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蠶豆岩黃耆

擬蠶豆岩黃耆

擬蠶豆岩黃耆(Hedysarum vicioides Turcz.),豆科、岩黃耆屬植物,分布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針葉林區,朝鮮北部山地,以及中國大陸吉林長白山等地。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擬蠶豆岩黃耆HedysarumvicioidesTurcz.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岩黃耆屬HedysarumLinn.||扁莢組Sect.ObscuraB.Fedtsch.||擬蠶豆岩黃耆HedysarumvicioidesTurcz.
12.擬蠶豆岩黃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HedysarumvicioidesTurcz.inBull.Soc.Nat.Mosc.13:69.1840;B.Fedtsch.inKom.URSS13:280.1948;J.OhwietNakai,Fl.Jap.979.1978;Kitagawa,Neo-Lineam.Fl.Mansh.402.1979.——H.esculentumLedeb.inDenkschr.Bot.Ges.Regensburg3:112.1841.——H.alpinumLinn.var.vicioides(Turcz.)B.Fedtsch.inAct.Hort.Petersb.19:259.1902.——H.ussurenseSchisch.etKom.inNot.Syst.Herb.Bot.URSS.6(1):11.1926;東北草本植物志,5:124.1977.

植物形態

擬蠶豆岩黃耆,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為直根系,主根深長,稍肥厚,根頸向上分枝,形成多數地上莖。莖直立,叢生,上部分枝,通常被短柔毛。托葉寬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長10-12毫米,合生至中部以上,易脫落;小葉11-19,具長約1毫米的短柄;小葉片長卵形,長10-23毫米,寬5-11毫米,先端圓形,有時具短尖頭,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面沿脈被疏柔毛。總狀花序腋生,稍超出葉,花序軸和總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多數,長16-18毫米,具5-6毫米的花梗;苞片披針形,稍短於花梗;花萼鍾狀,被短柔毛,萼齒不等長,下萼齒披針形,等於或稍短於萼筒,其餘萼齒三角形,比下萼齒短2.5-3倍;花冠淡黃色,旗瓣倒長卵形,長14-16毫米,翼瓣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超出旗瓣約2毫米;子房無毛。莢果扁平,3-4節,節莢卵形或近圓形,兩側具明顯網紋,邊緣具狹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Handel-Mazzetti於1933年將本種的範圍加以擴大到包括我國華北西部和四川西北部的近似種,但我國上述地區的植物特徵與原始記載有明顯出入,即我國這些地區所產植物的小葉3-6(-8)對,莢果明顯被短柔毛,根木質化等都明顯的不同於本種,而應為多序岩黃耆(H.polybotrisHand.-Mazz.)的範疇,並作為其種下等級更為適合。而四川西北部的植物應屬於黃花岩黃耆(H.citrinumE.Baker)的範疇。

產地分布

擬蠶豆岩黃耆產吉林(長白山)。生於山地礫石山坡和岳樺林下、林緣、亞高山和高山草甸、岩壁和古老冰磧物上。也分布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針葉林區,朝鮮北部山地亦有分布。

岩黃耆屬植物

岩黃耆屬(Hedysarum Linn.),豆科、岩黃耆族植物,約15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北溫帶的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我國已知有41種,主要分布於內陸乾旱和高寒地區及中國喜馬拉雅山地,下分4組。本屬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植物為牲畜所喜食,為天然放牧場豆科植物的重要成分。有些植物的根作黃耆入藥,並且入藥的種類正在逐漸擴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