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女

鄰女

詞語:鄰女 【注音】:lín nǚ/rǔ 【釋義】:1.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後以"鄰女"指懷春的少女。

基本信息

簡介

娉婷十五勝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

碧紗窗下繡床前。

白居易11歲那年,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讚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由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與湘靈經過17年的相處和8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但是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

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歲考上了進士,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無奈,便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門戶大於一切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厚的愛情並沒從此結束。白居易以不與他人結婚懲罰母親的錯誤,並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在近8年裡,母親再沒讓白居易和湘靈見面,也不允許他提起湘靈。

白居易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還寫詩思念湘靈。例如《夜雨》、《感鏡》等。後來白居易蒙冤被貶江州途中,和楊夫人一起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白居易與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並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這時白居易已經44歲,湘靈也40歲了,但未結婚。這首詩裏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與《長恨歌》的恨不會毫無關係,所以說白居易親身經歷的這段悲劇般的愛情為《長恨歌》打下了基礎。

直到白居易53歲的時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看到變換舊村鄰而湘靈已不知去向的時候,這段長達35年之久的戀愛悲劇才劃上了離開的句號。

評論

白居易寄情於一首《鄰女》,藉以表達對過去的那段情的痴迷。“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鄰女湘靈的這一清雅意境象《鄰女》一樣時刻環繞白居易的思緒美境,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精神安撫,令人感嘆的空虛解脫。
從白居易寫湘靈的眾多詩作看,從開始的《鄰女》到最後的《寄遠》,一個是十九歲寫的,一個是五十歲寫的,時間跨度三十年,抒發了白居易從處男到老年的長相思。從這些充滿激情的詩句中,我們能讀到白居易真摯的情感外還有那永遠洗不去的心靈創傷。
再品讀白居易佳作,更能進一步體驗白居易情感的多面性和複雜性。白居易於貞元九年(793)含淚寫出一首《潛離別》,詩中寫道:“不得哭,潛離別。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雙飛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可以說,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是含糊地表達了離別的原因,其中的“利劍春斷連理枝”就是有力的證據。詩句中的“利劍”是指拆散其甜美初戀的社會原因,就是門不當,戶也不對。
白居易初戀結局以失敗而告終,幕後的黑手不是某個人,而是一個社會規則,白居易只是這種社會制度的一個犧牲品,拋棄了湘靈也不能全怪白居易,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這個風氣,受這個自私古訓所左右!
輕柔的風脈脈的吹拂,有點涼意的白居易從思緒的夢回到流淚的他,詩人輕輕擦了淚眼,帶著濃濃的思念,帶著長長的牽掛,帶著深深的懺悔,再次拿起那沉重的筆,抒發一闕千里嬋娟的詩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