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在公元前153年,茅山就開始成為道教名山。姓茅的三個兄弟那時在這裡修煉,並且利用丹藥為周圍百姓治病,受到百姓的崇拜。這座山本來名叫句曲山,由於他們的原因,就改稱為茅山。再後來,先後有許多道教大師在這裡活動,使它的影響越來越大。到宋朝時,茅山進入了鼎盛時期,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大批道觀,並且逐漸成為正一派的道場。到清朝末年時,這裡已有大小建築700多間。主要建築有太元寶殿、九霄萬福宮等,裡面珍藏著許多文物和經典,其中包括鎮山四寶。此外,茅山道觀的宗教儀式和音樂很有特色,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材料。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主要建築
九霄萬福宮

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坡,原為茅山道教藏印之處,因此簡稱"印宮"。初有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唐代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58年)始建宮觀。北宋時,茅山第25代宗師劉混康築潛神庵於此修道。哲宗聞其名,召至京師,賜號"洞元通妙大師"。元符元年(1098年)秋,敕重修其故居,賜名為"元符觀"。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其時該宮規模宏大,前為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祠三茅君;左為玉冊殿,右為九錫殿;東廡景福萬年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法輪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又有寶籙殿、北極閣、萬壽台、九層台、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聖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與三素、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西碧、東齋、樂泉、覺秀、雲林、真隱、監齋十三房道院等。後歷經滄桑,至20世紀70年代末,該宮除萬壽台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元符宮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1988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碑亭、萬壽台、三天門、慈航殿、勉齋道院、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