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象寶塔

勝象寶塔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為地、水、火、風、空五輪,所以又稱“五輪塔”。塔原在武漢市蛇山西端黃鶴樓前,雖然不算高大,但長江來往船隻遠遠就能望見它。又因它形似燈籠所以曾被誤冠以“孔明燈”的稱號。1955年修長江大橋時,把它遷移到蛇山上。

勝象寶塔勝象寶塔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為地、水、火、風、空五輪,所以又稱“五輪塔”。塔原在武漢市蛇山西端黃鶴樓前,雖然 不算高大,但長江來往船隻遠遠就能望見它。又因它形似燈籠所以曾被誤冠以“孔明燈”的稱號。1955年修長江大橋時,把它遷移到蛇山上。

基本介紹

勝象寶塔是典型的元代覆缽式塔,總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是須彌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別雕刻精巧的雲神、水獸、蓮瓣、金剛杵、梵文等裝飾。塔身為素潔的覆缽體。塔剎的基座也為須彌座形,剎身相輪十三層,上刻蓮瓣承托石刻寶蓋,下面刻“八寶”花紋。剎頂為鐵制寶瓶。

塔室內為中空式,全部密封,沒有地宮。後來曾打開過,發現塔心內有石幢一個,高1.03米,下為圓座,幢身八角形,頂刻各種蓮花裝飾,雕刻精巧。塔室內還發現一個銅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志”十六個字。

勝象寶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為地、水、火、風、空五輪,所以又稱“五輪塔”。塔原在武漢市蛇山西端黃鶴樓前,雖然不算高大,但長江來往船隻遠遠就能望見它。又因它形似燈籠所以曾被誤冠以“孔明燈”的稱號。1955年修長江大橋時,把它遷移到蛇山上。勝象寶塔是典型的元代覆缽式塔,總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是須彌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別雕刻精巧的雲神、水獸、蓮瓣、金剛杵、梵文等裝飾。塔身為素潔的覆缽體。塔剎的基座也為須彌座形,剎身相輪十三層,上刻蓮瓣承托石刻寶蓋,下面刻“八寶”花紋。剎頂為鐵制寶瓶。塔室內為中空式,全部密封,沒有地宮。後來曾打開過,發現塔心內有石幢一個,高1.03米,下為圓座,幢身八角形,頂刻各種蓮花裝飾,雕刻精巧。塔室內還發現一個銅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志”十六個字。

建築結構

勝象寶塔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寶塔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繪畫的複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裡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前勝象寶塔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將成為位於中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誌。

歷史沿革

勝象寶塔夕陽中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所建,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前勝象 寶塔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黃鶴樓前勝象寶塔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塔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塔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塔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塔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塔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塔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設計風格

勝象寶塔勝象寶塔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設計結構風格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前勝象寶塔,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美的魅力經風 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勝象寶塔總高9.36米。勝象寶塔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是須彌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別雕刻精巧的雲神、水獸、蓮瓣、金剛杵、梵文等裝飾。塔身為素潔的覆缽體。前勝象寶塔塔剎的基座也為須彌座形,剎身相輪十三層,上刻蓮瓣承托石刻寶蓋,下面刻“八寶”花紋。剎頂為鐵制寶瓶。前勝象寶塔主塔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塔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塔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二層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前勝象寶塔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前勝象寶塔的活動。三層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層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生態旅遊

勝象寶塔勝象寶塔周邊風景
勝象寶塔所在地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名勝,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 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當時吳主孫權處於軍事目的,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築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往事越千年,黃鶴樓時毀時建、時隱時現,歷經戰火硝煙,滄海桑田,僅明、清兩代黃鶴樓分別七建七毀。

神話傳說

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後一座樓閣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百年後,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樓閣橫空出世,正可謂千古風雲傳盛事,三楚江山獨此樓。關於黃鶴樓的得名,有“因山”、“因仙”兩種說法。“因仙”之說又分為二。一說是曾有仙人駕鶴經此,遂以得名。一說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牆上畫一隻會跳舞的黃鶴,店家生意因此大為興隆。十年後道士重來,用笛聲招下黃鶴,乘鶴飛去,辛氏遂出資建樓。這些神話傳說很有趣,也很動人,但都不是黃鶴樓樓名真正的由來。歷代的考證都認為,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因山得名的說法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得名的說法卻令賞樓者插上了縱橫八極的想像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種說法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久。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