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葉無柄或具短柄,長8-12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長10-15毫米,合生至上部,抱莖,外被疏柔毛;葉軸近無毛;小葉27-47,通常互生,具長約1毫米的小葉柄,小葉片長卵狀長圓形,長14-17毫米,寬3-5毫米,先端圓形,具極短的尖頭,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面主要沿脈被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明顯超出葉,總花梗和花序軸被短柔毛;花多數,外展,排列較疏散;花長14-15毫米,具長約2-3毫米的花梗;苞片鑽狀披針形;褐色乾膜質,長約為花梗的1.5倍,外被疏柔毛;花萼鍾狀,長5-6毫米,被短柔毛,萼齒披針狀三角形,暗綠色,草質,長約為萼筒的1半,下萼齒稍長,萼筒為半透明狀膜質,故萼筒與萼齒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調;花冠淡黃色,旗瓣倒長卵形,先端鈍圓、微凹、翼瓣線形,稍長於旗瓣,龍骨瓣長出旗瓣約2-3毫米;離生的1枚雄蕊花絲在中部與雄蕊管粘著;子房線形,扁平,外被短柔毛。莢果2-3節,節莢扁平,近圓形,被短柔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分布及生境
產雲南中甸和四川木里、鹽沅。生於山地針葉林。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功能用途
醫藥:【藏藥】塞色:花治木保病疼痛,血痢,創傷;鮮全株治瘡癰《滇省志》。岩黃耆屬植物
岩黃耆屬(Hedysarum Linn.),豆科、岩黃耆族植物,約15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北溫帶的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我國已知有41種,主要分布於內陸乾旱和高寒地區及中國喜馬拉雅山地,下分4組。本屬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植物為牲畜所喜食,為天然放牧場豆科植物的重要成分。有些植物的根作黃耆入藥,並且入藥的種類正在逐漸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