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岩黃耆

唐古特岩黃耆

唐古特岩黃耆(Hedysarum tanguticum B. Fedtsch.),豆科、岩黃耆屬植物,主要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山地針葉林區的青海東部;甘肅南部的白龍江流域和甘南草原區、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和西部的甘孜地區、雲南西北部的德欽及其滄江和怒江的高山帶、西藏東部的昌都地區和山南地區等。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唐古特岩黃耆HedysarumtanguticumB.Fedtsch.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岩黃耆屬HedysarumLinn.||扁莢組Sect.ObscuraB.Fedtsch.||唐古特岩黃耆HedysarumtanguticumB.Fedtsch.
24.唐古特岩黃耆圖版51:1-7
HedysarumtanguticumB.Fedtsch.inBot.Centraibl.84(9):274.1900;B.Fedtsch.inAct.Hort.Petrop.19:244.1902;Hand.-Mazz.Symb.Sin.3:566.1933.——H.tongolenseUlbr.inNotizbl.Bot.gart.Berlin.7:89.1921.——H.sikkimenseBenth.exBakervar.megalanthumOhashietTateishiinUniv.Mus.Univ.Tokyo,Bull.8:391.1955.

植物形態

唐古特岩黃耆 圖版51: 1-7唐古特岩黃耆 圖版51: 1-7
唐古特岩黃耆,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圓錐狀,肥厚,淡甜;根頸向上生出多數短根莖,形成多數或叢生的地上莖。莖直立,2-3節,不分枝或有個別分枝,被疏柔毛。托葉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長8-12毫米,合生至上部,外被長柔毛;小葉15-25,具長約1毫米短柄;小葉片卵狀長圓形、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8-15毫米,寬4-6毫米,上面無毛,下面被長柔毛。總狀花序腋生,高度超出葉約1倍,花序軸被長柔毛;花多數,長21-25毫,外展,初花時緊密排列成頭塔狀,後期花序軸延伸,花的排列較疏散;苞片寬披針形,長為花梗的2倍,先端驟尖,外被貼伏的灰白色柔毛;花梗長22毫米;萼鍾狀,長6-8毫,被長約1毫米柔毛,萼齒披針形,近等長,萼齒等於或稍長於萼筒,果期萼齒常有延伸的現象;花冠深玫瑰紫色,旗瓣倒心狀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0毫米,先端圓形、微凹,長為龍骨瓣的3/4或更短些,冀瓣流蘇狀,長於旗瓣約2毫米,龍骨瓣呈棒狀,明顯長於旗瓣和翼瓣;子房線形,密被長柔毛。莢果2-4節,下垂,被長柔毛,節莢近圓形或橢圓形,長4-5毫米,寬3-4毫米,膨脹,具細網紋和不明顯的狹邊。種子腎形,淡土黃色,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光亮。花期7-9月,果期8-9月。
在橫斷山地區,本種的生境一般為高山陰坡的高寒草甸或灌叢草甸,水分條件較好,而相應的乾燥陽坡則為錫金岩黃耆H.sikkimenseBenth.exBaker.兩者在同一生境上出現是極罕見的。
同時,儘管兩者的葉形或萼很相似,但它們之間花的大小、形狀和莢果都有著明顯地區別,因此,不應當將本種作為錫金岩黃耆H.sikkimenseBeuth.exBaker的變種,而應作為獨立的種。

產地分布

唐古特岩黃耆主要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山地針葉林區的青海東部;甘肅南部的白龍江流域和甘南草原區、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和西部的甘孜地區、雲南西北部的德欽及其滄江和怒江的高山帶、西藏東部的昌都地區和山南地區等。生於高山潮濕的陰坡草甸或灌叢草甸,沙質或砂礫質河灘,古老的冰磧物以及潮濕坡地的岩削堆。模式標本產青海大通河。
唐古特岩黃耆唐古特岩黃耆

岩黃耆屬植物

岩黃耆屬(Hedysarum Linn.),豆科、岩黃耆族植物,約15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北溫帶的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我國已知有41種,主要分布於內陸乾旱和高寒地區及中國喜馬拉雅山地,下分4組。本屬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植物為牲畜所喜食,為天然放牧場豆科植物的重要成分。有些植物的根作黃耆入藥,並且入藥的種類正在逐漸擴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