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齶”

基本信息

拼音:è 
部首:卩,部外筆畫:9,總筆畫:11
五筆86&98:KKFB 倉頡:RSSL 
筆順編號:25125111552 四角號碼:6722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37E
基本字義
--------------------------------------------------------------------------------

èㄜˋ
◎ 古同“齶”。
【簡介】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國的中部,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介於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萬人。全省設有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鹹寧、隨州12個省轄市,仙桃、天門、潛江3個省直管市,1個恩施自治州和1個神農架林區;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其中22個縣級市,39個縣,2個自治縣。省會城市為武漢市。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游地區,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游和舉水、倒水下游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闢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制茶、菸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舉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人民為了自由和解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北伐戰爭、黃麻起義、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及將軍縣——紅安在中國革命史上都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1947年後,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一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漢解放。

拼音是e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