腐鍋巴湯
豆腐紅糖湯
豆腐石膏湯
蘿蔔豆腐湯
芝麻烏梅湯
芝麻糖漿
觀音茶
玉米蘑菇飲
蔬菜湯類
芹菜湯
芹菜蜜汁
菠菜豬血湯
薺菜坤草湯
薺羹
薺菜豬肝湯
白菜綠豆芽飲
韭菜汁
韭薑糖汁
五汁液
葵菜血髒羹
葵菜羹
鮮番薯葉湯
番薯葉豬腩肉湯
蘿蔔明礬湯
通結湯
白蘿蔔葉汁
白蘿蔔汁
白菜蘿蔔湯
酸辣湯
蘿蔔飲
胡蘿蔔紅棗湯
馬蹄蕹菜湯
荸薺紅糖湯
甘蔗馬蹄飲
荸薺海蜇湯
馬蹄玉帶湯
孚薺茅根物
芫荽荸薺飲
甘藍汁
藕汁飲
二鮮飲
鮮藕柏葉汁
藕地甘蔗汁
苓藕飲
薺菜蜜棗藕節湯
白菜根薑糖飲
白菜根綠豆芽飲
黃豆芽湯
豆芽豆腐湯
翠衣番茄開洋湯
冬瓜湯
冬瓜瓤湯
冬瓜皮湯
冬瓜皮蠶豆湯
冬瓜橘餅湯
冰糖冬瓜飲
瓜蔞根冬瓜湯
冬麻冬瓜湯
荷花冬瓜湯
冬瓜番茄湯
絲瓜飲
絲瓜桃仁湯
番茄絲瓜湯
西紅柿苦瓜湯
蟲筍蒲瓜湯
瓤子湯
蓴菜肉絲湯
山藥湯
甜酒釀山藥羹
資生湯
山藥車前湯
山藥半夏湯
三寶湯
土豆汁
姜橘土豆汁
果品湯類
蘋果湯
山楂湯
桂皮山楂飲
楂菊淡菜羹
杏湯
桑杏湯
姜杏湯
冰糖烏梅湯
恢復聲帶湯
杏梨飲
藕梨荸蔗生地汁
五汁飲
加減古方五汁飲
紅棗湯
棗薑湯
大棗蔥白湯
紅棗花生湯
紅棗地葵荊芥湯
紅棗知母湯
黃芪紅棗湯
紅棗芹菜湯
紅棗胡蘿蔔湯
紅棗枸杞湯
葶藶大棗湯
橄欖湯
生津代茶飲
橄欖羅漢果湯
姜蔥蘇葉橄欖湯
清熱代茶飲
檳榔飲
木瓜湯
葡萄漿
核桃人參湯
核桃山楂汁
胡桃栗子糖羹
核桃糖漿
板栗糖漿
鳳髓湯
蓮子芡實湯
枳椇湯
橘餅湯
八仙醒酒湯
羅漢果飲
桂圓肉湯
圓肉花生湯
桂圓紅棗湯
龍眼棗仁飲
龍眼生薑湯
桂圓大棗生薑湯
桂圓洋參飲
白果冬瓜飲
白果髮菜湯
蓮肉羹
蓮子山藥湯
冰糖蓮子湯
蓮肉銀耳蛋湯
蓮子桂圓湯
紅藤蓮子湯
桂花蓮肉羹
八寶蓮子湯
枸杞蓮子湯
八珍醒酒湯
百合枇杷藕羹
百合紅棗湯
百合蘆筍湯
桑椹冰糖湯
姜柿刀豆飲
鉤藤荔枝飲
西瓜飲
西瓜白虎湯
赤豆西瓜飲
沃雪湯
寧嗽定喘飲
扶中湯
八寶人參湯
家禽湯類
烏雞湯
烏雞補血湯
西瓜雞湯
茄根烏雞湯
雪花雞湯
辣椒根雞腳湯
首烏雞湯
人參雞湯
銀耳枸杞雞肝湯
雞血豆腐湯
雞肉蔥花湯
八寶雞湯
香菇雞肝湯
雞肝蛋花湯
青頭鴨湯
青鴨羹
益胃全鴨湯
蟲草燉鴨湯
全鴨冬瓜湯
鵝肉補陰湯
薺菜雞蛋湯
白及蛋羹
馬齒蛋羹
蛋清一羹
雞冠花蛋湯
雞蛋蘿蔔湯
雞子羹
參銀雞蛋羹
銀耳蛋羹
香花菜蛋花湯
辣椒葉雞蛋湯
二紅沖蛋花
卷柏芹菜雞蛋湯
薔薇根七葉蓮雞蛋湯
茼蒿菜雞蛋白湯
豬肉鴨蛋湯
鴨蛋銀耳湯
大蒜鴨蛋湯
薑汁鴨蛋湯
畜肉湯類
蓮子芡實豬肉湯
蘑菇豬肉湯
千車蛇豬肉湯
玉竹豬瘦肉湯
苦瓜豬瘦肉湯
絲瓜豬瘦肉湯
辣椒頭豬瘦肉湯
節瓜豬瘦肉湯
蚌花豬瘦肉湯
紫菜豬瘦肉湯
生蚝豬瘦肉湯
白蘭花豬瘦肉湯
肉丁黃豆湯
山藥板栗瘦肉湯
天麻豬腦羹
紫菜豬心湯
沙參心肺湯
菠菜豬血湯
火炭母豬紅湯
豬肝羹
黃芪豬肝湯
枸杞葉豬肝湯
珍珠草豬肝湯
明砂肝膏湯
豬肝菠菜湯
桑葉豬肝湯
豬肝枸杞湯
蔥白豬肝雞蛋湯
蘿蔔豬肺湯
蒼耳豬肺湯
檸檬葉豬肺湯
薑汁杏仁豬肺湯
滋陰補肺湯
豬胰湯
豬胰菠蛋湯
豬胰淡菜湯
磁石豬腰子湯
豬酥蘿蔔湯
豬腰杞子湯
豬睪湯
豬腸蔥湯
無花果豬大腸湯
白果小肚湯
豬膚湯
花椒火腿湯
豬蹄湯
當歸豬蹄湯
芪歸豬蹄湯
豬蹄花生湯
豬蹄漏蘆湯
靈芝蹄筋湯
排骨湯
土茯苓豬骨湯
清燉羊肉湯
羊肉羹
羊肉補陽湯
當歸生薑羊肉湯
參歸羊肉湯
當歸羊肉羹
黃芪桂圓羊肉湯
附片羊肉湯
山藥羊肉湯
羊肉西紅柿湯
冬瓜羊肉湯
羊肉溫補湯
蘿蔔羊肉湯
浮小麥羊肚湯
黨參黃羊肉湯
四仙羊肉湯
豆腐羊肉蝦湯
葵菜羊肉羹
八珍湯
羊肝湯
羊肝平肝湯
羊髒羹
羊肚羹
羊肚湯
羊脊骨湯
牡羊腎湯
五子羊腎湯
羊腎蓯蓉羹
羊外腎豬骨湯
羊雜湯
牛肉湯
牛肉香菇湯
麻黃牛肉蔥薑湯
南瓜牛肉湯
枸杞牛肝湯
清燉牛髓湯
當歸牛尾湯
五色牛尾湯
桃仁牛血湯
杞鞭壯陽湯
雙鞭壯陽湯
柚皮牛胎盤湯
驢肉湯
驢頭湯
狗肉湯
姜附狗肉湯
狗肉黑豆湯
狗肉茴香湯
地豆狗肉湯
壯陽狗肉湯
胡蘿蔔狗肉湯
狗腎湯
附片狗肉湯
海味湯類
鯉魚湯
鯉魚羹
魚頭湯
鯉魚菠菜湯
蕺菜鯉魚湯
冬瓜鯉魚湯
赤小豆鯉魚湯
赤小豆冬瓜鯉魚湯
黑豆鯉魚湯
豆豉鯉魚湯
鯽魚湯
鯽魚羹(1)
鯽魚羹(2)
鯽魚通乳湯
鯽魚赤小豆湯
肉糜鯽魚湯
鯽魚赤小豆商陸飲
鯽魚蓴菜羹
姜橘椒魚羹
鮮筍鯽魚湯
砂仁鯽魚湯
鯽魚薏米湯
香菇鯽魚湯
鰱魚湯
鰱魚絲瓜湯
鰱魚肉丸湯
鱧魚湯
鰻魚圓湯
鰻鱺山藥湯
鱔魚湯
鱔魚強筋健骨湯
鱔魚辣湯
歸參鱔魚羹
氽鱔魚湯
豬肉黃鱔羹
香菇魷魚湯
酸辣魷魚湯
冬瓜鯇魚湯
白魚枸杞湯
白魚過江湯
冬瓜草魚湯
沙鍋魚頭湯
生魚葛菜湯
刀魚丸子湯
沙苑蒺藜魚膠湯
天麻魚肚湯
沙鍋魚翅湯
鳳翅湯
青魚頭尾湯
黨參青魚湯
烏魚冬瓜湯
黑魚冬瓜湯
帶魚益氣湯
鯊魚歸芪湯
章魚花生湯
鰣魚健脾湯
鯧魚補血湯
鱖魚補養湯
黃魚湯
鱸魚五味子湯
魚鰾湯
菜心魚湯丸
鮑魚蘆筍湯
蘿蔔鮑魚湯
鮮蝦湯
海米蘿蔔湯
河蝦湯
龍井對蝦湯
蝦仁豆腐湯
米酒蝦米湯
蝦米冬瓜湯
蝦乾紫菜蛋湯
蝦米紫菜蘿蔔湯
氽蝦片湯
海參湯
海參羹
海參瘦肉湯
紅花海鮮湯
海參冰糖飲
野參群鮮湯
海參豬肉湯
海蜇馬蹄湯
干貝湯
干貝蘿蔔球湯
江珧柱豬瘦肉湯
木耳白條魚湯
龜羊湯
八卦湯
甲魚淡菜湯
甲魚補腎湯
甲魚豬髓湯
淮杞鱉肉湯
團魚湯
滋陰化液湯
生地煲蟹湯
白玉山藥蛤蜊湯
蛤筍湯
蛤蜊蛋湯
靈芝河蚌湯
竹蓀紅螺湯
茵陳蜆肉湯
冰糖鮮螺湯
豬肉蚝豉湯
一品燕菜
三絲參燕湯
燕窩湯
白及燕窩湯
泥鰍湯
泥鰍豆腐湯
泥鰍蝦肉湯
泥鰍芪參湯
海帶蚝豉湯
海帶薏苡仁蛋湯
海帶玉米須湯
海帶紫菜湯
海帶蘿蔔湯
消癭湯
海帶肉絲湯
海帶排骨湯
海帶決明湯
蘿蔔海帶湯
紫菜湯
山珍野味湯類
銀耳冰糖飲
冰糖銀耳湯
銀耳羹
百合銀耳羹
雲片銀耳湯
鮮蓮子銀耳湯
雙耳湯
三耳湯
益壽銀耳湯
銀杞明目湯
銀耳雞湯
銀耳鴨蛋羹
銀耳烏龍湯
白木耳鹿角膠湯
木耳紅糖飲
木耳當歸湯
木耳桂圓湯
紅棗木耳湯
柿餅木耳羹
木耳肉片湯
中山四物湯
黃芪猴頭湯
蘑菇飲
蘑菇健康飲料
香菇湯
香菇香蕉湯
清燉冬菇湯
冬菇豆腐羹
竹筍湯
竹筍肝膏湯
桂花二筍湯
雙菇竹筍湯
二冬湯
黃花鮮根飲
金針白茅飲
金針莧菜飲
馬齒莧黃花湯
石耳豆腐湯
靈芝大棗湯
靈芝飲料
鴿子羹
枸杞雛鴿湯
白鴿杞精湯
鳳片鴿蛋湯
益壽鴿蛋湯
五絲鴿蛋湯
銀耳鴿蛋湯
麻雀菟絲枸杞湯
益氣促精湯
雀蛋羊肉湯
枸杞杜仲鵪鶉湯
益智強心湯
明月映牡丹湯
鷓鴣枸杞湯
鷓鴣健脾益氣湯
當歸山雞湯
雁肉湯
鹿頭湯
人參鹿肉湯
人參鹿尾湯
鹿腎羹
補腎陽湯
鹿鞭壯陽湯
雪鳳鹿筋湯
野豬肉羹
參歸野豬肉湯
精杞野豬肉湯
野豬肉十棗湯
野豬肉槐花湯
兔肉汁
獾肉羹
獺肝羹
田鼠黃精湯
蛇肉湯
藥草湯類
人參蓮肉湯
安心絕夢湯
十全大補雞鴨湯
復元湯
五神湯
馬齒莧阿膠湯
仙鶴紅棗湯
雙花飲
玉米須飲
五味子湯
菟絲子飲
胖大海飲
清燥救肺湯
香薷飲
三妙湯
三汁飲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茅根藕汁飲
滋陰烏髮湯
桑寄生雞蛋湯
調味湯類
蔥豉黃酒湯
蔥豉茶
姜棗花椒湯
薑糖茶
薑糖蔥白飲
生薑飴糖飲
生薑橘皮湯
薑茶飲
生薑芥菜湯
薑茶烏梅飲
佛手薑湯
醋浸生薑茶
生薑蘿蔔湯
綠茶乾薑飲
茉莉飲
梅花湯
椒麵羹
胡椒蔥湯
茴香湯
麻仁茴香湯
茴薑糖水
冰糖酸醋飲
冰糖黃精湯
糖醋薑湯
蜂蜜香油湯
大蒜糖漿
酸辣湯
升壓茶
序言
中國的食療方法,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即設有“食醫”之職,中醫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記載道:“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說,藥物(古代統稱為“毒藥”)是攻邪、治病的物質;食物可以補益養正,也可以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和減輕疾病症狀,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人體正氣就是抵抗能力,如果強盛了,疾病就會減輕,小病也不會造成大的危害,無病可以預防。宋代有位名士叫王介甫,了解了這一點後說:“味,養精者也;谷,養形者也;藥,則治病者”。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醫學家都很善於用飲食代藥。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人之安身之本,在飲食也。”人如果一旦患病,服藥若多,胃腸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一大,成為障礙,即中醫所謂之“敗胃”,這個時候,用藥療就不如用食療。我的老師,近百歲的著名中醫顧兆農先生用鮮藕榨汁治療婦女吐血,用蘋果和綠茶煎湯治療胃腸炎、溏瀉,用香油拌粥治療習慣性便秘,用石榴治療婦女月經過多。患者不受任何痛苦,在品味飲食、水果當中,疾病豁然得愈。這樣的治病方法很值得提倡。
湯膳是中華民族美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人自降生之後,就和湯類營養劑結下了不解之緣。嬰兒天天要吃奶,成年人每日三餐要用湯,老年人保健要滋補,其實都是和湯打交道。從平民百姓到達官貴人,無不知湯,無不用湯,無不研究湯。從而,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大量的湯方,編寫了寶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讚美的詩文,為中國飲食文化史增添了光彩。正如人們所說,中國菜的盛譽,一半要分給中國的湯。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以及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不僅要求“填飽肚子”,而且還要講究營養科學。一個飲食熱的高潮逐漸在全世界興起。中國飲食文化也由此走出家門,走出國門,譽揚全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專家和文人都揮毫著書,在繼承、整理、發展、提高的原則下,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在這個大潮中,筆者從輔助醫療需要出發,搜求、拜讀、瀏覽了古代的有關著作和現代的研究成果,諸如飲食大全、寶典、彙編、匯集、選編、資料、食譜、菜譜、湯方、驗方、偏方等巨著、名著及小冊子等,共百餘部,深感中國飲食文化之浩瀚博大,從而驅動心靈,摘錄歸類,綜合整理,數易其稿而成此撰。在此,向曾參閱、引用、轉錄的各位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十分重視“文化”的成分。凡歷代對於湯物或湯方有詩文、書畫記載者,儘量搜求,錄入有關部分,增加可讀性和怡情性。
書中每一湯方都儘可能註明出處。凡能查出原作者的,都儘量註明原著,以求歸源。原引用著作中未註明出處者,一般都以引用之著作為出處,以尊重作者,同時也便於讀者查閱。
湯方後一般都有“注釋”。其中對湯物(包括藥物)的說明,多采自《中藥大辭典》或其他辭書、手冊等公開出版物。
湯物中絕大多數是亦食亦藥之品,凡此者,在歸類湯物、湯方時,通常歸入食部,如薏苡仁歸入穀物類,山楂歸入果品類;凡食物之殼、須、絡、瓤、芽或其加工品,為藥而非作食者,為了敘述方便,分述於相應的食物項下,如玉米須、大麥芽、絲瓜絡、雞內金等,分別在玉米、大麥、絲瓜、雞肉項下述之。
古籍引文中,有些出自文人的小說、筆記,其治療論述不一定精當,應明理而行,不可照搬套用;不少引文雖出自醫家著作,而湯物用量,如兩、斤、升等,皆系當時度量衡單位,用時須與當今度量衡(克、千克)換算。
筆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失當、失誤之處,祈請專家、同道、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