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6年7月6日, 喬治·沃克·布希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
在兩歲的時候,布希全家搬到了德克薩斯州米德蘭市和休斯敦市,並且在休斯頓與四位兄弟姐妹一同度過了童年。
1964年,中學畢業後,18歲的喬治進入耶魯大學主修歷史學並獲學士學位,成為著名的耶魯大學骷髏會成員。在這段期間他也積極參與共和黨的許多競選活動,包括了老布希於1964年和1970年的德克薩斯州參議院議員選舉。根據他自己的描述,他只算是成績中等的學生。
1967年,布希畢業時正值越南戰爭的高潮,他選擇加入了國民警衛隊的空軍,在訓練之後他被派往休斯敦市,於艾靈頓空軍基地(Ellington)駕駛F-102噴氣式戰鬥機執勤,並獲得兩次晉升,從少尉升至中尉。在布希投入政界後,他在這段期間的服役紀錄也成為政敵的批評目標。
1973年9月,為趕上哈佛大學開學時間,布希獲得榮譽退伍的資格,提前6個月結束了他為期六年的義務兵生涯。布希在這段時間也留下了一些後來遭受批 評的不良舉動,包括了“飲酒過量”以及生活放蕩。
1975年,布希獲得了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這使他成為第一位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美國總統。 畢業後布希開始從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產業。
1976年9月4日,布希因為酒後駕車而在緬因州遭到逮捕,除了遭罰款150美元外,還在當地被吊銷駕照兩年,這段前科直到他在擔任德克薩斯州州長期間才曝光。
1978年,布希投入競選德克薩斯州眾議院議員,對手是民主黨的肯特·漢斯(Kent Hance)。喬治-沃克-布希在競選中強調他的年輕活力和保守派價值觀,然而對手漢斯同樣也抱持許多保守派觀點,也反對槍枝及經濟管制,他並且還批評布希與德克薩斯州的鄉村脫離接觸。選舉結果布希以6000票落敗,不過肯特·漢斯後來轉變為共和黨籍,並且在1993年布希競選德克薩斯州州長時助了他一臂之力。
1985年,布希成為了好幾家企業的合伙人或總裁,包括了他自行創立的布希能源公司(Arbusto Energy)——Arbusto在西班牙語裡表示布希,以及Spectrum 7、Harken Energy等公司。這些石油企業在1980年代時由於整體石油價格的下跌而遭受虧損。
1986年左右,布希戒酒,他接著開始研讀聖經以及基督教的刊 物,並且參與教會的讀書會和討論團體。在和葛培理牧師親自交談過後,布希成為了一位重生的基督教信徒。
1988年,布希與家人一同搬至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以協助父親的總統選舉。布希負責發展並協調選舉的策略,以吸引為數眾多、對選舉結果舉足輕重的保守派基督教信徒和福音教派選民。
1989年,他與人合夥購買了德克薩斯遊騎兵棒球隊,他任球隊總經理至1994年11月8日。布希代表球隊處理公關事務,也負責管理新球場的建造。布希積極的投進球隊的訓練計畫,並且經常參與球隊比賽,與球迷一同觀看比賽過程。與德州遊騎兵球隊的關係使布希的媒體曝光度和名聲逐漸增加,也使他獲得越來越多公眾和商業團體的支持。在布希管理下球隊的表現相當不錯,還成功招攬了知名投手諾蘭·萊恩。
從政生涯
1994年11月8日小布希當選為德克薩斯州州長,1998年11月再次當選德克薩斯州州長。
2000年11月小布希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戰勝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當選美國歷史上的第54屆(43任)總統,並於2001 年1月20日宣誓就職,正式入住白宮。他是繼美利堅合眾國第6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之後第二位踏著父親的足跡當選的總統。
2001年10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布希到中國上海出席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舉行會晤。
2002年2月美國總統布希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2003年5月16日布希正式向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提出競選連任。
2004年5月獲得了美國協和大學威斯康辛(CU-Wisconsin)榮譽博士學位,
2004年9月1日美國共和黨在紐約州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確認布希為該黨總統候選人。11月布希贏得總統選舉當選美利堅合眾國第55屆總統,2005年1月宣誓就職。
2005年美國當地時間2月26日第25屆金酸莓獎上,布希因為在導演麥可·摩爾製作的紀錄片《華氏911》,獲得金酸莓獎最差男主角獎。同年11月19日至21日對中國進行訪問。
2008年8月8日來北京參加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及相關活動。
2009年1月20日總統任期滿卸任。2009年4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喬治·沃克·布希在德克薩斯州長任內,成功的推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增加教育資金、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門坎、並且改革了執法部門體制。
制定法案
2000年4月17日,他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德克薩斯州每年的6月10日定為耶穌日,宣稱他鼓勵所有德克薩斯州居民在這一天“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他落實《不讓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法,這項法律以監督學校的教學水平為目標、統計學生的學業表現、並且替那些在教育水平較低學校就讀的學生家庭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並且對低收入學校提供更多聯邦政府補貼。
布希在第一屆任期里,增加了對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財政援助,並且開辦了一些用以增強美國高中學生科學和數學學科能力的活動。
推進改革
布希在第二屆任期里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保障改革,提倡對於社會保障機制進行逐步的撤銷管理,並主張將社會保障私有化以提供人們更多元的選擇。
2004年,通過了醫療保險法,將更多處方藥藥品劃入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的保險範圍,並且創建了健康儲蓄賬戶(Health Savings Account)制度,使人們可以選擇省下醫療保險的一部分資金以投資在其它“重要的地方”。 他要求國會建立一個“暫時就業旅客計畫”,允許超過12000000的非法移民保住合法的居住身份。
加強安全
2006年5月15日,他提議一個稱為“身份驗證”(Basic Pilot)的線上系統,使僱主能夠輕易的證實新員工的就業資格,並向所有外國勞動者分發身份驗證卡片,同時增加對於違反移民法的僱主的懲罰。
布希要求國會提供更多資金以增強邊境的安全,並且部署6000名國民警衛隊到美國墨西哥邊境以阻止更多非法移民的滲透。
推行減稅
在稅政方面,他成功以剩餘的財政預算作為替補,推行了20億美元的減稅計畫,成為德克薩斯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同時也確立了布希奉行經濟保守主義的形象。
2001年,通過了高達35萬億美元的減稅案,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減稅之一。這些減稅政策降低了幾乎所有納稅人的稅額,包括了針對最低的納稅級別階層的減稅、增加兒童的扣抵稅額、削減遺產稅、並且減少婚姻帶來的稅率負擔。
布希支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和法律,但偶爾也會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總統府在2002年3月向進口美國的鋼鐵以及來自加拿大的針葉樹木材施加額外的關稅,使得布希遭受保守派支持者的批評,不過這些關稅在被世界貿易組織判定非法後便取消了。在2005年8月2日布希也與加勒比海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DR-CAFTA),協定中指明將設立類似《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的自由貿易區。
反恐策略
布希在2006年10月17日簽署了一項法律合法化了聯邦政府的反恐怖審訊政策。
布希提議了一個稱為信仰和小區行動(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的政策,擴展政府對於宗教組織的補助,以此提供教育、酒精和毒品防治輔導、家庭暴力防範等功能。
外交方面
政策條約
布希政府撤回了美國對幾項國際條約的支持,包括《京都議定書》、國際刑 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和與俄羅斯之間的反彈道飛彈條約(ABM)。
布希政府著手進行之前遭到《美俄反導條約》限制和國會反對的國家飛彈防禦計畫(National Missile Defense),希望以這套系統遏制“流氓國家”的攻擊。
布希指出薩達姆-海珊持續違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包括了第687號、第688號、第707號、第715號、第986號、第1115號、第1134號、第1137號、第1284號和第1373號,並認為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同時也指控海珊威脅中東國家和平、惡化以巴衝突、並且支持各種恐怖分子組織。
在2003年1月的國情咨文演講中,布希提出了一項為期五年、以遏制世界愛滋病蔓延為目標的計畫,稱為“美國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畫”(PEPFAR)。
布希的外交政策所設定的主要目標為“捍衛美國和全世界免受恐怖份子以及那些試圖取得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和核武器的國家威脅”。
態度立場
布希支持沙龍單邊的停止軍事行動的計畫,並且讚揚巴勒斯坦共和國在阿拉法特逝世後進行的民主選舉。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和國的衝突上,布希強調美國應採取“不干預”的態度,以矯正比爾·柯林頓總統時期的談判疏失。
布希譴責巴勒斯坦共和國總統亞西爾·阿拉法特對於革命和戰爭行動的支持。
布希協助以色列總理沙龍與巴勒斯坦共和國政府總理馬哈茂德·阿巴斯的和平談判,但仍繼續抵制阿拉法特。
布希指派了資深顧問卡倫·休斯(Karen Hughes)主掌改善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公共形象,並且強調美國在全球推廣民主和人權的理想。
布希譴責蘇丹國防武裝力量對於達爾富爾居民的攻擊,認為這是一場種族滅絕的行徑。布希強調國際社會的維和任務是解決蘇丹達爾富爾衝突的關鍵,但他反對將衝突訴諸於國際刑事法院解決。
布希大力讚揚在喬治亞和烏克蘭的民主運動,並且支持馬哈茂德·阿巴斯擔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在他領導的國際社會施壓下敘利亞也從黎巴嫩撤軍。在2006年3月布希訪問了印度,重新聯繫了美印兩國的關係,尤其是在民用核能合作和反恐怖行動的合作上。
布希譴責朝鮮的舉動,再次重申美國致力於維持“一個沒有核武器的朝鮮半島”的決心,並且指出“若朝鮮向其它國家或非國家組織轉移任何核武器,都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死亡威脅”,並且警告朝鮮必須對這種情況負起責任。
在2006年9月一場對聯合國的演講中,布希總統承諾他將繼續支持阿富汗的人民:“我們會幫助你們擊敗那些敵人,並且維持一個永遠不會再壓迫你們、也不會再有恐怖份子的自由阿富汗。”
軍事行動
在2003年~2004年布希授權美國國防軍向海地和賴比瑞亞發起戰爭干涉行動,以恢復當地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
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剷除基地組織勢力,接著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在2001年10月7日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始對阿富汗進行戰略打擊,接著反對塔利班政府的北方聯盟軍隊於11月13日攻占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到了2001年12日聯合國通過了重組阿富汗的《波昂協定》,任命哈米德·卡爾扎伊領導阿富汗臨時政府,一支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組成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以協助阿富汗的重建工作。
2003年在獲知塔利班組織殘部正試圖聚集新的資金和人員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替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控制局面。到了2005年北約開始進入阿富汗的西部和南部,並在2006年請求增加國際社會的反恐戰爭合作,同時也在阿富汗東部增加任務的數量。
2006年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發起了如山地猛攻行動(Operation Mountain Thrust)等大規模的任務以對抗塔利班恐怖組織。北約在2006年10月將反恐戰爭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阿富汗,駐阿富汗的多國反恐部隊人員數量到2006年10月時也已累積至超過41000人了。
退休生涯
2014年4月5日,小布希的各國領袖肖像畫作在德州展出,他希望能受到這些領導人的欣賞。自從2009年離任總統後,布希開始作畫。
2014年8月,接受冰桶挑戰並點名柯林頓。
2014年12月11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卡爾·萊文公開一份部分獲解密的檔案,稱是前總統喬治·W·布希領導的政府誤導民眾、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證據。
2016年11月,美國大選投票中,共和黨籍前總統小布希和妻子勞拉並沒有把票投給特朗普或希拉蕊,對此,特朗普表示感到難過。
人物評價
《時代》周刊將 喬治·沃克·布希列為2000年~2004年的年度風雲人物,認為他是那兩年中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當喬治·沃克·布希就任總統時,他的民調認可度大約將近50%。在發生舉國震驚的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布希的認可度躍升到高過85%,並且在攻擊後四個月里維持80-90%的比例。自從那時之後布希在處理國內和國外政策上的民調認可度就持續下跌,到2006年已經跌至大約40%了,使他創下歷史上美國總統認可度的最低紀錄之一。在2006年11月5日進行的民調中,布希的執政認可度則停留在32%。
在第一屆任期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布希在總統選戰中並沒有獲得普選勝利,加上一些圍繞著選舉弊端產生的爭議,一些人將布希視為是缺乏正當性的總統。政治行動分子以及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在2004年拍攝的電影華氏911(Fahrenheit 9/11)中指控布希操弄了911事件後的美國公眾情緒,並且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動機上隱瞞大眾。
布希被全球的反戰和反全球化人士做為主要的批評對象,他的外交政策尤其飽受許多批評。在德國2001年和加拿大2006年的選舉中布希的政策都成為激烈爭論的議題之一。布希遭受世界各地中間派和左派政治人物的公開批評,包括了格哈特·施洛德、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羅馬諾·普羅迪、讓·克雷蒂安、保羅·馬丁和烏戈·查維茲,布希在各地的外交行程也常遭遇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在2004年的選舉中,95-99%的共和黨選民都認可了布希。不過,由於布希在控制聯邦開銷和移民議題上的疏失,共和黨人對布希的支持也有所下跌。許多共和黨人開始批評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的政策,以及伊朗和巴勒斯坦領土的議題。同時布希也與許多外國的領導人如托尼·布萊爾、約翰·霍華德、小泉純一郎、安格拉·默克爾、史蒂芬·哈珀、艾胡德·奧爾默特、弗拉基米爾·普京保持親密的合作關係和感情。
在一次針對世界上21個國家的民意調查中,有18個國家中的較多數人都對布希抱持反感,認為布希的外交政策對世界安全造成“負面”的影響。一次在2006年9月於美國進行的民調中,有48%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使美國比以前更不安全,不過也有41%的人認為戰爭減少了美國遭遇恐怖分子襲擊的危險。另一次民調則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達到61比35的比率,認為美國在整體上並沒有因為布希的政策而變的更好。還有一次測驗則將布希名列為“對世界安全造成威脅”的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賓·拉登,超過了北韓的獨裁者金正日。
還有一些人,例如曾經擔任紐倫堡審判主審官的美國律師Benjamin B. Ferencz,則指控布希發起了一場“侵略性”的戰爭,應該被和海珊一起送上戰爭法庭審判。一些人認為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是非法的,例如國際法的學者Francis Boyle批評道:“布希並沒有從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獲得授權…也因此這是一場破壞和平的犯罪”,他認為美軍的攻勢作戰都應該獲得這樣的授權。然而,歷史上每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會員國都曾經發動至少一次沒有經過安理會允許的戰爭,而之前美國在越南、海地、科索沃、巴拿馬、或格瑞那達等地發起的軍事攻勢或干預也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授權,連之前吉米·卡特在伊朗人質危機中發起救援美國人質的行動也是一樣。
2005年美國線上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布希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6位。
個人著作
2010年, 喬治·沃克·布希出版了回憶錄《決策點》(又譯為《抉擇時刻》)。
2014年11月11日出版了一本小布希描寫他父親的傳記。
家庭成員
父親 |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
母親 | 芭芭拉·布希 |
祖父 | 普雷斯科特·布希 |
祖母 | 多蘿西·沃克 |
弟弟 | 傑布·布希 |
表格資料來源:
他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希是華爾街一位富有的金融家,曾是國會(共和黨)參議院議員。
其父親為美國第41任(第51屆) 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別稱“老布希”)。
在他人介紹下,布希認識了擔任教師和圖書館管理員的勞拉·威爾斯,在經過三個月戀愛後,兩人在德克薩斯州中部結婚和定居。布希夫婦在1981年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詹娜-布希和芭芭拉-布希。結婚後布希離開了原本信仰的聖公會,加入妻子的衛理宗教會。在達拉斯市生活時布希全家也是達拉斯市衛理宗聯合教會的成員。
布希有四位兄弟姐妹:傑布·布希、尼爾·馬倫·布希、馬文·皮爾斯·布希和多蘿西·布希一同度過了童年,妹妹蘿賓-布希則在3歲時死於白血病。
人物軼事
在2005年5月10日當 喬治·沃克·布希在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的自由廣場進 行演講時,一名27歲的青年弗拉基米爾·阿魯丘尼揚(Vladimir Arutinian)向布希的演講台扔擲了一顆手榴彈,當時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也坐在那裡。手榴彈扔到了距離演講台65英尺(20公尺)的地方,砸中了人群中的一位女孩。不過,由於緊包著手榴彈的紅色格子布阻撓了其內部的撞針活動,手榴彈最後並沒有爆炸。阿魯丘尼揚在2005年7月遭到逮捕並且承認是他扔擲了手榴彈,他在2006年1月被判決了無期徒刑。
1975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後使他成為 第一位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美國總統。 布希也是 第一位曾經跑過馬拉松賽跑的總統,在競選德克薩斯州州長之前,布希曾在休斯敦市參與一場馬拉松比賽,在全長8:36/英里的比賽中得到3:44:52的成績。布希自從26歲開始便持續練習長跑,直到他擔任總統之前,每周固定要跑15~30英里。
獲獎
2015年6月18日,美國紐約,美國前總統 喬治·沃克·布希獲得了美國“年度父親”獎。在第74屆“年度父親”獎午宴上,小布希的母親芭芭拉·布希為其頒獎。
美國總統
任次 | 任職時間 | 總統姓名 | 所屬黨派 | 備註 |
1 | 1789~1797年 | 喬治·華盛頓 | ||
2 | 1797~1800年 | 約翰·亞當斯 | 聯邦黨 | |
3 | 1801~1808年 | 托瑪斯·傑弗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4 | 1809~1816年 | 詹姆斯·麥迪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5 | 1817~1824年 | 詹姆斯·門羅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6 | 1825~1828年 | 約翰·昆西·亞當斯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7 | 1829~1836年 | 安德魯·傑克遜 | 美國民主黨 | |
8 | 1837~1840年 | 馬丁·范布倫 | 美國民主黨 | |
9 | 1841年 | 威廉·哈里森 | 輝格黨 | 1841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泰勒繼任。 |
10 | 1841~1844年 | 約翰·泰勒 | 輝格黨 | |
11 | 1845~1848年 | 詹姆斯·波爾克 | 美國民主黨 | |
12 | 1849~1850年 | 扎卡里·泰勒 | 輝格黨 | 1850年7月病死,由副總統菲爾莫爾繼任。 |
13 | 1850~1852年 | 米勒德·菲爾莫爾 | 輝格黨 | |
14 | 1853~1856年 | 富蘭克林·皮爾斯 | 美國民主黨 | |
15 | 1857~1860年 | 詹姆斯·布坎南 | 美國民主黨 | |
16 | 1861~1865年 | 亞伯拉罕·林肯 | 美國共和黨 | 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17 | 1865~1868年 | 安德魯·詹森 | 美國共和黨 | |
18 | 1869~1876年 | 尤里塞斯·格蘭特 | 美國共和黨 | |
19 | 1877~1880年 | 拉瑟福德·海斯 | 美國共和黨 | |
20 | 1881年 | 詹姆斯·加菲爾德 | 美國共和黨 | 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阿瑟繼任。 |
21 | 1881~1884年 | 切斯特·阿瑟 | 美國共和黨 | |
22 | 1885~1888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3 | 1889~1892年 | 班傑明·哈里森 | 美國共和黨 | 是1841年任總統的威廉·哈里森的孫子。 |
24 | 1893~1896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5 | 1897~1901年 | 威廉·麥金萊 | 美國共和黨 | 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羅斯福繼任。 |
26 | 1901~1908年 | 西奧多·羅斯福 | 美國共和黨 | |
27 | 1909~1912年 | 威廉·塔夫脫 | 美國共和黨 | |
28 | 1913~1920年 | 伍德羅·威爾遜 | 美國民主黨 | |
29 | 1921~1923年 | 沃倫·哈定 | 美國共和黨 | 1923年8月病死,由副總統柯立芝繼任。 |
30 | 1923~1928年 | 卡爾文·柯立芝 | 美國共和黨 | |
31 | 1929~1932年 | 赫伯特·胡佛 | 美國共和黨 | |
32 | 1933~1945年 | 富蘭克林·羅斯福 | 美國民主黨 | 1945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 |
33 | 1945~1952年 | 哈利·S·杜魯門 | 美國民主黨 | |
34 | 1953~1961年 | 德懷特·艾森豪 | 美國共和黨 | |
35 | 1961~1963年 | 約翰·甘迺迪 | 美國民主黨 | 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36 | 1963~1968年 | 林登·詹森 | 美國民主黨 | |
37 | 1969~1974年 | 理察·尼克森 | 美國共和黨 | 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辭職。 |
38 | 1974~1976年 | 傑拉爾德·福特 | 美國共和黨 | 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福特繼任為總統。 |
39 | 1977~1980年 | 吉米·卡特 | 美國民主黨 | |
40 | 1981~1988年 | 隆納·雷根 | 美國共和黨 | |
41 | 1989~1992年 | 喬治·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
42 | 1993~2000年 | 比爾·柯林頓 | 美國民主黨 | |
43 | 2001~2008年 | 喬治·沃克·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是第41屆總統喬治·布希之子。 |
44 | 2009~2016年 | 歐巴馬 | 美國民主黨 | 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
歷史與政治人物
歷史時期、名人,政治事件、名人。 |
美國布希政治家族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老布希) | 1989年 - 1993年 美國總統 |
芭芭拉·布希 | 老布希夫人 |
喬治·沃克·布希(小布希) | 老布希長子,2001年 - 2009年 美國總統 |
勞拉·威爾斯·布希 | 小布希夫人 |
詹娜·布希 | 小布希女兒 |
傑布·布希 | 老布希次子,佛羅里達州州長 |
喬治·普雷斯科特·布希 | 傑布·布希的兒子,老布希的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