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道口鎮

哈拉道口鎮

赤峰市松山區哈拉道口鎮位於赤峰市東部60公里處,是區內農業大鎮之一。東與敖漢旗相望,西、北與翁牛特旗接壤,南與遼寧建平縣相連,地處兩省(內蒙、遼寧)四縣(遼寧建平縣、內蒙敖漢、翁旗、松山區)的結合部。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被自治區列為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哈拉道口綜合市場自滿州國時就已形成,有上百年的歷史。哈拉道口鎮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發展,有多項工作受到市區表彰和獎勵。鎮哈拉道口村、王家地村現有宣武岩礦三處,王家地村趙家灣子有膨潤土資源一處待開發。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鎮內有國道111線、305線貫通,東與敖漢旗相望,西、北與翁牛特旗接壤,南與遼寧建平縣相連,地處兩省(內蒙、遼寧)四縣(遼寧建平縣、內蒙敖漢、翁旗、松山區)的結合部。鎮內有全市最大的農貿市場一處。現轄10個村(哈拉道口村王家地村波羅和碩村郎郡哈拉村川寶地村太平溝村大蘭旗村桃池村歪脖子井村橫牌子村),105個村民組,有6628戶,26925口人。總面積311平方公里,有耕地160338畝,水澆地79831畝,其中稻田3萬畝,有林面積16萬畝,牲畜存欄21512頭(只)。到2003年末,全鎮GPP達109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62元,財政收入達351.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5021萬公斤。

建平縣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村對鎮政府後院的500畝甜菜進行了測產,畝產甜菜5噸以上,有的地段畝產高達6噸,畝最低純收入1500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哈拉道口鎮把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對這一重點工作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用激勵機制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的落實。該鎮與黑水恆通製糖、頸復康藥業、建平綠龍公司、八家的華誠公司進行洽談對策,發動民眾種植甜菜4500畝,其中直播3700畝,紙筒甜菜800畝,集中連片的甜菜種植就達2000畝。種植甘草、板蘭根、黃芩等中藥材1400畝,種植萬壽菊400畝,栽培馬鈴薯200畝。雖然今年建平縣遭受了嚴重的伏旱,但由於全鎮利用了水利灌溉設施,使集中連片種植的甜菜、中藥材、萬壽菊。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普遍長勢良好。甜菜的畝收入一般達到1500元,萬壽菊畝收入一般達到1800元以上,馬鈴薯的畝產達到2噸,畝收入在1200元以上。與種植玉米、高粱等其它大田作物相比,彰顯了增產增收幅度大的優勢。

城鎮建設

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鎮

松山區哈拉道口市場位於赤峰市松山區最東部的哈拉道口鎮政府所在地,111國道和305國道交匯處。該市場場地面積為79373平方米,市場建設投資42萬元,上市人數每日近萬人,上市品種有百貨副食五金交電等14大類300多個品種,年市場成交額達5000萬元。大米和葵花是哈拉道口產業優勢,年產分別為2500萬公斤、2000萬公斤。1985年,該市場被松山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市場”,1986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市場”,1989年,被評為自治區級“文明市場”,目前哈拉道口市場被國家工商局指定為全國農貿市場價格聯繫點。

該鎮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被自治區列為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先後硬化了市場路538延長米,主街道500延長米,配套建設了地下排水工程,安裝了路燈20盞,主街兩側人行道鋪彩磚8000平方米。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嶄新亮麗、獨具特色的小城鎮,並已成為拉動地區經濟成長的有效載體。

哈拉道口綜合市場自滿州國時就已形成,有上百年的歷史。自1992年以來,該市場經歷了搬遷和新建的過程,總面積219畝,市場四周建議商業用房300多間,市場內按商品種類劃分為九大功能區域。市場輻射範圍擴大到東北三省北京河北天津及部分南方省區。該市場每逢農曆雙日為集日,平時參加交易人數3萬人左右,年商品交易額達8000萬元。如今,哈拉道口市場已成為赤峰市內較大的農畜產品輕工業產品的集散地,對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以市場為依託而發展起來的個體工商戶已達800多戶。

農副產品

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鎮-蕎麥

哈拉道口鎮農副產品較為豐富。現有稻田3萬畝,年產稻穀1800萬公斤,年銷售“松州牌”大米882萬公斤;每年種植食用葵花3萬畝,年產葵花300萬公斤,並且在這裡孕育形成了葵花專業批發市場,年銷售食用葵花1500萬公斤以上;每年種植玉米4萬畝左右,年產玉米2400萬公斤,商品率達80%;年種植雜糧雜豆4萬畝,以穀子蕎麥大豆綠豆芝麻為主,年銷售商品總量達300多萬公斤。 該鎮哈拉道口村、王家地村現有宣武岩礦三處,現已開採一處;歪脖子井村、橫牌子村有花崗岩礦各一處待開發(品種主要有黑紅花灰白花);郎郡哈拉村有金礦一處待開發;王家地村趙家灣子有膨潤土資源一處待開發。

建平縣哈拉道口鎮堅持特色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加大招商力度和項目引進力度,與錦州客商達成葡萄種植協定。鎮政府協調解決葡萄園用地600畝,籌資20萬元進行水電配套,並無償還提供100噸水泥,用於葡萄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定期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哈拉道口葡萄示範園投資已達500萬元。預計到2008年產果,2006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可保持15年,每畝葡萄年純收入可達到1萬元。

農業概況

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鎮-養殖

松山區農業又傳來令人振奮的好訊息:經農業部專家組測產,在大旱之年,松山區玉米高產示範田畝產仍達到1172.1公斤,創東北和內蒙古春玉米高產記錄。隨著農業科技化水平的提升,松山區農業的避災能力也明顯增強,為農民上了一份“保險單”,每年人均減損增收500元以上。

松山區屬旱作農業大區,“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氣候特徵,成為傳統農業不能承受之痛。總結多年經驗教訓,松山區探索出一條治災新路子:發展避災農業。區政府副區長陳志強指出,避災農業從“對抗性”轉為“適應性”,既可節省大量救災抗災成本,又能促增收保平安,可謂一舉多贏。來到太平地鎮楊樹林村,只見一排排高標準日光溫室格外引人注目。雖然今年遭遇了歷史罕見旱災,但有設施農業墊底撐腰,這裡農民種地並不發愁。正在棚里採摘彩椒的村民許虎說,“8個溫室,一個七分地的冷棚一年能收入8000元,是過去種大田的10多倍”。穆家營子鎮北窪子村孫志勇在棚內建起了沼氣池,養3口育肥豬,除了種菜以外,每年養豬又多收入4000元。松山區已有設施農業9萬畝,其中有800個集溫室養殖沼氣廁所於一體的日光溫室,農民人均增收216元。全國先進科技示範戶張士民來說格外高興,由於種的是新品種、用的是一些新技術,玉米畝產量達到了800公斤,比前些年增產130公斤,每畝平均節本增收170元。包括張士民在內,松山區有科技示範戶1000戶,種植玉米1.5萬畝,輻射帶動10000戶農民種植20萬畝玉米,增產4260萬公斤,增收4260萬元。以此為起點,松山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5萬畝、地膜覆蓋18萬畝、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150萬畝,8萬畝農田實施保護性耕作,每年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套用覆蓋率達85%以上。今年,該區建立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網路,對200萬畝農作物實施監控,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6000萬公斤、蔬菜損失1000萬公斤。

在哈拉道口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眼前是“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昔日貧瘠的土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沃土。區農業開發辦負責人介紹,從2001年起,松山區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改造中低產田,對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並與農牧業產業化相結合,使一片片中低產田配上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如今已累計投入24866.8萬元,改造中低產田76.82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5557.7萬公斤,農民年人均增收364元,50.86萬人受益。

經濟建設

哈拉道口鎮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發展,有多項工作受到市區表彰獎勵。一九九五年,市政府授予該鎮”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稱號;二00一年,市政府授予該?quot;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單位”稱號;二00三年,市政府授予該鎮“兩基教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市政府授予該鎮“衛生工作先進地區”榮譽稱號;市委、市政府授予該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市委、市政府授予該鎮“抗擊非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與此同時,該鎮黨政班子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連續多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實績突出的班子,並有28個專項工作受到表彰和獎勵。

師資建設

為了加強國小數學教學研究,提高遼寧建平縣數學教師專業水平,建平縣教師進修學校於2008年10月15日對哈拉道口鎮國小數學教師進行了繼續教育培訓。上午由師校選派的四名優秀數學教師,為該校教師做了四節觀摩課,下午小教部萬作義主任作了題為《抓住備課上課兩個重點,促進課堂教學最佳化》和《關於數學思想》兩個講座。四位教師講課各有特色,但都能夠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雙邊活動安排得當,教學效果非常好。

萬主任的講座,深入淺出,內容翔實,通俗易懂,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結合教材,配備了豐富的例題和習題,系統講解了教材中重點知識的及教學方法。此次活動教師受益匪淺,決心以此活動為契機,大力開展教研活動,將哈小教育教學推向新的高潮。

綠色阻沙帶

在建平縣哈拉道口鎮,一條老哈河把遼寧和內蒙古分開。“哈拉道口”在蒙古語裡就是風口的意思。過去,每年春季從科爾沁沙漠吹起的沙塵暴達十多次,而且大量的流動沙丘流入遼西北地區,造成這裡大面積農田養分流失、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種一坡、打一車、收一簸箕、煮一鍋”這句順口溜就是過去這裡的真實寫照。遼寧省內蒙古綠色阻沙帶,為阻止風沙向內陸城市擴散和蔓延,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遼寧、內蒙古邊界綠色阻沙帶的部署。這條防護林帶在建平全長309公里,寬約2公里。該縣與內蒙古邊界分東、西兩個區域,西部區域從沙海鎮到哈拉道口鎮,臨近老哈河沿岸,以平川為主,立地條件較好,水源較淺,規劃以栽植楊樹速生林和南果梨經濟林為主,進行林糧間作、林藥間作,發展林下經濟。東部區域從燒鍋營子鄉到喀喇沁鎮,以山區丘陵為主,這一地區立地條件較差,根據山區特點規劃栽植沙棘、山杏、檸條文冠果等樹種,進行塊狀混交。遼寧省內蒙古綠色阻沙帶,站在老哈河的堤壩上遠遠望去,一排排筆直的速生楊枝繁葉茂,林下間作的紫花苜蓿、萬壽菊、甜菜等各種經濟作物鬱鬱蔥蔥。這裡不僅取得了預期的防風固沙效果,而且在北部老哈河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在南部鄉鎮形成了以乾鮮果為主的經濟林基地。目前,兩大基地面積已發展到44.2萬畝,預計到達效益期後,每年可為林農增加經濟收入2.4億元。遼寧省內蒙古綠色阻沙帶建平縣哈拉道口鎮黨委書記楊明對此感受頗深:“過去農閒時,老百姓吃完晚飯根本不敢出來坐一會,因為風沙太大,颳得滿臉都是土。現在休閒的時候,晚間大家都在路旁扭秧歌或者嘮嘮家常,生態環境確實改善了。同時,農民還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了收入。建在河套旁的防護林、發展林成了民的搖錢樹。我們這塊林地的總面積是620多畝,中間發展林下經濟———中草藥,中草藥的品種就是黃芩,黃芩是兩年生的,每年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遼寧省內蒙古綠色阻沙帶建平縣從今年春季到現在共完成邊界線治理45公里,整地1.2萬畝,人工造林3.8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人工造林共栽植各類苗木616.8萬株,其中楊樹0.8萬畝、44萬株,沙棘1.7萬畝、374萬株,山杏0.8萬畝、88.8萬株,檸條0.5萬畝、110萬株。在老官地鎮上地村的食用杏基地,記者看到嫩黃的山杏與碧綠的苜蓿草交相輝映,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建平建起的這道綠色屏障將隔下沙漠推進的腳步和漫天風沙,留下的是一片片沃土和農民豐收的喜悅。遼寧省內蒙古綠色阻沙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