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珍貴罕見的古物]

古董[珍貴罕見的古物]

古董是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現在多數人也稱之為古玩。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古董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因為古董可以作為一種玩物,所以後來我們也稱之為“古玩”。而這種說話是從清代才開始流傳下來的。為此還專門有本書——《古玩指南》,它是相當厚的一本書,用各種不同的分類來解說和研究了古玩。當然,這本書只是概說,並不是對每一項目做很專門的陳述。現多數人稱為古玩。

古玩,又稱文物、骨著等,被視做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縮影,融合了歷史學、方誌學、金石學、博物學、鑑定學及科技史學等知識內涵。經歷無數朝代起伏變遷,藏玩之風依然不衰,甚而更熱。其中自有無窮魅力與獨到樂趣。

在民國時候,古玩的真正含義,如果以瓷器為例的話,古玩指的是官窯中的特殊品種,或稱之為御窯,自古以來,陶瓷分為三大類,官窯、民窯、御窯,也有的過去,過去書里說的客貨,就指當時的民窯。古書里有一句話,官窯有別於民窯,官窯有別於御窯。御窯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指常見官窯之中質量上乘的作品,過去燒造官窯通常一個品種上百件,完美無瑕的是皇室御用,品相一般的下一級使用,或者賞賜,百餘件官窯作品中品相前十名的是御窯。另一種御窯的解釋是官窯中極為特殊的品種,比如說常見的乾隆賞瓶。官窯里的特殊御窯,有可能在一朝當中只做一件,比如說琺瑯彩的瓷器,比如說北京市文物公司從香港拍賣回來的六方套瓶,那件瓷瓶可以完完全全體現出皇家的富貴氣。當時我想工匠故宮重器——黃玉默面紋蓋瓶製作時候的意思是說皇家品牌就要體現出皇家奢侈的生活,但內心作為皇帝還不要忘了清政廉潔,所以,中間的套瓶是青花的。這類的瓷器都被稱之為御窯,在民國的時候只有御窯才被稱之為古玩

詞語釋義

古董古董

詞目:古董  

拼音:gǔ dǒng

基本解釋  

1、[antique;curio]: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也作“骨董”四邊都掛名人書畫並奇異古董玩器之物。——《水滸傳》六十六回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拿來主義》

2、[old fogey]:稱不合時代潮流、思想固執的人死不開竅的老古董。 

詳細解釋

1、珍貴罕見的古物。元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可早十年光景,把那家緣過活金銀珠翠,古董翫器……典盡賣絕,都使得無了也。”《水滸傳》第六六回:“四邊都掛名人書畫,並奇異古董玩器之物。” 清黃鈞宰《金壺遯墨·姜少汀》:“杭人姜少汀者,販賣古董於 蘇州 。”魯迅《偽自由書·逃的辯護》:“但我們想一想罷:不是連語言歷史研究所里沒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了么?”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著筆墨畫硯,磁器古董,都極其古雅而精緻。”

2、謂希奇少見。王統照《銀龍集·刀柄》:“說起來真有點古董。原來是替……催餉的副官要人。”

3、比喻過時的事物、迂腐守舊的人。清孔尚任《桃花扇·先聲》:“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麵包漿裹。” 巴金《家》三:“說到英文,讀了這幾年……總是那些老古董。”李劼人《天魔舞》第九章:“偏我們先生是個古董,硬不肯。”

歷史文化

古董古董

文化古城時期,正是知堂老人發表《五十自壽詩》的年代,為此曾引起小小波瀾。先不去多說它。其中有一聯道:“老去無端玩骨董,閒來隨分種胡麻。”鄧之誠先生有名著《骨董瑣記》。骨董,就是“古董”,一般稱作“古玩”,這和文化古城是有密切關係的。琉璃廠是古董的大本營。璃璃廠向稱“文化街”,其商業經營範圍是:書籍、碑帖、書畫、筆墨、文玩、印章印刷、裝裱等等。這些行業有的又有橫向關係。比如書畫、文玩、印章三項,就有橫向交錯的部分。書畫中時賢書畫,就是書畫鋪、南紙鋪的生意。而古人書畫就歸古玩鋪經營了。印章鋪只經刻圖章,賣銅章。石章料。如果古人的圖章,什麼趙飛燕的印了、漢壽亭侯的印了等等,那又歸古玩鋪去賣了。“古玩”在文人口中,不說“古玩”,而叫“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實際如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說,也是講得通的。因為要玩這些玩藝兒,不比玩撲克牌和桌球,因為要有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才行,因而也可叫“文玩”。不過“文玩”的涵意,較“古玩”更廣泛些。因為還包含新的。而“古玩”則只是古的了。

琉璃廠是古玩鋪集中的地方。多的年代,有七八十家之多。古玩鋪大部分都叫“某某齋”,而且還加上一個古字,有名的如延古齋、信古齋、遵古齋、茹古齋、賞古齋、敬古齋、隸古齋、敦古齋、崇古齋、式古齋,還有什麼“英古”、“尚古”、“古韻”、“古歡”、“古雅”、“薈古”等等。讀者試看,單一個“古”字,能翻出多少花樣呢?當然也有少數不叫“齋”、不帶“古”字的字號。他們都起另外高雅的名字,如有名的“維古山房”、“大吉山房”,也都是古玩鋪。

古玩鋪門面都不大,一般三開間門面算大鋪子了。大多是兩間或一間門面。不過有的後面帶著很精緻的磨磚小四合院。這樣門面雖小,裡面還比較大。不過廣義地說“琉璃廠”時,除東西琉璃廠外,還包括南新華街、海王村、火神廟、土地廟等處。海王村四周則都是一間間的單間,開著不少小古玩鋪,那都是沒有院子的小買賣了。

三十年代中,琉璃廠古玩鋪中還有不少開在鹹豐或同治初年的老字號。如德寶齋,開於鹹豐九年;英古齋,開於同治六年;論古齋,於同治元年開張。不少都是七八十年的買賣。小小的鋪子,春夏秋冬,年年月月,門上掛著成親王、翁同(通“和”)、賀壽慈等人寫的金字匾額,燦燦發光。門窗潔淨,室內四壁光可照人的紫檀多寶閣上擺滿了一般人叫不出名堂的玩藝兒,銅的、瓷的、漆的、刻的……掌柜的坐在八仙桌邊的螺填太師椅上等客人,小徒弟在邊上站著侍候著,手還不停著:一手拿只爐或瓶,一手拿一大塊絲絨,不停地擦呀,磨呀、磨呀,擦呀……門口有買主兒一進來,立刻站起,把手中玩藝兒交給徒弟,滿臉堆笑,迎接客人了……

古玩又叫“古董”、又寫“骨董”。《桃花扇》“先聲”一上來就喝道:“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麵包漿裹。”已故現代著名史學家鄧之誠先生的筆記書名《骨董瑣記》,一可看出“古董”得名之久;第二“古董”、“骨董”,那一個對呢?《通雅》說“骨董”乃“董”之訛,並引《說文》:“呼骨切,古器也。”宋代朱熹《晦庵語錄》作“淚董”。《通俗篇》說“骨董”是方言,初無定字。這樣“文玩”、“古玩”、“古董”、“骨董”、“董”、“淚董”等等,這么許多奇怪的名稱,實際上是一種東西,從漢語的複雜性說,多么有趣呢?

古玩不但名稱複雜,其內容就更複雜了。小小的古玩鋪,包孕著幾千年的歷史,幾萬里的土地,幾十代的智慧,幾億人的生活。三代鐘鼎,有的是當時多少人吃飯的傢伙;秦磚漢瓦,還沾著不知多少能工巧匠的汗水……每一件古玩要和人聯繫起來,和歷史聯繫起來,那就有說不完的話了。

古玩鋪中那些“古里古董”的玩藝兒雖多,但是主要的是兩大類,即古瓷和古書畫,其它銅器,包括三代鼎彝和明代宣德爐,漢玉佩件、擺件,象牙雕刻,漆器,繡品等等。古玩鋪有行話,叫“硬片”、“軟片”,或叫“硬彩”、“軟彩”。所謂“硬”者,以古瓷為主,旁及古銅器、古玉器等,但古玉又入玉器行。因此有的古玩鋪收漢玉,有的則不收。所謂“軟”,主要指古字畫,旁及繡品。但繡貨比較少,以書畫為多。

鑑別古物,從明清以來,就是非常高深的專門學問。在馬派名戲“一捧雪”中的湯裱褙不就是因精於鑑別古器物而受知於奸相嚴嵩的嗎?琉璃廠那么許多古玩鋪,每家的掌柜的都是一個古器物鑑賞家。都必須先具有起碼的古物常識。看瓷器知道什麼是“冰紋”、“窯變”、“釉下藍”、“粉彩”……看銅器知道什麼是“土花”、“包漿”、“銘文”等等,這些對普通人說來莫名其妙的字眼,而對古玩行業說,則只是鑑別古物知識的愛皮西耳。其實其中每一樣都有無窮的學問。古玩鋪這門學問,沒有專門學校,都是師徒傳授,也不可能樣樣精通。有的精於鑑定書畫,有的精於鑑定瓷器。那個精於瓷器的,如遇到一般書畫,自然也懂;但到遇值錢的買賣,吃不準,就要請同行幫忙了。清末民初,不少年中,古物外流,為西人購去,有的開古玩鋪的,精通外文,專作這種買賣。如著名的黃百川,同文館畢業,通英、德、法三國文字,開尊古齋古玩鋪,著有《金吉圖》、《金石識小錄》等書,是一位大專家,但也經手賣出過不少古物給外國人,說來也是很痛心的了。

“文物”一詞曾見於《左傳》,原意是指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如“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到了唐代則泛指古代遺物,如詩人杜牧有詩曰:“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閒今古同。”現代意義的“文物”概念範圍十分廣,既可包括青銅、陶瓷、玉器、字畫等,又包括寺廟、宮殿、城垣、橋樑之類的古代遺蹟,統指在古代由人類創造的,已成為歷史的,不可再生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各種實物。

宋代盛行的金石考古學,把銅器、古玉器和古陶瓷器稱為“古物”或“古器物”,明代流行叫“古董”,清代中期又流行叫“古玩”,而我們現在習慣上說的“古玩”已經把字畫、古籍善本和古典家具、竹刻牙雕、文房四寶、錢幣、織繡等包括在內,其內涵較原先的“古董”、“古玩”要擴大。

民間收藏古玩從類別上分大致就是以上的十大類,其中每類又可細分成很多。如銅器類有商周青銅器、戈矛劍矢、弩機、漢代銅鼎壺、歷代銅鏡、銅佛、帶鉤、車馬飾等,其中尤以商周青銅器最為珍貴,但現在在古玩市場已極少見到。

陶瓷類可分為古陶器、原始瓷和瓷器,唐三彩應歸為陶器。瓷器按窯口分則類別眾多。宋代的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和明成化鬥彩都是極品,價高量少,已至絕跡。市面上最多見的都是明、清兩代的民窯瓷和近現代的仿製品。

玉石類有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古玉,漢唐至明清各代玉雕等。現在市場上則以掛佩件的裝飾玉和擺件以及仿古玉為多。

字畫因為不易保存,宋元真跡已屬鳳毛麟角,明清書畫也稀少,所以眼下字畫收藏大多以近現代書畫家的作品為主。

古籍善本亦以明清版本留存稍多。清代、民國時好的碑帖價格往往高於名家字畫十倍,現在卻正好相反。

古典家具以明式和清式硬木家具為貴。上世紀末期曾身價百倍,國內市場上幾乎被搜羅一空。現今多以雜木家具和仿製家具為主。

古代錢幣可按歷史年代分類,因存世眾多,價值相對較低。

竹刻木雕也以近現代物品為多,若是明、清的雕刻件則屬老貨了。

至於文房四寶以收藏古硯為多,價格相對低廉。織繡類的收藏家較少,故價值較小。

收藏常識

古董古董

首先,應該對古玩收藏活動持有清醒客觀的認識,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誤解,擺乾隆田黃三鏈印正心態。為什麼古玩收藏會產生這么大的魅力?除了收藏活動給人們帶來文化精神享受和藝術薰陶的原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看重它的投資賺錢,使資本保值增值的功能。書法家梅湘涵曾提到過在收藏界的確盛傳著不少依靠投機或投資買賣,拾漏撿遺而一本萬利,獲益豐厚的佳話美談。不幸的是人們只看到這些表面賺錢的熱鬧現象,而沒有去深入探究為什麼他們能成功賺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成功賺錢案例,不僅引起了人們來參與古玩買賣的興趣,並且使人們對古玩收藏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片面認識,錯誤地以為買賣古玩可以獲利保值,從而盲目地,在沒有了解掌握必備知識的情況下草率購買。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有許多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因為輕率購買而上當受騙、血本無歸。古玩收藏是對專業知識要求很高的活動。這些專業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過程。它沒有捷徑可走。真正有心從事收藏活動的人士,只有潛心研究鑑賞知識,了解市場動態、行情,才能懂得對繁雜的古舊物品有所甄別取棄,才能僥倖少花冤枉的學費。所以搞收藏切忌短視盲目,唯利是圖,應該以豐富業餘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為主要目的,個人故宮所藏青玉盆水仙花盆景投資理財僅為其次。這樣心態平和心理健康地從事收藏活動或許在經濟回報上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其次,應該注意到進行古玩收藏活動與任何投資活動一樣存在著相應的風險。其中最基本的包括政策法規的風險,操作失誤的風險和套利的風險。

政策法規的風險

文物商品是特殊商品,我國現行《文物保護法》是1982年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頒布實施的。雖然它制定距今20年,有些具體相關內容已不適合當前的社會發展(人大也正在加緊進行文物法的修正工作),但它畢竟是國家現行的法典。它對館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都有具體的界定,尤其是對文物的收藏和流通所作出的相關具體規定,應引起市場參與者的重視。例如《文物保護法》明令禁止買賣出土文物,地下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但這一條被許多人視而不見。儘管有的出土文物經濟價值不大,買賣價錢相當低廉,但這事情的嚴肅性不屬於經濟範疇。

就一般的古玩收藏愛好者而言,操作失誤是指以真品的價格買了仿造品,或是以高出市場的價格買了真品。二者的區別在於後者有可能隨著需求的變化,獲得某些補償、回報。而前者卻只能使你虧損,回本無望。古玩收藏作為理財手段,具體由專業人士操作,在操作正確無誤的情況下,尚且難免受到社會經濟環境和供需要求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回報預期無法兌現,更何況不具有專業鑑賞知識,對市場操作認識膚淺的愛好者,參與買賣古玩操作失誤的風險就尤其明顯了。

套利的風險

客觀地講,古玩市場畢竟是一個不健全、有待完善的交易市場。買與賣者之間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地交易較大程度上都要看參與者對市場的參與和認知程度。

再就是怎樣儘量避免少犯錯誤。人們在市場經濟的歷練下,操作行為不得不謹小慎微。然而為什麼不論經驗豐富的行家,還是初入門檻的愛好者,都難免買錯物件呢?緣皆因於“信”字。這裡既有專業鑑賞能力的原因,又有鑑賞能力之外的原因。行家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豐富而過於自信,跟著感覺走,偶有閃失。愛好者鑒於鑑賞能力的不夠,求“專家、朋友”幫助為其掌眼,因而輕信“專家朋友”的意見。亦或輕信售物人講的誘惑故事,甚至輕信某些店堂的招牌。須知“專家”也有不在狀態的時候,“朋友”也會礙於情面需要,需做人際應酬。某些國營店堂在市場經濟的衝擊擠壓下,“誠信待客、信譽為本”的經營宗旨也有扭曲變味的時候。另一個鑑賞能力之外的誘因是拾漏撿遺的心理。試想每個人都夢想能遇到以低廉的價錢,買到高價值的物品,進而獲利的機遇。這種事情現實嗎?尤其是在全民藏寶收寶致富意識日益普及的當今社會,某天當一位農民裝扮的人向你訴說手中能值好多錢的某朝代物件,而他寧願把能賺大錢的機會便宜地轉讓給你時;亦或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傾說自己多年收藏的喜悅,苦於兒女不喜好、不願繼承,如今願意優惠轉讓多年珍藏給你這位知音時,你會相信有這樣的幸事眷顧嗎?

最後,就是做一個精明的現代消費者,應做好索賠的準備。

收藏十誡

古董古董
為避免古董投資失敗的陷阱,首先要自我充實,謹慎選擇投資的古董並要了解其古董投資的禁忌,才方能增加成功的機率。在這裡面對廣大收藏愛好者,尤其是在藏界剛剛入門,即將對藏品投資的朋友來說,我們不妨注意一下以下幾點:

不能超出經濟能力

古董投資是一項迷人的投資,若是懂得其中的奧妙,往往會愈陷愈深,在這裡提醒投資者,千萬不能超出經濟能力。

我們也許經常會在市面上聽到,或在某些書刊上看到,有很多的收藏愛好者或古董投資者,不惜傾家蕩產買進的藏品因是贗品而破敗的故事。因此必須了解,有多少能力就投資多少,比較保險。我們可以採取漸進的方式投資,可先從幾百元起,再跟著眼力和財力提升投資

假的仿古劣品不要買

假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要買。因為根本沒有投資的價值。仿古的產品一定大量生產,不但質感粗也沒有收藏價值。在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見得貴的東西就是真品,有很多古董商會抓住藏者心理,認定定價高就是真品,事實卻不然。凡是仿的無論價格如何都不值得收藏投資。

不能短線進出

投資古董藝術品買的是未來增值潛力,並不適合短時間內買入賣出,短線進出獲利空間非常有限,若能以五年、十年的投資角度來操作,會更遊刃有餘。

不操之過急

選購古董藝術品急不得,一定得三思而後行,不能見一樣愛一樣,最好平時多看書研究,多逛店家,再找出自己的收藏性向,最好能一系列有計畫地投資。

不要貪小便宜

低於市價很多的東西可能有問題,或許這件東西有瑕疵,或是大量傾銷,或是仿冒作品都有可能。要務必謹慎。

投資“簡易性”

這是指在投資時,不妨選擇鑑定不太複雜的物件,比如鼻煙壺年代不久,較無年代鑑定的問題,田黃也是比較容易鑑定真偽的物品。繪畫品、陶瓷器是難度較高的藝術品,在鑑定真偽時,得視不同的年代做不同的判斷,考慮的層面比較多。尤其是繪畫品,每個畫家的每一個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和時代背景,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做研究,才能分辨真偽好壞。

不要太冷門

所投資的作品是市面上太冷門的種類,那么增值的機會就會比較慢,如古陶器、大型銅器便是不易流通的項目,除非自己很是喜歡,即可以不考慮將來接手的問題。

不要太熱門

熱門是指在市面上每位藏家都在追逐的物件,其價格必然高昂,且也不易買到手。這類熱門屬性的藝術品因市場很搶手,行情已被追高,短期內不易下跌,如昌化雞血石、高古瓷器。

購買順序應愈買愈精

投資古董應該是從初淺的程度買起,之後眼光到了一個程度就會愈收愈高檔。最不智的是買到收藏級的精品後,又回頭去買一些仿古、民藝品類的作品,結果又降低了自己的收藏品位。

重視質精不在量多

投資古董決不是以量取勝,用買十件雜品的錢,不如集中資金好好收購一件稀有度高、材質特殊、具藝術性的作品,其將來增值的空間一定會大大超越另外那十件小作品。

鑑別方法

古董造型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虬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鑑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鑑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不同時期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闢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里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鑑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套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鑑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複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