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光

周祥光

周祥光(1919~1963)浙江黃岩人。曾從楊仁山之入室弟子龔雲白學佛,後赴印度加爾各答及德里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先後擔任印度國際大學、阿拉哈巴大學等校教授。周祥光篤信佛教,專攻印度哲學,於佛學、史學均有極深之造詣。著有中國禪宗發展史(英文版)、中國佛教史(英文版)、印度哲學史、印度通史、真理之光等書。對促進中印文化之交流貢獻頗大。1963年,病逝於印度。

基本信息

研究佛學

周祥光,浙江黃岩人,出生於1919年,其幼年事跡不詳。大學畢業後,初在國民政府內政部禮俗司,充當委任一級主任科員。時為抗戰時期,隨政府在重慶辦公。1940年10月,張君勱先生於雲南大理創設中國民族文化學院,招收大學畢業生入學,培植民族文化人才。民族學院由陳布雷先生任董事長,張君勵先生自任院長。祥光認為機會難得,即辭去內政部職務,考入文化學院社會學系。

文化學院社會學系主任羅文斡,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是一位名學人。但祥光入校後,發覺對社會學沒有什麼興趣,卻對佛學發生偏愛,因此就跟龔雲白教授研究佛學。龔雲白為清末楊仁山居士入室弟子,對“華嚴”一系的理論深有研究,祥光乃選修龔先生的佛學課。選修佛學的學生,連他一共5人,計有中央政校畢業的周通旦,後來隨梁漱溟、熊十力學習儒學;蕭中旦,後來曾任軍事委員會秘書;姚積光,在抗戰勝利後當選四川省參議會議員。還有一位蘇瑩輝,江蘇鎮江人,曾任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組長,後研究敦煌學,著有《敦煌學》問世,後來又任南洋大學教授,現在年事已高,住在台北,於國立師範大學兼課。

祥光在文化學院時,第1學期選修的佛學課是《百法明門論》,每星期五小時,頗覺枯燥乏味,但既經選定,只得硬起頭皮來研究。第2學期以後,由讀《唯識三十頌》、《因明學》、《中論》、《華嚴經》、禪宗語錄等課程,對佛學開始感覺到很有趣味。並且在課餘研讀《肇論》及《宗鏡錄》,對佛學不了解的地方,常去請教時在昆明的太虛大師,因此與太虛大師也有了師生關係。自此,便由社會科學轉而研究佛學,這是他學術思想一大轉變。

印度求學

1942年夏,因昆明學生鬧學潮,藉口朝中權貴由重慶以飛機運狗到香港而遊行示威,張君勱被誣與羅隆基等有指使之嫌,被軟禁於重慶南岸之汪山,“中國民族文化學院”遭受池魚之殃,因而停辦關閉。周祥光得張君勱先生資助旅費,轉赴印度求學。他先入加爾各答大學,專究英文,繼而轉入德里大學,考入進修院之博士班、修學三年,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一度在印度中央政府出版署任職,後來任阿拉哈巴大學教授,除在該校漢學系擔任教授外,嚮往釋迦世尊禪定之學,因而常讀佛教典籍,治印度思想,由自學而豁然貫通。他為學習禪定,曾赴南印葡萄牙屬地之“瓜牙印哲奧羅賓度”禪院中,閉關靜修半年之久。後來他發願弘揚中國大乘佛教。

周祥光留印十餘年後,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印度通史》,於1956年出版。周祥光留學印度,其勤學好問,可與千載以上西行求法之高僧後先映輝。既成《中國佛教史》(英文本)一書,將所得於印度者,還以報告於印;又以其治印史之所得還以饗中國人士。於是大藏經中,但有西域記之地理書,而少一本印度史之歷史書之缺憾,得以彌補矣。

佛經翻譯

1961年,周祥光在台灣的《人生》雜誌上,撰文提出他對佛經翻譯的看法。原先大陸撤退時,移民加拿大的虔誠佛教徒詹勵吾居士,熱烈渴望中國大乘佛經能夠翻譯成外文,使英語世界的人民,同受佛法的利益。因此,認為中國佛法譯成外文是迫不容緩的事。他撰寫了一篇文章,先發表在台灣《人生》雜誌上,題目是《關於中國佛法外文翻譯出版問題的討論》。文中提出了三個有能力擔當此項重任的人,一個是在美國的張澄基教授,一個是在香港的陸寬昱先生,再有一個就是在印度的周祥光博士,因為他們三人都是精通中英文及佛學的人。詹居士熱切希望他們三位能夠發心,把中國大乘佛經譯成外文。

詹勵吾居士的文章,引起祥光的共鳴。他認為把佛經譯成外文,在他說並不困難,只是取材及經費不易解決。他寫文章回響詹居士的提議,此文也發表在《人生》雜誌上。關於經費籌措問題,他主張除向佛教人士勸募外,不妨以中國佛教會名義,向美國福特基金會、洛克斐勒基金會或亞洲基金會申請補助。如果每年申請到美金萬元的補助,英譯佛經之事就可以進行。他並舉出一個匈牙利人的例子:這位匈牙利人在紐約旅館中租了一間房子,掛牌號稱“東方文化研究會”,請了兩位在紐約的中國人,翻譯一點中國佛經為英文,也替中國人所著佛學論文予以出版。這位匈牙利人即以此一標榜研究東方學術為名,向美國某某基金會申請若干補助,不但匈人自己在美生活解決,即若干中國人住於紐約者亦沾了光。可是台灣佛教領導階層,只忙於爭奪領導權。文章發表,自然是不了了之。

1955年,東初法師發起影印日本大正藏正續編,歷經五年,至1960年全部完成。對此,祥光提出他的意見。他認為大藏經是中華民族光榮的遺產,亦是亞洲民族共同的精神遺產。只是這個遺產太多,教義太深,字句太難,論題太廣,事跡太繁,一般人無法閱讀全藏。他希望編一部《言文對照藏經萃譯》。字數以30萬上下為度,至多不超過50萬字,以此作為藏經的核心教義。常人有此《藏經萃譯》,即可推知藏經之全部內容所在,再進一步譯成外文。俄國人已將《法句經》譯為俄文,俄人的心靈已自唯物走向唯心,宗教必為俄人所崇拜無疑。耶穌一部簡單的《聖經》,傳布世界。由此可知普及佛法宏揚宗教是如何的重要。

由以上所述,可見祥光的睿智深遠,心愿宏偉。他留居印度20年以上,不僅治印度思想,並溝通印度與西方哲學的思想。

人物貢獻

周祥光對中印文化關係的研究,留下二大貢獻:

第一是他所著英文版的《中國禪宗發展史》,英國倫敦哈契生出版公司(The Hutchinsan Publishing Co.)曾徵求將著作權讓給該公司在大英國屬地發行,可見他的英文造詣已達到如何程度了。

第二是他從英文譯成中文的《真理之光》(Satyartna Prakasha),該書系印度民族英雄杜耶難陀(Swami Dayanda)所著,於1875年以印度文(Hindi)出版,銷數達數十萬本,為數百萬人朝夕誦讀之書。杜耶難陀不滿意英國統治印度,為恢複印度五千年來固有文明,揭竿而起,擔當印度復國大任。周氏把這位搶救印度滅亡的民族英雄名著譯成中文,實具有無限意義與感慨。

1963年夏季,他在印度以胃潰瘍不治逝世。張君勱先生曾撰《悼印度亞拉哈巴大學教授周祥光君》一文吊之,刊於《獅子吼》月刊第九卷第三、四期合刊,文曰:

“天地之間,人才不易得,不易養成,尤不易有成就。嗚呼!祥光!抗戰之中,經艱難辛苦以求學於印度,刻苦自勵,半工半讀,以求自給,卒畢業於德里大學......孰料此時正為君發展長才之日,奈忽嬰胃潰瘍而溘然長逝。嗚呼!今後欲求二十年留印,而能負起中印學術外交之使命如君者,何可再得乎?我與君在學問上互相切磋,原不敢自居為孔子與陽明,然君之造詣,確能追蹤顏回與徐愛,既有天資之美,而不許其永年,能不令人痛哭流涕哉。”

[2] 佛教導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