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茅山道院

句容市茅山道院

茅山道院,全稱句容市茅山道院,位於我國東南部的江蘇省境內,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與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連,逶迤起伏。西漢時,陝西鹹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先後慕名過江隱居山中三峰之上,創建茅庵,潛心修道,採集草藥,煉製丹藥,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功德圓滿,得道升仙,人稱“三茅真君”,山之遠近黎民百姓為感激其生前恩澤,永表懷念心情,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後人簡稱曰茅山。

基本信息

典故傳說

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道院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道院

茅山,原稱地肺山,又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境內。全山有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等山峰。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歷史上被稱作“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道教上清派、靈寶派、茅山派的孕育之地,在中國道教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983年,茅山道院被國務院列為21座全國道教重點宮觀之一。
茅山作為道教名山始於漢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其開山始祖是茅山三兄弟。當時,陝西鹹陽南關的道士茅盈,到江蘇句曲山華陽洞修煉。不久將二弟茅固、三弟茅衷接來同修。茅氏三兄弟在這裡歷經勞苦,採藥提煉製成丸散膏丹為民治病,眾民感其恩德,送“有求必應”匾額。民間相傳,茅氏三兄弟都修煉成仙,乘白鶴飛去。當地百性立廟祭祀,改句曲山為茅山。
後世道教尊奉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為茅山派的祖師。大茅君茅盈為“太元司命真君”,或“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君”;中茅君茅固為“定籙真君”,宋理宗封為“定籙右禁至道沖靜德佑真君”;小茅君茅衷為“三官保命真君”,或“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佑真君”。
兩晉時,著名道學家葛洪來茅山採藥、煉丹,現在大茅峰東側有抱朴峰上,留有丹井、抱朴庵等遺蹟。這裡被視為“靈寶派”的孕育之地。
東晉時,道教徒楊義、許謐、王靈期在此創立道教上清派。南朝永明十年(492年),著名道士陶弘景(456—536年)隱居茅山,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真誥》、《登真隱訣》等重要著作,為道教上清派的最後形成奠定了基礎。
陶弘景來到茅山後,與弟子一起開設道館,建立茅山上清道團。他首先在大茅山與中茅山間的積金嶺上首先建立了華陽上、中、下三館。後陸續建道靖、朱陽館、郁崗玄洲齋室、嗣真館、清遠館、燕洞宮、林屋館、崇元館等。此外,他還修塘墾田,作為道觀公館的經濟來源。
經過陶弘景40多年的苦心經營,茅山成為道教上清派的活動中心,拓以上清派後成為茅山宗。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楊義為第一代宗師,以傳承、修習楊義、二許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及有關真誥、經訣為本門正傳,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供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同時也兼習靈寶、三皇及正一經戒法籙。茅山宗在組織形式上以出家居道館、宮觀修煉為主,其信徒稱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
隨唐時期,茅山宗的代表人物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他們弘揚茅山宗,使茅山派的理論體系、儀式規範、組織規模、宮觀建築都得到進一步完善。
宋朝是茅上道觀的鼎盛時期,雄偉壯觀的三宮五觀在宋王朝資助下修得金碧輝煌,草庵小廟隨處可見。元朝時,茅山宮觀庵院多達257座,共有房屋5000多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成完封第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龍虎山、閣皂山、茅山三山符籙,後茅山派逐漸溶入正一派,茅山成為正一派的道場。
到清朝末年,茅山尚存三宮五觀,三宮即九霄宮、元符宮、崇禧宮五觀指乾元觀、玉晨觀、白雲觀、德佑觀仁佑觀,共有房屋約700間。
1938年夏,由陳毅、傅秋濤、劉炎、張鼎丞等率領的新四軍第一、二支隊,挺進蘇南敵後,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並把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和政治部設在乾元觀的宰相堂和松風閣。茅山三宮五觀的道士紛紛給新四軍帶路、探情報、送訊息、抬擔架、看護傷員、備糧籌款等。1938年10月,日軍洗劫茅山,放火燒毀了山上宮觀,西齋院道長黎洪春、乾元觀道長惠心白等幾十名茅山道士慘遭殺害。死裡逃生的湯念義、陶念忠等道士相繼參加了新四軍,有的犧牲在抗日的疆場。

旅遊勝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十分關心和愛護茅山道教活動場所。道教界將舊有的三宮五觀合併,成立了統一茅山道院,統籌安排道教活動。
1983年,茅山道院被國務院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1985年3月,茅山道教協會正式成立。朱易經道長任會長,遠志鴻、施覺義任副會長,他們帶領全山道眾舉行宗教活動,修復殿堂宮觀,從事自養事業,使茅山道教煥發新的生機。
1995年1月9日,茅山道協召開第三屆代表大會,選舉朱易經道長為會長。楊上華、孫明才道長為副會長,馮可珠為秘書長。
目前茅山恢復開放的道觀主要有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等。共有房屋212間,神像150尊,兩宮共有道職人員61,其中道士32名,職工29名。
九霄萬福宮,又稱頂宮,位於茅山大茅峰上。初創時名聖佑觀,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稱九霄萬福宮。該宮有毓禪、繞秀、怡雲、儀鵠、穜壁、禮真六房道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遭到嚴重破壞。1983年後國家撥款進行修復,現殿堂共四進:靈宮殿、藏經樓、太元寶殿、二聖殿,各殿神像也塑造一新。靈宮殿中,供奉著三大靈官像,正中為王善,東側為青龍,西側為白虎。靈官是道教巡察世界、濟世護法之神。
太元寶殿,正中供奉著茅盈、茅固、茅衷“三茅真君”,侍立在三茅真君兩側的是四大功曹。大殿兩側是馬良、溫善、趙公明、岳鵬舉塑像。後牆東西又分立兩大神團,東為土地神團,供奉劉甫像,西為財神團,奉趙公元帥。
二聖殿中供奉三茅真君的父母像。
九霄萬福宮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和珍貴文物。最珍貴的文物是鎮山四寶。
這四寶是宋哲宗所賜,原藏元符萬寧宮。宋哲宗在位時,(1086—1099年),相傳皇后孟氏誤吞針於咽喉中,無法醫治,後召茅山道士劉混康以符咒治癒,宋哲定遂賜《遼王詩簡》一卷、玉劍一把、《上清大洞卷簡詩》12捲軸、《上清大洞秘錄》12軸、玉印、玉圭、呵硯、玉符等8件珍寶,作為鎮山之寶。宋壽昌五年(1098年),宋哲宗改國號為元符。前四寶在歷代兵禍中丟失,後四寶1985年3月送“四寶”還山,現珍藏於九霄萬福宮。
玉印,長6.1厘米,寬5.9厘米,高約3厘米,上有瑞獸鈕,下有篆體陽刻“九老仙都君印”6字。
玉圭,其形上尖下方,玉質瑩潤,光透澄澈。
玉符,又稱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6個篆體陽文,其質堅潤,色潔白。
呵硯,又稱哈硯,玉質,長方形,長約11厘米,寬3厘米。人對其哈氣,硯中頓時出現大型水珠,舔筆而蘸,即有丹朱潤筆,且墨堂內凝水後還顯出遊魚狀花紋,投放水池,宛然若游魚浮動。
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始建於唐代,興盛於宋朝。清朝有13座殿堂房舍,它們是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棲碧、東齋、樂泉、覽秀、雲林、真隱、監齋等。太平天國時遭戰火尚存四座殿堂,後抗日戰爭時又遭兵火,現僅存靈宮殿、太元殿和一房道院,統歸茅山道院。1986年修復了“睹墨門”乃為古時道雙觀察墨象之所,1991年重建了一座“東嶽殿”,1992年修復了左“三天門和萬壽台”。印宮保存石雕石刻古蹟較多,如“上清宗壇”巨額碑,石刻“三官”神像及康有為手跡“眾妙”之石刻等。1990年9月,茅山道院在元符萬寧宮舉行第四期經懺學習班,參加學習的是20位18歲至20歲的青年道教徒,學習五個月,主要以學習經懺為主,附設時事政治、宗教知識、勞動課及體育、武術等。
茅山道院的主要經懺“三茅寶懺”,主要是讚頌茅山祖師的名號和對他的禮讚的主要科儀,如上表、請將、焰口、降妖等金籙、黃籙科儀,與其它正一派科儀在唱腔和儀式上都有區別。
茅山派道教音樂也很有特色。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版《道藏》的《茅山志》、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茅山志後編》中,詳細記載了茅山派道教音樂所用法器、樂器、唱曲、節目次序、演奏人員配備等,是研究中國道教音樂的重要文獻數據。茅山派道教音樂形成於唐宋時期,經道士代代相傳,沿習至今。它吸收了蘇南和蘇北地區的音樂特色,又繼承了道教音樂激昂高亢的特點,伴奏、誦唱較為樸素,唱詞中每一字有較長的拖腔,與北宋時的道教音樂特點相近。
乾元觀,秦時李明真人於此煉丹,古稱煉丹院。南朝時陶弘景居此。唐時有棲真堂、會真亭、候仙亭、道德亭、迎恩亭、拜表亭等建築。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賜名集虛庵,後敕改乾元觀。抗戰時,這裡是新四軍第一支隊的司令部,被日軍所毀。今尚存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乾元觀天心庵碑記》,另一面刻有《乾元觀祀》,碑高1.80米,寬1.01米,是茅山道院重要文物之一。
茅山的名勝古蹟眾多。山中溶洞在漢代就很出名,目前經探明開發的有華陽洞、仙人洞、玉柱洞、青龍洞、白虎洞等。
華陽洞在元符宮東邊山下,傳說三茅真君曾在此得道,陶弘景在洞內隱居。清康熙皇帝曾在此御書“華陽洞天”匾額。現洞口上“華陽洞”三字傳為蘇東坡所書。洞壁上還保存著許多名家石刻。
仙人洞在大茅峰北側,洞有三層,層層有路相通。最大的洞長151米,洞中石筍、石鐘乳、天然大理石等奇觀美妙,綠白相映,宛如翡翠。中同有四廳,石筍、石柱、石花四周環列,燈光之下,有的白如寶玉,有的紅如胭脂,五顏六色,奇特美觀。上洞煙籠霧鎖,人行其間飄然若仙。
玉柱洞在仙人洞南,洞中有一直徑約2米、高3米的螺旋石柱,色澤棕褐,光滑潔亮。有關人員認為它至少有5萬年的歷史,在我國實屬罕見。
青龍洞位於青龍峰東南側,洞內石壁上刻有“青龍洞”三個刀筆遒勁的隸書,旁有唐宋摩岩石刻。據記載,宋時岳飛抗金,曾紮營於此。
白虎洞位於青龍洞南,洞中有一個20多米寬,8米高,110米多厚的石幔,潔白無瑕,宛如瀑布。
自茅山道院1980年對外開放以來,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接踵而至。特別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至第二年春季三月十八日,茅山香期廟會期間,每日前來參觀遊覽、燒香還願的多達萬人,有時達數萬人,香火旺盛,熱鬧非凡。人們一致稱讚茅山道院環境幽美,宮觀莊嚴,不愧為“神仙之府”,1983年,茅山道院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之一。1986年,茅山又被江蘇省政府列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現茅山道院有30多名道士,他們為了解決自養,先後辦起了泥人廠、飯店、茶社等,健全宮內各項規章制度,使道院面貌煥然一新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