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
第一卷為〈誦經玉訣〉,述修煉者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禮儀,著重存思五方之氣、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為〈三十九章經〉,每章存思一神降臨修煉者身中某一部位,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請其護衛。這是典型的 道教 上清派煉養方法,是《黃庭經》的延伸,對我們研究上清經系、上清派歷史及道教煉養學說都有一定的意義。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第二種
《上清大洞真經》,簡稱《大洞真經》,又稱《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三十九章經》,是 道教 上清派早期經典,隸屬《上清經》首卷,也是《上清經》中最主要的一卷。在解釋《大洞真經》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上清經》的來由。據南朝 陶弘景《真誥》卷十九《真誥敘錄》介紹,《上清經》在晉哀帝時(364年),由句容人楊羲用 隸字寫出,然後傳給許謐和許?, 二許又接著寫,進一步擴大經文篇幅。
《上清經》在晉代已有偽書摻入,據《真誥敘錄》記載,當時有位叫王靈期的人,從許?之子許黃民處獲得《上清經》,細加探究,認為“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難以顯泄”,於是私添內容,得五十餘篇。一時偽經盛行,真假新舊混淆,未易辨別。《上清經》至南朝宋代,篇幅不斷擴大,當時的天師 陸修靜天師整理成一百八十六卷。由此可見,《上清經》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增加擴充,不是個人一時所專作。
《大洞真經》被視為道家“三奇第一之奇”,歷代流傳不絕,宣稱“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也,讀之萬遍,便仙也。”此經在流傳中出現不同的版本。今《道藏》載有《上清大洞真經》六卷,《太上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十卷,《大洞玉經》二卷等數種版本。其中《上清大洞真經》六卷,為南宋 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 蔣宗瑛的校勘本,前有北宋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師觀妙先生朱自英序,又有鹹淳壬申年(1272)嗣法程公端,明初嗣漢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二人後序。此為 道教中的 通行本。
朱自英序指出:上清有三十九帝皇,大道有《三十九章經》,人的身體中有三十九種部位,修煉若存思每章經之一神,神就能降臨保護修煉者的某一部位,“開生門”,“塞死戶”,這樣閉齋誦讀萬遍,就可以“乘雲駕龍,即日升天”,躋身於虛幻仙境。 朱校本分經為六卷。該經第一卷為《誦經玉訣》,講述修煉者在進齋室入定 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整套存思禮儀,包括叩齒、咽津、行、存思和咒祝,還記有《入室存思之圖》。存思包括三個方面內容:首為存思五方之。五方指東南西北中五個不同的空間方位,即為氣。存思五方之的具體過程較複雜,其基本思想是以東南西北中五方為基礎,配以五行、五色、五臟的相應變化。
大致過程是,修煉者先分別朝東西南北中五方靜心閉目叩擊牙齒,默誦用於五方不同的咒語(分別為《太帝君素語內咒》、《天帝君素語內咒》、《南極上元君素語內咒》、《後聖帝君素語內咒》、《 太微天帝君素語內咒》),五方之顏色分別為青、赤、白、黑、黃。再分別引若干次,口咽唾液,讓精氣分別充入人身中肝、心、肺、腎、脾五臟,結成狀如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之神。這種五方壇式結構方式,明顯受陰陽五行學術的影響,並與古靈寶《五篇真文》和《五符序》近似。其次為存思日月,主要內容是:“口及日月一息,分三九咽, 結作二十七帝君”,其中“九帝 不入絳宮,穿尾閭穴,上入泥丸;又九帝亦下穿絳宮,入下關之境;又九帝九中關之境。令日光使照一身,內徹泥丸,下照五臟腸胃之中,皆覺洞照於內外,令一身與日月之光合。
良久,叩齒,用‘嘻’字吐息。”其三,為 存思二十四星,“此法每日行住坐臥,皆可修之。”主要過程是:“口吸二十四星一息,咽津二十四過,時覺吞一星從口中徑至臍中,又覺星光映照於一腹之內,洞徹五臟,又存星光化為二十四真人,並口吐黃如煙,以布臍中,鬱郁然洞徹內外,良久,用‘呼’字吐息。”可見這些 存思方法,充滿神奇的想像,對後世的氣功學有一定影響。
該經的卷二至卷六的三十九章經詳細地介紹修煉者存思的具體過程,每章分別記載神的名字和所鎮守的人身部位及其功能。修煉者在默誦具體章經時,先謹請某種神,再“真思”該神降生的不同顏色的真為神雲罩在修煉者的頭上;接著“次思”此神雲從泥丸中入,乃口吸神雲,吞津若干次,則真結成數神,在人體內運行,通過具體的 關竅,達到神所鎮守的部位,然後修煉者詠誦《大洞玉經》,默念咒祝,想像佩帶各神的“消魔玉符”,“存呼”神的名字,請其發揮護衛功能,這便是每章經存思的大致過程。在三十九章之後,還有結經《徊風混合帝一秘訣》,指出修煉者在誦詠三十九章經之後,便應閉目存思這眾神白氣,混沌一團如白雲,從雲虛中來入口中,良久,從玉莖、兩腳底、兩手心中出去了良久,白忽又變成紫雲,從口入頭併入五臟之內,充滿腹內,過了較長時間,紫雲從兩腳底、兩手心、玉莖中透出;過一會兒,存見紫雲之充滿左右及一室之內,又想像口中出風吹紫雲之煙,互相混合纏繞,忽然結一位稱作“大洞帝一 尊君”的仙;尊君嘴的左邊有日光,嘴的右邊有月光,嘴裡吐著徊風之,吹著日月之光,都變成白色和紫色之氣,讓光下滲入修煉者五臟六腑百節之內,一身之內,洞徹朗然,內外如白日那樣明亮,過了較久,忽然忘身,諸事完畢,神己定,覺得身體輕巧、神清氣爽,接著叩齒三十九遍,兩手試面,再念頌咒,心拜四方,乃起,至此,三十九章存思的整個過程,始告結束。
《大洞真經》所說的 存思之法,是 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南宋程公端概括此經宗旨為“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故它既有 道教健身延年的養生之道,可謂是養生之書,包含著樸素的、模糊的養生科學知識;但同時它又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諸神名、所述 存思過程的請神、念咒、佩符等。《大洞真經》所推崇的養生術,對我們今天健身治病的氣功術仍有借鑑作用;它所稱道的 存思方法也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思維具有潛在的影響。
《大洞真經》在 北周武帝時被禁,後來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蘇魯支按:據明白雲霽《 道藏目錄詳註》,又稱《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者乃《太上無極總 文昌大洞仙經》,非《上清大洞真經》也。《真誥》謂此經為東晉楊羲撰,初僅一卷。
道旨探秘
作者:潘延川
卷首語
《上清大洞真經》為 道教上清經系之首經,且為上清經籙派的重要經典,此經在東晉 盛行於世,是東晉後期出現的一部極為重要的道經,奉此寶經者,後來逐步形成了 道教 上清派。 上清派,又稱“ 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經》歷朝被居住在 茅山的高道與隱士繼承和弘揚,其中梁 陶弘景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以此為開創獨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學理論基礎。
千百年來,“ 茅山宗”成為 道教諸派中重要的一派,宗師高道輩出,人材濟濟。至南朝時,以 茅山為中心的道觀,遍布江南各處,後傳入北方 道教聖地終南山一帶。北宋時, 茅山與江西龍虎山、閣皂山同為 道教三大 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今天, 茅山宗後繼有人, 茅山道院的信士和周圍信眾仍然繼承著先聖祖師的經教傳統。作為全國 道教二十一座重點開放道觀之一的 茅山道院,正以弘揚道教上清經教傳統為己任,開辦教業。為繼承 茅山派道教精湛的義理,追根尋源,弘揚茅山派道教教義和茅山道教文化,我認為,認真研究茅山派先聖宗師遺傳於世的經教古訓及經典古籍,並以此作為弘教修道的準則,才是有志於 玄門中信士的“天職”。
《上清大洞真經》為 茅山古傳之本,歷來依科傳授,極為嚴肅。 陳景元說 : “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品目尊嚴,冠三洞寶經之首, 靈章、 秘祝、 玉檢、隱書載之詳矣,奧指西城總真君、南極 紫虛元君降授清虛真人。清虛真人傳授南嶽 魏夫人曰 : ‘子自不在隱身清齋,虛中吐納者,則《大洞真經》不可妄讀也。” (見《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序》) 由此可見,此經在 道教極為尊貴,冠三洞寶經之首,我們應以此經教來弘揚 茅山派本宗正法。
傳於楊羲
《上清大洞真經》列於上清諸經之首,是 上清派最根本的經典,又稱《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簡稱《大洞真經》、《大洞玉經》。其經文分三十九章,故又稱《三十九章經》。關於此經的淵源, 道教典籍有下列記述:
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師觀妙先生朱自英說 : “此經之作,乃自 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運炁撰集也。西王母從元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北元天中,錄那邪國靈鏡人鳥之人, 萊之岫,乃於虛室之中,聚九玄正一之 炁,結而成書,字徑一丈,於今存焉。元始天王,又以傳上清八真中央黃老君,使教授下方,當為真人上升三辰者焉。中央黃老君隱禁此書,世無知者,故人間地上,永無此經,上清天真尤所寶秘。” (見《上清大洞真經》序)
東蜀蓬萊山中陽子衛琪說 : “此經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復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為句,自不相侔,總冠一經之首。三卷各有序,經下卷終有結,經皆 玉宸道君演說,方見一經之始末。周初,帝命三真人下傳吳會張通真先生,此經是也。以其時考之,蓋二千五百餘年矣。所有 茅山魏元君之派,號上清大洞玉經。” (見《玉清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卷一序)
陶弘景說 : “伏尋《上清經》出世之源,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太歲甲子, 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 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楊某,使作 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某並其弟三息計掾某某。 二許又更起寫,修行得道。凡二君手書,今在世者,經傳大小十餘篇多掾寫,真受四十餘鄭多楊書。” (見《真浩敘錄》) 楊某,指楊羲。
又《雲笈七籤》卷四《上清源流經目注序》中說 : “漢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經三十一卷,於陽洛之山,授清虛真人小有天主王襄,襄以晉成帝之時,於 汲郡修武縣授 紫虛元君南嶽夫人 魏華存,華存以鹹和九年,歲在甲午,乘飈輪而上天,去世之日,以其經付其道脫,又傳楊先生諱羲,羲生有殊分,通靈接真,乃晉簡文皇帝之師也。楊君師事南嶽 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至晉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歲在丙戌升仙。”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南嶽魏華存元君傳《上清大洞真經》於楊羲,楊羲又傳許謐。因出楊羲之手書,故今人所說撰作者可能為楊羲。另朱自英與衛琪所說,因出發點為神學思想,今無從考證。但衛琪所提“所有 茅山魏元君之派,號上清大洞玉經”。此說與 陶弘景所說 魏夫人受經大致相同,可見,《大洞真經》出自楊羲之手無疑,經楊羲傳播,後行於社會。
楊羲,成帝鹹和五年 (公元 330) 庚寅歲生,吳人,遷居句容。“真降時,猶有母及弟,君為人潔白,美姿容,善言笑,工書畫,少好學,讀書 該涉經史,性淵懿沉厚,幼有通靈之鑑。” (見《真浩》卷二十) 許謐,字思玄,一名穆,正生,弱冠有名氣。“儒雅清素,博學有才章。簡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顧,與時賢多所儔結。少仕郡主簿功曹史。” (同上) 其後選補為太學博士,任 餘姚令、尚書郎、護軍長史等官職,雖外混俗務,而內修真道,許謐密授教記,遵行上道。
另據《 茅山志》載 : “時玄宗 (712-756) 於茅山得楊許眾真及陶弘景所寫上清經真跡。其經缺文十三頁,令使王旻賁璽書信幣詣 茅山紫陽觀,請玄靜 ( 李含光) 補書。玄宗曰 : ‘聯不欲令小臣乾冒於先生,委卿專往,必冀神仙手筆,今古相續耳。' (見《仙傳拾遺》) 王旻到山之日, 靈鶴翔鳴,玄靜書經之時,神人降其寶,皆精誠所應。”
總之, 陶弘景於齊永明十年歸隱 茅山後,遍訪江東諸觀隱士高道、蒐集整理楊、許真跡最為完備,撰集《真浩》、《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等經典著作,專門論述早期 上清派教義及方術,並匯錄收集上清諸經中有關修道秘要,為上清派後來成為東南 道教獨特信仰以及開創茅山派修煉方術和教派師承,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然而,《上清大洞真經》經魏華存元君傳於楊羲後廣行社會,也自始至終為 上清派的教義及修煉方術增添著無窮的光彩 !
版本
《上清大洞真經》在明《正統道藏》中收有五種版本 (包括經注) ,其洞真部玉訣類收有《玉清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及《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洞真部本文類收有《大洞玉經》、《太上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及《上清大洞真經》。另《道藏輯要》內收有《元始大洞玉經》、《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等版本,為晚出本 (下文不再詳述)。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後跋雲 : “按《登真隱訣》第二經傳條例雲 : 大洞直經,今世有兩本,一則大卷,前有迴風混合之道,而辭旨假附,多是浮偽 ; 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數語與右英所說者同,而互相混揉,不可分別,唯須新見真本,乃可遵用。又聞有得楊、許三十九章者,與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見,不測是非,且宜繕寫以補品目。”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謂:“ 《上清道類事相》、《三洞珠囊》、《無上秘要》、《御覽》、《大洞真經》、《大洞玉經》、《大洞經》、《玉經》文,今《道藏》所收四種《大洞經》多無其文。又《雲笈七籤》卷八釋《三十九章經》引《大洞真經》出自小本,其大本則已亡佚。至其他三種,非 茅山宗傳本,茲不具論” (十九頁)。陳國符據《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後跋疑今《道藏》本《上清大洞真經》出自小本,並為“ 茅山宗壇”傳本。筆者以為,此經出自 茅山宗壇傳本可信。究其因,在現存版本中,唯題《上清大洞真經》既存有真法、符圖,又有精思入室之法,且敘述詳細, 極重威儀,最為精妙。另據《大洞玉經》音義中《太極大道君道經第十六》內有“見 茅山大洞經‘天上內因,地上外因”,之語。查今《道藏》所收大洞經,唯題《上清大洞真經》內有“天上內因,地上外因”之說,並在經文三十九章中重複出現三十九次,足證《上清大洞真經》為 茅山宗壇傳本。
此外《宋志·神仙類》列有《上清大洞真經玉訣》一卷。《御覽》經史圖書綱目列有《大洞經》、《大洞真經》、《大洞玉經》。《崇文總目》道書類及《通志略》道家著錄列《大洞真經》一卷。《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經目》三十四種經書中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卷為經目之前。《 茅山志》卷十二《上清大洞寶經篇目》卷首也列有《上清大洞真經》,題為《上清大洞高上三十九章經》。《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收有《釋三十九章經》及存思類收有《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
《上清大洞真經》經文分三十九章,歷來對此沒有異議,但元朝衛琪認為“此經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復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為句,自不相件,總冠一經之首。”此說有待人們進一步去探討研究。
版本經文的旨義
(一) 《上清大洞真經》
《上清大洞真經》六卷,收入《正統道藏》,現文物出版社等翻印《道藏》收集在第一冊 512頁。卷首有 茅山二十三代宗師觀妙先生朱自英序,每卷題以上清三十八代宗師 蔣宗瑛校勘。卷一為誦經玉訣、誦經八室圖、大洞滅魔神慧玉清隱書、太帝君素語內咒、 太微天帝君素語內咒。卷二至卷六為經文,分三十九章,經文存有真法。卷末為“鹹淳壬申” (公元 1272 年) 程公瑞後序及元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序。此經即 茅山宗壇傳本,其淵源出自北宋。
在《上清大洞真經》中,八室誦經前有許多 存思之法,三十九章經文中,每章均以謹請、存思、誦玉經、諷讚詞為科儀。現以本經《高上虛皇道君第一》為例,在此說明:
⒈ 謹請 : 即請天地神祇靈氣,以合己身。其訣 : 謹請太微小童乾景精,字會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氣之門,口吐赤雲,繞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堅明,百神方位。
⒉ 存思 : 謹請畢,真思太微小童乾景精真傑,赤雲之色,罩於頂上。默祝曰 : 真炁下流充 幽關,鎮神固精塞死源。玉經慧朗通萬神,為我致真命長存。拔度 七祖反胎仙,制煉百神 一炁全。”次思,赤炁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次, 結作三神,一神狀如天蓬大將,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內,游遍卻入心內絳宮,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順時吐息。
⒊ 誦玉經 : 即《上清大洞真經》章節。先以左手按捻鼻間人中,次誦:
高上洞元,兀生 九天,炁祖太元, 眾風亂玄,玄曾絕散,四清撫閒,帝一上景,連眾攝煙,長契一運,七世投閒。……
其意思是說 : 虛空之際,孕育元氣,元氣生於萬靈。元氣生於 九天之上,下入人身,居五臟之中,領祖元氣,盡體虛玄之大,則能契微合道。 眾風亂玄,指人鼻氣息 ; 四清撫閒,指鼻下口上之間,當令鼻氣恆閒,又當數加手按讀此篇,捻鼻間乃高上正坐,天岳混氣充身 ; 帝一上景,為大洞 尊君號。
⒋ 誦讚詞 : 諷誦元素高上神霄玉清王視曰 : “元氣本非生,五塗承虛出,雌雄寄神化,森羅邃幽郁,玉音響太和,萬唱元中發,仙庭回 九變,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虛中,俱入帝堂會。”畢,乃口微祝曰 : 天上內音,三藍羅,波逮台 ; 地上外因,天命長,人恆寧。
張君房曰 : 三藍羅,波逮台,此 九天之祝言,高上之內名也。又言 : 夫三藍羅,波逮台者,於地上之音日天命長,人長寧也,易有者於地上之間,曰長台。
⒌ 書符 : 第一章書“大洞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訣 : 當書符時用黃繒,書成佩身,存呼小童內諱名,字鎮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斷塞死源,乃叩齒九通,次再咽液三過。
其餘三十八章均類似以上科儀。所不同的是經文第三十九章畢,後有《迴風混合帝一秘訣》,其存思之法,極為甚密,並有收功之法,還有當願文,即祈天地仙官神祇降祥致真,與道合一的祝語。
(二)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
題《太上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亦即《上清大洞真經》,收入《正統道藏》。現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冊 496 頁。卷首有 : 九天開化主宰澄真正觀寶光慈應更生永命天尊序,並題曰 : 甘山摩維洞主太玄無上上德真君校正。序內有“幹道戊子 (即宋孝宗幹道四年,公元 1168年) 秋降於鸞台劉安勝捧,至景定甲子 (即 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 1264) 秋再降重校正於熬頭摩維洞金蓮石。”由此可知,此經為宋末元初的傳本。
其經卷一為經序,緊接著敘述經意。“太玄道父親求授,下世 方聞大洞經。”此經在敘述《大洞真經》感應時說 : 可以祈祿嗣、祈風雨、致田蠶、除溫疫、治疾病、拯濟沉魂滯魄、息群凶、保性命等。
據載 : 其修持科儀 : 凡誦經當齋戒沐浴,服裝清潔。入室焚香,叩齒九次,心拜 九天。存想 :元始天王與諸 高真,七曲大帝,開化仙宮,遷臨法會,皆列虛無。然後,誦念八方神咒等咒語。
卷二為祝香詞。詞華,即誦寶浩,即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等諸天高真,無量功德的讚詞。
卷三至卷五為經文,無分章。經文以“元始天王, 嘯詠太玄, 凝神遐想,而說洞章”為始,中以“道言爾時,元始天王,眉放青毫,頂鏇紫氣, 萬華寶蓋。……於是,元始天王怡然 嘯詠曰”為始,後有“ 玉宸道君言我師”為標題,讚頌行持此經的功德。大意是說元始天王,授我大洞仙經,道法玄奧,本經為修真妙門,初次修煉,可以調和呼吸,進入中級功態,可以離相消塵,坐在立亡,大定全真,妙行通靈。“初曰通氣,次曰通神,終曰通靈,十通成真,道備登宸,超度飛升,過度三界,往來三清,證品大洞,一天帝尊,六度十通, 萬行圓成,千和萬和,自然至尊”。另此經內無符圖、微祝及咽津之說。
(三) 、《大洞玉經》
《大洞玉經》即《上清大洞真經》的經注,分上下兩卷。收入《正統道藏》。現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冊 556 頁。其後跋說 : “《大洞玉經》漢壇傳之久矣,愚於少年因尚披誦而不曉經義,先輩雲 : 多是身中百神之名,不可以文理推之也。……其中多是身中百神名字,所主所居,宮分山林,樓台,池館,一一明自,大抵以 生門死戶,守雌抱雄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務。……八十九翁秋水 龔德同拜書”。另後跋還記述了《大洞玉經》為趙太玄真人注釋。
其誦經科儀與《上清大洞真經》誦經玉訣有相同之處。
《大洞玉經》經注分三十九章,每章以誦經(經後有祝) 、書符微祝等為科儀。經文第一章為四字一句外,其餘章節經文全為五字一句。該經中只有玉經、符圖及咒語、誦持簡易,尤其各章玉符筆畫結構簡單,其經文注釋直指人身 關竅,以合天機,簡捷易懂,利於初學研習。但經文內個別字差異甚殊,有待考證、校對。
關於《大洞玉經》三十九符的用法,其經卷下有這樣一段敘述 : “符總三十九符,真炁於帝一之 所,同三十九符並以丹書服,皆用黃紙佩通,青素一幅五尺五寸。此符單用,亦可功備大成”。此外,其經卷末為太玄真人咒及大洞內煉玉章與玉清火洞內煉玉經 (分上中下三品) 等。據原按 : 太玄真人,姓趙,諱守真,主太玄清明宮。
(四)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
此經即《上清大洞真經》的經注,十卷,收入《正統道藏》。現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冊 597 頁,題東蜀蓬萊山中陽子衛琪注。衛琪,元代人。
卷一為呈經表,以闡述《大洞真經》的神機及 明道修真的要旨。次為三十八代天師張輿材及 張仲壽等序,序後為衛琪論述無極、 河洛、先天卦象、金丹火候、蒼胡檀熾、帝尊玄炁等十三圖,並有長篇文字敘述。
卷二發明經題,認為 玉清已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炁形質,具未始相離。這時候,有大洞高上,混洞太無元,天寶玉皇之炁,以生元始,號高上大有玉清宮。“故大洞即太極也”。《大洞真經》總括天真地聖、人神精鬼,讚揚洞經無一處不實,故曰總真。衛琪在解釋經旨時說 : “大洞,大者雖天地之大,不可加也 ; 洞者,通也。仙經,經者,由也,萬物公由之正路也。修道之謂教,故曰仙經。”
其次為平 坐存想法、經敘、漸進修成道事諸聖 (即祖師寶誥) 及大洞經筵等。
卷三至卷五為經文注釋。在些特別說明的是,其一,此注將《高上虛皇道君第一章》釋為總冠一經之首,認為是概括《上清大洞真經》要旨的經序。衛琪將一章標題定為《文昌大洞玉章第一》從“元始天王曰: 高上宴紫清”為始,至“帝一真玄玄”為終。其二,此注還把《大洞真經》分為三十六章,以“西元 九靈炁”為始,至“符化玄氣生”為終,定為最後一章。
題《玉清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其經文卷首有存思方法外,注釋經文內無存真法,即無咒詞、微祝、符圖及咽津之說。此注多引證儒釋經典來注釋經文,看來作者受兩家思想影響極深。
(五)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即《上清大洞真經》部分經文的校對本,一卷,收入《正統道藏》。現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冊 705 頁。題大洞 三景弟子 真靖大師 陳景元撰。其校樣對部分經文也分三十九章,非《上清大洞真經》全文。有學者說此經即《大洞真經》的注釋,說法錯誤。其所校對經文章次與《大洞真經》同,為現存傳本中校對《上清大洞真經》經文極有參考價值的文本,它為今天研究《上清大洞真經》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陳景元參照數種版本對其部分經文進行了校正,其自序說 ; “景元總角出家,弱冠訪道,遊歷僅三十載,綱領十有餘年,老歸 茅山,結庵懺悔,自嘆道緣淺 (蹇) 薄,塵業深重,雖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師,欲誦洞經,詎敢開韞。於是,澡雪身心,靜務恭潔,廣求古本,先自考詳,沉嘿披尋,反覆研構,一句一字,未尚越略,或兩義相乖,彌增回惑,或偏旁才改,字型 浮雜,此蓋盜寫私傳,相承訛謬。遂將前輩修習之本及‘ 茅山藏本'對比隱書,輒撰音義,兼疏同異,粗解所疑,弗敢示諸法義,聊自記其所覽”。從序中可以看出作者治學精嚴。
陳景元,北宋人。其《音義》特點主要是對三十九章部分經文進行了校勘,並對經文字的讀音與 詞的意義進行說明及解釋,在校對時,摘錄經文說明,未錄各章節內全經,也無全經經文。
道教思想及煉養法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萬物,人稟賦了道的靈性而得以生存。天道運行,陰陽造化,訊息盈虛,日往月來,運行不息,故天長地久,人能合 天心,體天道,可通神明造化之德。《上清大洞真經》經中所載天真諱名,皆與人身臟腑之神是相溝通的,人若能以神馭氣,形神合一,誦持玉經,咽津服符,可致“天真下降與兆身中,神氣混融,是曰迴風混合,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故致長生之道,可以提摯天地,把握陰陽,鞭策風雷,驅役神鬼,偃息於流霞之車, 眷盼乎文昌之台。” (見《玉清無極總真 文昌大洞仙經》序) 經中隱諱,總領人身中五臟六腑,百脈氣血諸神,認為人身是一小天地,人身穴位各有神以守之,誦經修持,則自身神靈不失,與上清諸真冥和,即與大洞帝尊之體無二,復歸於無極聖域 !
此經全文分三十九章,據稱上清三十九帝各著經一章。如朱自英說 : “上清三十九帝皇回真下映,入兆身中三十九戶,於是各由其所,貫之戶著經一章,其辭幽奧,以用領括百神,招真 辟非,所謂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者此歟。故中央黃老元素道君總彼列聖之奧旨,集成大洞之真經,故曰三十九章經也。” (見《上清大洞真經》卷一) 由此可知,上天之神與體內之神是相通的,精思修持,可以相互感應,以致天真下降,與體相契,玄芝寶生。
關於《上清大洞真經》最基本的煉養法,舉例說明,以 曉其《大洞真經》 修真養生要旨。在修持《大洞真經》前,有多種存思集神之法,它的目的是引真致祥,與神明相感。其中有一法,每日行住坐臥,皆可修習。其法 : 心存二十四星,大一寸,如連結之狀 ; 又存每星各有一人,合二十四星,皆如嬰兒之狀,並裸體無衣纓,此時存思二十四星從虛空中降,迴繞一身之外,三匝畢,口誦祝詞。
其後,口吸二十四星,一息 (一呼一吸為一息) 氣,咽津二十四次,時覺吞一星從口中徑至臍中,又覺星光映照一腹之內,洞徹五臟 ; 又存星光化為二十四真人,並口吐黃氣如煙,以布臍中,鬱郁然洞徹內外。良久,用“呼”字吐息,用意念心拜三十九次 ; 次思兆身三十九戶,逐一分明,各有神真嚴固守衛。存三十九君,各降真氣來灌兆身三十九戶,此時咽津三十九次,次振動左手三次,法如振流金火鈴,次振右手三次,法如擲 豁落七元。然後仰頭搖頸九次,法承天 ; 次鼓腳一次,法履地 ; 次搖身十四次,以歡己身諸神 ; 次拭目三次,以明三光 ; 次捻鼻七次,以通呼吸 ; 次按眉後兩穴 (太陽穴) 三次,以塞邪源 ; 次輪耳三周,以 開天窗 ; 次咽液九次,以味玉津。照前法行持畢,神氣混融,周身舒暢。進入存思或誦經。
修誦《上清大洞真經》可以調和三魂,制煉七魄,能使人身 三屍神沉落,煉陰返陽,致五藏光華溢於面目,百病不生,災害消滅。返老還童, 七祖罪解,上生福堂,而位列仙公,晨升上清。如《九靈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君第三十九》曰 :
“西元九靈氣,金丹流雲宮,上極鏇暇曜杪,暉景太霞中,動回九天輪,靜沉八流剛,室有胎仙母,攜衿太帝皇,玄一靈時生,三老素牢張,左把兆符籍,右攜理神宗,同登琳龍闕,稽首玉清房,拔棄死滅根,養形三五中,七祖解屍結,受福明朱方。”
九靈氣,指崑崙山。金丹流雲宮,王母宮名。攜衿太帝皇,太微大帝,即中央 黃庭。玄一靈時生,即 太玄之氣,使鼻息玄氣凝定方為佳。琳龍闕,大洞經中所稱的仙宮。 稽道 玉清房,是說修行至此,金丹已成,當神化自然,朝謁玉清。
據經所載,若精思此道,大開智慧,心通 九天,精凝氣結,化氣變神,與司命混合,分形變化,玄妙莫測。即“一合我氣,再合我神,三合我魄,四合我魂,五合我精,六合 我身,我身六合,洞靈啟真。”由此,召致十方正氣,同灌真身,永與大道合一。
最珍貴的精華
《上清大洞真經》強調存思、誦經,而且重視咽津服氣,微祝書符,三十九章中均有一道玉符,由此反映了上清經系的修真特點及煉養法則。我認為,在 道教修真諸法中,如內丹、 存思、導引、服氣等均與《上清大洞真經》有關,此經集諸法於一體的眾術合修的煉養方法為 茅山派主要修道途徑。
《上清大洞真經》與《黃庭經》主重存思,誦經養神。《黃庭經》重誦經存思,而《大洞真經》集存思誦經、咽液服符及微視為一體,並且是齋醮、合煉養、書符法的一種相互兼顧的內視內觀的道術,它為人們研究早期 道教 上清派煉養法以及道教道派的形成,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