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地處北京和徐州的兩北京礦業大學個辦學實體組成。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是在原北京礦業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研究型大學。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恢復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97年7月,經原國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1998年恢復招收本科生。校址分學院路校區和沙河校區,學院路校區位於為北京市高校雲集的海淀區學院路丁11號,沙河校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學校東眺國家奧林匹克公園,西望頤和園、圓明園與香山,現校園總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學院路校區圖書館藏書71萬冊,電子圖書50萬冊。中國礦業大學是一所具有礦業和安全特色,以工為主,理、工、文、管、法、經相結合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以及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是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1950年學校由焦作遷至天津,更名為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清華大學、原北洋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科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文革”期間學校搬遷、更名,形成異地辦學格局;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2月,學校整體成建制劃歸教育部管理,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學校現設有研究生院和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等11個學院,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7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0個本科專業;8個“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此外,學校還是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工程碩士的單位。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多個基礎和專業基礎實驗室,還有水煤漿世界實驗室、中日地層環境力學中心以及國際交流中心。2007年學校成立了我國首家以能源與安全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中關村能源與安全科技園”和“中國礦業大學留學人員創業園”。2008年成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首屆董事會。已有77家能源企業成為學校董事會董事單位。
學校層次
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國家“111計畫”重點建設高校;
全國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東大門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46所高校之一;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改革規劃項目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國家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成員單位;
國家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13所重點高校之一;
教育部“中歐工程教育平台”18所重點高校之一;
教育部試點推進“產學研用”合作計畫的23所重點高校之一;
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畫”對口支援新疆大學(以清華大學為組長)的10所重點高校之一;
教育部、國家語委“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的11所重點高校之一;
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全國40所高校之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全國40多所百年高校之一;
全國自主招生高校之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國44所高校之一;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高校之一;
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之一;
北京市學院路共同體高校之一。
教學成果
多年來,學校的教學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質量不斷提高。2000年至2009年,有7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0年,有1人榮獲首屆“中國優秀博士後獎”,是全國10名獲獎者之一;2005年,學校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並有2人榮獲“中國優秀博士後獎”;2篇論文入選2007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3篇博士論文入選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名專業學位碩士被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自1998年恢複本科教育以來,學校不斷加大對本科教育的投入,積極構建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我校共有8個專業榮獲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8個專業榮獲北道道通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項目,“安全工程”專業在全國第一個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共有5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1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本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資助,5個團隊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005年以來,共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2項,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3項。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其中在2002年第十四屆競賽中,獲得特等獎1名(特等獎共設2名),在2006年第十七屆競賽中,學校總成績在北京高校中名列第三;在2007年度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二等獎1項,北京賽區一等獎2項;在2007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全國甲組一等獎1項、北京賽區甲組一等獎3項;在第24屆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2個團隊獲得一等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一等獎9項、二等獎24項。在第四屆首都高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2009年獲全國首屆大學生數學競賽暨北京市第二十屆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專業組一等獎2項;獲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一等獎1項。學校就業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績,實現了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年均就業率達到96%以上。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並重的辦學格局,學校打算在構建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和開放式研究生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中國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礦業大學。學校現有學生12589人,其中研究生5229人,本科生4984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2376人。
學校的科研工作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十五”以來,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60項,147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在研課題已有900餘項,其中,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863”項目、“973”項目等重大項目92項。一批國家重大科研成果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領導關懷
學校的發展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1988年,鄧小平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94年,江澤民就我校“煤炭地下氣化”科研項目作出重要批示。
1996年1月19日,江澤民視察學校,並就能源發展戰略及能源科技教育等問題作出重要指示。
1999年5月18日,江澤民為學校建校90周年題詞:“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把中國礦業大學辦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6月16日,李鵬為學校題詞:“發展能源科教事業,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此後,吳邦國、李嵐清、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親臨學校視察。
2009年6月,溫家寶總理為我校校董孫越崎先生銅像親筆題字。
200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
2009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為學校百年校慶發來賀信。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安全科學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院12個學院,設定本科專業62個。本科專業
專業類別 | 專業名稱 |
---|---|
工學 | 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消防工程、生物工程、工程力學、交通運輸、化學工程與工藝、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網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煤及煤層氣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地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採礦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理學 | 環境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地球物理學、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套用化學、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管理 | 土地資源管理、行政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市場行銷、工商管理、會計學、工業工程、工程管理 |
文學 | 音樂學、藝術設計、英語、德語、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學 |
法學 | 社會學、社會工作、法學 |
經濟 |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
學科建設
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級重點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學科,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7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流動站
礦業工程、電氣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地質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礦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力學、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數學、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哲學、套用經濟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公共管理、美術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含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資產評估碩士、體育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工程管理碩士。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礦業工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採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岩土工程、工程力學、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機械設計及理論。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部級重點學科
安全技術及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管理科學與工程。北京市重點學科
清潔能源學、土木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環境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906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58人,副教授190人;博士生導師167名,碩士生導師249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4%以上。教師隊伍中,有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4個,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7人;先後有7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4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5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人分別獲孫越崎能源大獎,5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院士
姓名 | 所屬機構 |
---|---|
何滿潮(專職) | 中國科學院 |
陳清如(專職) | 中國工程院 |
錢鳴高(專職) | 中國工程院 |
周世寧(專職) | 中國工程院 |
彭蘇萍(專職) | 中國工程院 |
謝和平(兼職) | 中國工程院 |
劉炯天(兼職) | 中國工程院 |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姓名 | 入選時間 |
---|---|
彭蘇萍 | 2001年 |
吳立新 | 2004年 |
代世峰 | 2008年 |
周宏偉 | 2011年 |
韓敏芳 | 2011年 |
鞠楊 | 2012年 |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
研究方向 | 帶頭人 | 入選時間 |
---|---|---|
深部煤礦開採工程災害控制 | 何滿潮 | 2006年 |
礦井水害防控理論與實踐 | 武強 | 2010年 |
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 代世峰 | 2013年 |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入選時間 |
---|---|---|
城市地下工程教學團隊 | 陶龍光 | 2007年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 吳淼 | 2007年 |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傅貴 | 2008年 |
地質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曹代勇 | 2009年 |
工程力學專業教學團隊 | 周宏偉 | 2010年 |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安全工程”專業在全國第一個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共有5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3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本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資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煤炭安全開採與地質保障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資源學院與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機電學院與中煤北京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採礦與安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
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安全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北京市精品課程
城市地下工程、工程力學、岩石學、土地復墾學、礦山壓力及其控制。
教學成果
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2004年以來,學校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17項,其中一等獎8項。2000年至2009年,學校有7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0年,有1人榮獲首屆“中國優秀博士後獎”,是全國10名獲獎者之一;2005年和2010年,學校的“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礦業工程”博士後流動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5年,有2人榮獲“中國優秀博士後獎”;2009年以來,有15名博士後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2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2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5篇博士論文入選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名專業學位碩士被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學生有近千人次獲獎。2010年,在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中獲一等獎4項;在第27屆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2個團隊獲得一等獎;在北京市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在中國機器人大賽上獲一等獎1項。2011年,在北京市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在北京市大學生計算機套用大賽上獲一等獎1項,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2012年,在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中獲一等獎3項,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獲一等獎2項,在全國高等學校採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在“中國石化-三井化學杯”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項,在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巴斯夫杯《化工原理》課程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在華北五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計算機套用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2013年,在全國高等學校採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在“中國石化-三井化學杯”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項,在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中獲全國一等獎(冠軍)一項,在北京市建築結構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學校年均就業率達到96%以上。
交流合作
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已與十幾個國家的幾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1999年8月,學校成功舉辦了'99國際採礦科學與技術大會。2001年4月,第29屆計算機在礦業中的套用(APCOM)國際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2006年9月,成功舉辦了國際有機岩石學會(TSOP)第23屆年會,這是該年會首次在中國和開發中國家召開。2011年9月,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行為安全與安全管理國際會議,這是我國主流學術機構第一次舉辦以行為安全為主題的國際會議。通過舉辦的各種大型國際會議,既營造了學校的國際化氛圍,又為學校學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國際學術背景支撐。
學校已經與英國諾丁漢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俄羅斯莫斯科礦業大學、俄羅斯工程院、慕尼黑理工大學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等33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2006年學校啟動了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合作的“大學生科研訓練交流計畫”。學校已選派89名研究生參加“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進行聯合培養或攻讀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