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

南北韓

南北韓,分別指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和南部的韓國,兩國合成南北韓。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韓戰爆發。由於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朝鮮

簡介

朝鮮國旗朝鮮國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語: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英語: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ofKorea,縮寫:DPRK)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會主義國家,簡稱朝鮮、北韓、北韓。朝鮮勞動黨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南部與韓國以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分隔,北部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西臨黃海,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東臨日本海。首都平壤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領土面積122762平方公里,人口2405萬(2008年)。朝鮮族為單一民族,通用朝鮮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8年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975年5月,成為“七十七國集團”正式成員國,同年8月正式加入不結盟運動。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起加入了聯合國。2000年7月,加入東協地區論壇(ARF)。與163個國家(含歐盟)建立了外交關係。

朝鮮是由首任領導人金日成所提出的主體思想主導國家政策,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其政治經濟體系則由先軍政治所主導,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朝鮮奉行“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張按照完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和互利的原則發展對外關係。

中朝關係

周恩來與金日成周恩來與金日成
1949年10月6日,中朝兩國建交。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與朝鮮軍民並肩浴血奮戰,與美韓聯軍作戰,最終迫使美國簽訂停戰協定。
1961年7月11日,兩國簽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中朝兩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和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從韓戰開始,中國克服自身經濟的嚴重困難,向朝鮮無償提供了幾百億人民幣的資金和幾百萬噸的物資。中國一直還以很低廉的價格把礦產品出售給朝鮮。中朝雙方宣布成立羅先經濟貿易區管理委員會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管理委員會。
2012年4月20日至24日,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國際部部長金永日率領朝鮮勞動黨代表團訪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
2012年7月30日至8月3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率代表團對朝鮮進行友好訪問,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會見。
2013年5月24日至28日,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金正恩特使、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龍海訪問中國,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率中國代表團
訪朝並出席韓戰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會見。
和朝鮮鹹興市1982年6月18日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後,江蘇省和朝鮮江原道、山東省和黃海南道、四川省和平安南道、吉林省吉林市和平壤市萬景台區、吉林省琿春市和羅先市、天津市和南浦市、吉林省長春市和清津市也先後建立了友好省道、城市關係。

韓國

簡介

韓國國旗韓國國旗
韓國(Korea),全稱大韓民國(대한민국/大韓民國DaehanMinguk),簡稱韓國(한국/韓國Hanguk),又稱南韓、南韓。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共和國,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辰韓、馬韓、弁韓),英文名Korea源於古名“高麗”。首都為首爾,人口超過5000萬,以韓民族(朝鮮族)為主體民族。
韓國位於東北亞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領土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9。
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戰敗,韓國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係,後成立“大韓帝國”,1910年被日本吞併,二戰後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韓戰,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已開發國家。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
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世界領先,除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聞名世界外,記憶體、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長期以對美、日外交為主。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1988年盧泰愚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北方外交”,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關係。其後歷屆政府均推行積極外交政策。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

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總統後,繼續致力於鞏固與美、日的同盟關係,同時加強與中、俄的友好關係。在對朝政策上,金大中推行“陽光政策”,提出互不使用武力、不搞吸收統一、加強南北交流與合作的“對北三原則”,主張以結束朝鮮半島冷戰結構的“一攬子方案”根本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基本形成了以韓美同盟為基軸、加強美日中俄四大國外交、積極參與地區與國際事務的多層次、全方位外交格局。

2003年2月,盧武鉉總統就任後,強調發展韓美互惠平等關係,促進韓中日東北亞區域合作,同時加強同俄、東協、歐盟等其他國家的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

截至2010年11月,與韓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和地區達45個。

中韓關係

中國與韓國曾經長期彼此隔絕。中韓於1992年8月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兩國關係迅速發展。中韓不斷開展高層往來,增進互信共識,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1998年,中韓最高領導人同意兩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2000年,兩國宣布將中韓友好合作關係推向全面發展的新階段。2003年7月,胡錦濤與盧武鉉在北京會晤時,雙方同意將中韓關係提升為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同韓國總統李明博舉行會談。兩國元首一致同意,順應兩國關係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要求,將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開創中韓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

朝韓關係

朝韓關係朝韓關係
韓戰停戰後,朝鮮半島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經濟隔絕的冷戰狀態。

1968年1月,朝鮮派31名武裝特工潛入漢城(今譯首爾),直至青瓦台總統府前企圖刺殺朴正熙。因被識破,28名特工被擊斃,1名被俘,2名逃跑。

1972年5月,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李厚洛訪問平壤,與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金英柱舉行會談。7月4日,朝韓雙方發表《北南聯合聲明》,確認了祖國統一的三項原則。上世紀70年代,朝韓關係已呈“破冰”跡象,但朝鮮接二連三的刺殺和爆炸襲擊,使得朝鮮半島陰雲密布、殺氣不散。

1974年8月15日,韓國舉行光復節慶祝大會,總統朴正熙進行演講時,僑居日本的韓國人文世光衝上前向主席台開槍,沒有擊中朴正熙,卻打死了第一夫人陸英修,混戰中,有一個合唱團的女生被流彈擊中身亡。刺客被抓住,經審問供稱是受朝鮮指派,後被處以絞刑。

1983年,韓國總統全斗煥在仰光遭到事先布置的炸彈襲擊,僥倖躲過一劫。而1987年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最為觸目驚心,機上一百多人無一生還。

1984年韓國水災,朝鮮紅十字會通過板門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韓國紅十字會運送了救濟物資,其中包括5萬袋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14種藥品。

1984年11月15日,朝韓雙方舉行了首次經濟會談,並就貿易項目、經濟合作領域和進行合作的程式達成協定。

1994年6月28日,雙方代表在板門店接觸,確定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和韓國總統金泳三於當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會晤。

朝韓邊境板門店朝韓邊境板門店
1994年7月8日,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去世。朝韓首腦會晤因此而未能舉行。1998年4月,朝韓雙方在北京舉行近4年的首次副部長級會談。金大中、盧武鉉政府奉行對朝和解合作政策。2000年6月和2007年10月,金大中、盧武鉉先後訪朝,同金正日舉行首腦會晤,分別發表《南北共同宣言》和《南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其間朝韓舉行多次官方會談和一系列民間交流活動,簽署多項合作協定,朝韓關係一度取得較大進展。

朝韓在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2005年東亞運動會以及2006年多哈亞運會的進場儀式時,都使用象徵朝鮮半島統一的朝鮮半島旗以同一隊伍進場。

2010年天安號沉沒事件、2010年延坪島炮戰激化了南北矛盾。2012年,朝鮮政府組織10萬人在平壤集會,口號一致的“聲討”李明博政府,共同指責對方冒犯朝鮮領導高層的“尊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