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勝象寶塔是典型的元代覆缽式塔,總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是須彌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別雕刻精巧的雲神、水獸、蓮瓣、金剛杵、梵文等裝飾。塔身為素潔的覆缽體。塔剎的基座也為須彌座形,剎身相輪十三層,上刻蓮瓣承托石刻寶蓋,下面刻“八寶”花紋。剎頂為鐵制寶瓶。塔室內為中空式,全部密封,沒有地宮。後來曾打開過,發現塔心內有石幢一個,高1.03米,下為圓座,幢身八角形,頂刻各種蓮花裝飾,雕刻精巧。塔室內還發現一個銅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志”十六個字。
設計結構
勝象寶塔是典型的元代覆缽式塔,總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平台,上層是雙層須彌座,雕有精美的蓮花座台。須彌座上部雕刻有笙、簫、琴、瑟等古代樂器,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但由於長年的風化,現在已經模糊不清,很難辨認。塔身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拱券門上的匾額分別是:南面“勝象寶塔”,東面“鎮靜皇圖”,北面“真慈洪範”,西面“輝騰日月”。每層有佛龕24個,原供奉銅佛312尊。門窗兩側塑有金剛力士像,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處布滿磚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嚴重風化,但仍可辨出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在古代,把鈴鐺掛在寺廟的屋檐上主要是為了驅邪。勝象寶塔檐角原掛有風鈴3000多枚,勝象寶塔塔頂為鎦金蓮珠塔剎。由下至上仰望玲瓏,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塔身穩固美觀,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對勝象寶塔進行過精心的修繕,以至寶塔可以矗立至今。1956年10月,勝象寶塔被定為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勝象寶塔北立有兩塊萬曆年間的石碑,左側為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右側為魚籃觀音像和關帝像。魚籃觀音取材於佛經《感應傳》及《法華持驗》 。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統計,勝象寶塔所存的一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黃鶴樓前勝象寶塔-旅遊價值
勝象寶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武漢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勝象寶塔,這裡山清水秀,勝跡如林。唐宋詩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銅山遺址、南北古塔遠近聞名,萬柳逵龍、西江夜調等八大勝景。如今處處顯出迷人神韻;龍華山莊、繼光水庫、兩眉平湖、桃花仙境、更是景色醉人。古塔依山傍水:腳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絕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著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的中江城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