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匯文書院創辦於1888年,是金陵大學最早的源頭。書院的辦學目的(美以美華中差會1888年宣布):“教授高級科學課程,以便在中國知識界獲得一席之地。”書院內設博物院(文理科)、醫學館(醫科)、聖道館(神學),並設有附屬中學、附屬醫院等。匯文書院創立之時,中國的科舉制度尚未終結。書院的創辦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生髮展,對培養新型高級人才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匯文書院為後來的金陵大學奠定了基礎,金陵大學是今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
辦學歷史
書院創辦
在1888年之前,教會人士已經在南京做了長時間的傳教工作,“寧垣自乾嘉以還,即有外人建設教會,從事傳教”。鴉片戰爭後,傳教士來寧日眾,而“皈依耶穌者日益眾”。傳教士們在花市大街、估衣廊、鼓樓等處建築教堂,一邊布道,一邊辦醫院、學校和各種慈善事業。1888年,美以美會的傳教士傅羅(Flower)在南京乾河沿創辦了匯文書院,學生15人。當時的媒體評論匯文書院的創辦人很明顯地想利用1887年清政府關於在科舉考試中增設算學一科的詔諭的機會來創辦這所學校。為方便西方人士了解,匯文的英文名稱定為“The Nanking University”,此後金陵大學的英文稱呼改為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
傅羅創辦匯文書院後邀請福開森擔任院長。(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師圖爾接任院長
1897年,福開森辭去匯文書院院長職務,與盛宣懷等共謀創設南洋公學(現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匯文書院院長由師圖爾(G.A.Stuart)接任。因為所學的關係,師圖爾在馬林和比必的幫助下,大力建設匯文書院的醫科。據統計,從1896年到1909年,匯文共畢業學生13人,分別為黃榮仁、劉鍾元、曹赤華、柏永清、朱朝舉、歐湯守點、梁國棟、周冕、鍾發庭、王壽松、趙士發、徐步瀛和楊智生。
合併擴充
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同樣受到了中國人民愛國運動的衝擊。這時,美國傳教士也開始對在華辦學重新估計。為了適應中國的現實,從多方面改變中國人對美國教會的感情,教會學校必須提高教育質量及辦學水平,而三個書院分散,既不利於管理,又不利於提高質量及擴大教會的影響,幾經醞釀,1907年,基督、益智兩書院合併為宏育書院。1910年,宏育書院併入匯文書院,合併成立金陵大學堂(1915年隨京師大學校改名為金陵大學校,即金陵大學),著名書法家、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題寫校名。1951年,私立金陵大學與同為教會所辦的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撤銷,院系分拆整合,主體與南京大學合併。根據根據《南京、金陵兩大學合併、調整工作進行辦法》,匯文書院(金陵大學前身學校)的歷史檔案明確劃歸南京大學。(圖冊圖片資料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辦學規模
匯文書院開始設聖道館、博物館(即文理科)。1896年設醫學館。書院附設中學稱“成美館”。匯文書院初設時,標榜傳授高級科學課程,實際上並不具備大學水準,初辦時書院學生只有5人(所以跟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不是一個概念),以後逐年增加,至1906年時,在校學生達200人。當時的匯文書院,管理極嚴,學生要2周才可以出去1次,下午4點以後,一律不準呆在教室或宿舍內,要到操場進行體育鍛鍊,完全是清教徒式的作風。在匯文書院開辦初期,清政府官員與教會學校幾乎沒有什麼聯繫。到20世紀初,由於風氣的轉變,上層人士對西學的興趣漸漸濃厚起來,教會大學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匯文書院也開始與地方官員有所接觸。學校每年學生畢業都要隆重舉行畢業典禮。這時,地方官員應邀出席學校的畢業典禮或其他儀式,兩江總督端方、張人駿以及大小文武官員都曾被邀請到場。
師資力量
匯文書院開辦初期知名的教師有限,穆爾(西籍)為西文總教習,垣模(西籍)為西文教習,師圖爾(西籍)為醫科總教習,馬林、比必醫士(西籍)等為醫學教習。除上述西方教員外,聘南京名儒李自芳為國文總教習,周歧山、李鑒堂為國文教習。著名書法家駱寄海亦被聘來任教。組織人事
福開森(院長)
福開森1888年至1896年任匯文院長。約翰-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城。1886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獲文學士學位(1902年獲博士學位)。同年攜新婚太太來到中國。福開森在鎮江等地學會了中文,並廣泛涉獵中國文化。在南京,他們夫婦開班授徒,教授聖經和英文、國文、數學等。據1905年入匯文學習的陳裕光回憶,福開森“操一口南京話,精通中文,活動能力很強”。 他曾在上海創辦《新聞報》《英文日報》和《亞洲文會》雜誌,進行輿論的發動和西方知識的傳播,“溝通中西思想”。由於他學通中西,清政府對他頗為倚重,“江南、湖北兩欽差衙門,既皆聘福氏為顧問,時訪以洋務矣”。清政府曾請他擔任商部秘書和郵傳部西文秘書。因為這些關係,福開森與兩江總督劉坤一、郵傳部尚書盛宣懷等過從甚密。。傅羅請福開森擔任院長,應該是看中了他豐厚的人脈關係和一定的教學經驗。1934年,福開森無償地將個人收藏全部捐贈給了金陵大學(匯文書院的後身),50年代初交南京大學。現保存於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師圖爾(院長)
師圖爾1896年至1907年任匯文院長。師圖爾,字書林,美國馬里蘭州人,生於1859年。其父是著名傳教士,有子12,師圖爾最小。他在新布頓大學獲碩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888年,匯文書院創設時,他與其夫人到南京傳教,並與比必在醫學上進行合作。1890年去蕪湖創辦弋礬山醫院。1896年,調匯文書院任醫科總教習。接任院長後,他改良功課,添置儀器,增聘教習,擴充校址,建設校舍,並建立青年會會堂,使匯文“匪特冠絕東南,實僑居中國人士所組織教育事業而首屈一指者也。”師圖爾翻譯著作甚多,如《聖經研究》《美以美會教會例文》《貧血病與組織學形態學及血液化學之特別關係》《解剖學名詞表》《醫科學生之習練法》,並把《本草綱目》翻譯成英文,為向中國介紹西方醫學和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醫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師圖爾掌匯文10餘年,對匯文的發展頗有貢獻,但他對匯文和當時南京的另外兩所基督教書院合併一事持異議,而3書院的董事部已經通過合併方案,1908年,師圖爾乃辭職赴上海創辦《興華》報,1911年去世。
包文(院長)
師圖爾離任後由包文(A G Bowen)接掌匯文。包文是美國伊利諾州人,畢業於訥克司大學,1897年來華,他極力主張3書院合併。包文認為:“中國之困亟矣,非以教育新民智不足以自拯救,而教育之宗旨宜純正,規模宜遠大,組織設備宜健全完善,然後始可以言得人才為社會用,今南京一隅設三校,其政不相謀,課程多重複,且為經費限不得備其設施,勢必至於因循苟且,徒勞而無功”。包文嚴厲地指責三校分立的情況,說“吾不知其何益於中國,其亦大背吾人辦學之旨矣”。1910年金陵大學堂成立後,包文任學堂監督(相當於校長)。醫學館負責人
馬林(William Edward Marklin )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生於1860年。1880年,他在多倫多大學完成醫科學業,1886年受英國基督會的派遣成為該差會的第一個駐華醫生。1886年4月16日,他來到南京,在鼓樓附近和花市大街開了兩處診所。後在美國基督會傳教士美在中和中國人景觀察夫婦、莊效賢的幫助下,於1892年在現鼓樓醫院所在地建成一座4層樓,1893年開始收治病人,命名為基督醫院,馬林為院長。2012年12月15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舉行建院120周年慶典,馬林銅像揭幕儀式同時舉行,美國前總特卡特及夫人參加儀式。卡特在慶典大會上發表講話,並接受南京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證書。(馬林圖冊圖片資料來源)比必(Robert Case Beebe)是美國西北大學醫學博士,1884年以美以美會會友身份來華,1885年在南京漢中門創辦金陵醫院。他們“刀圭之餘,設帳講學”。
師圖爾主持匯文書院後,“集二君門子於一爐而鑄之”。他們3人在另3名助教的幫助下,使匯文的醫學館力量大增。
教育質量
匯文書院辦校21年,大學部共畢業學生80名,其中聖道館11名,博物館56人,醫學館13人。當中的一些佼佼者,後來在金陵大學和其他機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黃榮良,畢業後留美,後任駐澳大利亞總領事、德國公使,金陵大學最早的中國董事之一;
韓安,畢業後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回國後曾任綏遠實業廳長,金陵大學最早的中國董事之一;
劉伯明,名經庶,祖籍山東章丘,生於南京。哲學家。少時就學於匯文書院,後留學日本,曾任日本留學生青年會幹事,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赴美留學,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院攻哲學和教育學,獲博士學位。1915年回國。受聘為金陵大學國文部主任,同時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起任國立東南大學文理科主任、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哲學教授、代理校長等職。並撰寫了《論學風》和《共和國民之精神》等文章,倡導朴茂、求實的學風;
陶行知,中國教育史上大師級的人物,他們對中國現代歷史的貢獻已經寫進教科書;
陳裕光,擔任金大24年校長,把金大從一個基督教小型學院發展成國際知名大學。(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校園建築
匯文建築簡述
匯文書院的建築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散布在東西向的主幹道兩側。陸續建造的建築有:建於1889年的傅羅神學院(Fowler Biblical School),即鐘樓;建於1893年的口考呤堂(Collins Hall),即口字樓;建於1898年的禮拜堂、東課樓、西課樓;建於1902年的庫伯堂(Copper Hall),即青年會,後改為圖書館。其中,最突出的是作為匯文象徵的鐘樓,該樓主體3層,中為5層。在當時南京的平房中,是鶴立雞群的,引起市民的極大興趣,並被作為地理標誌。該樓採用了四面開窗的方形立面,平面和立面都追求嚴格的對稱關係,甚至主立面的煙囪都是對稱的。牆面簡潔,以凸出的牆線腳來加強水平劃分,符合16世紀後半葉府邸建築風格。而薄檐口、大開間、線腳裝飾簡化和高聳的鐘樓造型,又是北美殖民地的風格。屋頂原為法國雙摺式坡頂,後毀於火災,改成2層的坡頂。。除鐘樓,匯文還陸續建築了教室、寢室、小教堂、西教學樓等。(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匯文書院鐘樓
匯文書院鐘樓是南京市19世紀末的最高層建築,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現存最早的學校建築。於1888年春季創辦匯文書院時建立。1917年9月屋頂失火,由美國教會撥款重建。匯文書院鐘樓原為五層,重建時改為四層並保留至今。主體改為二層,原第三層改為閣樓。大鐘在最高層。鐘樓屬於美國殖民期的建築風格。整體對稱,牆面為青磚,主樓東西兩間房設有壁爐和煙囪。
鐘樓產權在渡江戰役前一直為美國教會所有,之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沒收,歸金陵中學(當時名為南京市第十中學)所有。匯文書院鐘樓於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2006年作為金陵大學舊址進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匯文書院鐘樓的圖案被金陵中學校徽所使用。(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其他建築
原匯文書院東樓建於1893年,樓有三層,閣樓一層,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門廊直通上下兩層,拱券門,三面踏道直通二樓,門廊兩側小門通向一樓,屋頂設有老虎窗,線腳簡練。原匯文書院禮拜堂建於1888年,平房,大坡度屋頂為歐美鄉村小教堂樣式,扶壁式磚牆柱又有哥特建築痕跡,呈樸素的靜態美。
原匯文書院西樓建於1893年,樓兩層,木結構,門廊前伸。拱形門多個,門廊上是帶扶欄的二樓陽台。青磚牆,紅磚發券並嵌線,檐口和勒腳以簡化的線腳裝飾,為美國殖民時期建築樣式。
紀念
匯文學校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創辦於2008年秋,是南京市鼓樓區政府聯合金陵中學、拉薩路國小設立的優質九年制公辦學校,是金陵中學高中部的生源基地。學校因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於1888年創辦的匯文書院而得名。(圖冊圖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