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集聚效應”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
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套用
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產業的集聚效應,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美國矽谷,聚集了幾十家全球IT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國內的例子也不少見,在浙江,諸如小家電,製鞋,製衣,制扣,打火機等行業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區,形成一種地區集中化的製造業布局。類似的效應也出現在其他領域,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種集聚效應,包括經濟、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識管理中也存在著集聚效應,並且通過這種效應,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組織中知識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解析
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產業的集聚效應,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美國矽谷,聚集了幾十家全球IT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國內的例子也不少見,在浙江,諸如小家電,製鞋,製衣,制扣,打火機等行業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區,形成一種地區集中化的製造業布局。類似的效應也出現在其他領域,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種集聚效應,包括經濟、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識管理中也存在著集聚效應,並且通過這種效應,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組織中知識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AMT Club的知識管理實踐中,我們觀察到了這樣一個例子,在Club的點擊和回復排行榜中,一份來自IBM的演講技巧資料獲得了最高的點擊率和回復率,遠遠超出了同類資料。不僅僅是資料本身,最初的幾個回帖和評論也都在點擊率排行榜上占據了一席之地。Club中關於演講技巧的資料並不僅此一份,如來自微軟研究院李開復博士的優秀演講人的21個秘密等,其質量和利用價值並不比這份IBM的遜色甚至是更好,但是所獲得的關注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這種現象在Club中並非個別,在各個版面,各個討論區都會有一些討論或者文章、資料獲得了超出其他同類內容很多的關注。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知識管理中所存在的集聚效應。為什麼北京的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就有可能引發北美的一場颶風,《複雜》一書中對很多類似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詳細討論了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正反饋效應。知識管理中的集聚效應也是這種正反饋效應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就我們上面的例子而言,一旦有幾個人閱讀並回復了這份IBM的資料,它就有可能進入點擊和回復排行榜,同時在論壇資料排列中處於比較靠前的位置,然後就容易被更多的人發現並閱讀回復,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會更加顯著,然後又吸引了更多的讀者和回復,在這種正反饋作用的不斷強化之下,就出現了我們前面所描述的結果,這份資料獲得了比同類資料更多的關注率,甚至連跟貼評論也一塊跟著沾光了。反過來,如果一開始的幾個人是閱讀並回復了李開復博士的資料,那么可能獲得高關注率的就不是來自IBM而是來自微軟。知識管理中集聚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而且
在不同的知識管理活動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類似於AMT Club這樣的知識社區中,就存在著多種促成集聚效應的因素。首先就是資料的排序,無論使用哪種知識社區軟體,知識資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存儲並顯示給知識社區成員的,排在前面的內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為大家看到和關注,很多軟體可以讓社區成員自己定義顯示順序,如回復靠前或者是發表時間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數訪問者會使用系統的預設排序,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會使用相同的顯示順序,這就給產生集聚效應創造了條件。其次是知識社區的資料推薦和索引,如新貼一覽,精華資料,首頁推薦,知識地圖,電子雜誌,搜尋排序等,通過這許多不同方式的組合,可以使特定的資料更容易讓更多的人看到並且關注,通過這種關注又進一步強化了其地位,並獲得更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饋效應。比如,在新貼一覽中受到較多關注的知識可以成為精華,而受到大家歡迎的精華又可以獲得首頁推薦,讓每個訪問者在一進入社區就看到,這種不斷強化的優勢就會其集聚很多人的關注。第三種因素是知識社區的各種排行榜,比如點擊率排行榜,回復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們已經對此有了分析。雖然存在多種因素,但是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並且所起的作用也和知識社區成員的習慣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同樣以知識社區為例,如果大家都習慣直接進入社區討論或者尋找資料,不太關注社區的索引或者排行榜,那么資料的排序就會成為產生集聚效應的最主要因素,後兩者不起作用;反過來,如果更多的人習慣通過知識地圖,索引,排行榜來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和資料,那么後兩者就會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排序不起作用。在實際操作的知識社區中,組織成員的習慣是多樣化的,因此集聚效應就成為了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我們的例子中,就是回復靠前的排序和回復排行榜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集聚效應的存在,使得知識系統的管理者對知識的共享和傳播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為可能。管理者可以研究多數組織成員的習慣,然後利用集聚效應拓展特定知識在組織內傳播和共享的深度和廣度,這些知識可能是在一段時間內需要組織成員都儘快了解的,也可以是推廣知識管理系統本身的,比如如何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的工具,或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深入討論並有可能產生創新的。在知識社區中,如果需要社區成員對某項知識進行深入的討論,管理者首先可以藉助回復靠前的排序功能使其處於靠前的位置,同時提高其在回復排行榜上的排名,吸引更多的知識社區成員進行更深入廣廣泛的討論,創新往往就會在這種大討論中迸發出來;如果需要使某項知識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讓更多的人知道,管理者可能採取的方法就是主頁推薦,電子雜誌和點擊率排行榜。當然,具體採取何種方法還要參考前面我們討論過的各種因素的作用大小,如果排行榜對社區成員不起作用的話,就要考慮採用其他有效的方法或者通過推廣和引導使排行榜發揮作用。細節決定成敗,在使用集聚效應的控制功能過程中管理者必須仔細考慮具體的操作方式,精心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的各項功能並隨時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對於點擊率排行榜,時間限制就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這個排行榜是多長時間內的排行呢?過去一年,幾個月,還是幾天?時間過長,會使一些知識過期了卻仍然滯留在排行榜上;時間過短,又可能導致重要的知識很快就因為時間問題而淡出排行榜。對不同組織的知識社區來講沒有一定之規,總的原則是如果知識內容的有效期比較長且更新比較慢,這個時間可以長一些,如果知識內容的有效期比較短或者更新速度比較快,這個時間可以短一些,複雜的系統則需要採取靈活的設計,進行一段時間的測試之後再根據結果進行調整。分類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知識管理系統往往存在複雜的分類體系,那么這個排行榜是否要基於分類進行設計呢?因為很可能某些熱門類別會占據排行榜的大多數位置,而冷門類別則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排行榜。但是我們又不可能設計很多排行榜,多往往意味著濫,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聚類的方式減少排行數量同時又兼顧到冷門類別,或者用其他方式提升需要推廣的冷門類別。首頁推薦也存在很多變數,比如更新的頻率和推薦的數量,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首頁的容量是有限的,數量多就意味著比較快的更新頻率。過慢的更新會使大家失去對首頁的興趣,不喜歡在首頁逗留;而過快的更新則不容易形成集聚效應,一個主題還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注就被刷新到主頁以外了。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需要知識管理者不斷地進行試驗、摸索,總結經驗並隨時根據系統套用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集聚效應可以幫助管理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知識的傳播和共享,但是這些獲得集聚效應的知識資料並不是知識管理的全部,對少量知識的過分關注也不是知識管理的初衷,我們的目標還是要通過知識管理使知識能有控制地在組織內進行儘量廣泛的共享和傳播。無論我們使用哪種軟體,是知識社區還是知識庫或者其他,對知識的使用者或者消費者而言,他們所要面對的就是眼前的那一個顯示器螢幕。知識管理者需要在他們訪問知識管理系統時,在有限的螢幕區域內儘可能多的提供有效的知識和信息,而且最為有效的往往是首頁,排行榜索引等的第一頁。前面我們所討論的集聚效應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基於這個前提,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精心設計之外,還要對頁面顯示進行有效的管理。這就和商店的貨架排列一樣,真正的行銷專家會把最容易獲得利潤的產品放在顯眼的位置以吸引消費者的眼光,沒有誰會把人們幾年才買一次的東西和幾乎天天要買的東西一塊擺在外面。在知識管理中,我們也需要借鑑一下這樣的行銷思想,在最吸引知識消費者目光的首頁等地方放上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更能幫助他們使用系統的工具,如搜尋引擎,各種索引,排行榜。在文章開頭的例子中,IBM的演講技巧占據排行榜的首位是我們認可的,但是那些跟貼和評論也擠進了排行榜就不太合適,它們占用了其他價值更大的知識的螢幕空間。因此我們就應該及時清理這些價值不大的內容,讓更受歡迎更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出現在有限的螢幕空間內,讓有效的知識儘可能多地傳播和共享給組織成員。堅持集中發展 形成集聚效應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集中發展既是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自身發展的需要。實踐證明,工業集中發展不僅可以結合增長方式的轉變,把服務、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平台、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平台。2006年,四川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象集團),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按照“關聯性強、集中度大、集約度高”的建設思路,大力推進項目集中集約發展,引進項目14個,累計投資6.7億元。初步形成“天然氣轉化—化工產品生產—化工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逐步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發展,集中發展顯示出勃勃生機。
一、利用優勢 集群發展
按照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原則,金象集團注重推動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要素保障集聚,充分發揮主導產品尿素、硝酸銨、三聚氰胺、甲醛化工行
業中間產品,具有下游產品開發、深加工空間大的資源供給優勢和現有供電、供水、供氣等能源供應優勢,把握市場需求,加強市場區隔,推進同業集聚和產業協作,發揮其帶動功能,加大了整合力度,初步構建了可持續發展機制,走上了一條節約、集約的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二、集中發展 成效明顯
實施項目集中發展以來,總體進展良好,勢頭強勁。1-9月,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稅收,分別是去年同期的210%、152.7%、118%、125%、131%。
一是創新技術,形成了垂直產業集群。實施集中發展前,金象集團沒有形成生產多品種結構產品的能力。實施集中發展後,金象集團以“天然氣轉化—化工產品—產品深加工”為中心,依託清華大學、中科院、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所,引進了金聖賽瑞等一批優勢企業,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提升了集群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加強整合,延伸了產業鏈。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產品”的產業鏈,基本實現“三廢”資源化。到目前為止,各企業之間已經實現了部分物質的循環利用,初步形成了四條循環經濟產業鏈。
三是綜合利用,實現節能減排。先後引進了NH3廢水回收利用技術、膜回收技術等七項新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將噸氨天然氣氣耗從1050標準立方米下降至860標準立方米,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從5.313噸標準煤下降至5.0噸標準煤。今年1-9月完成節能8782噸標煤,與去年同期相比節能增長434%,年初完成了能源審計,並報批國家發改委。
三、對工業集中發展的建議
(一)必須在規劃上堅持科學化、全局化。科學規劃,留足充分的配套空間滿足未來生態型工業集中發展需求,明確項目分布的功能區,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項目提供相對集中的適宜場所,堅持走精品集中、深度集中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必須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採取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投資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項目投資的承載作用。
(三)必須加大選資招商力度,創新工作思路。必須從單純引進企業、引進項目向形成產業鏈、做大做強產業轉變。全面尋找對接途徑,力爭儘快與一批知名企業投資部門開展對接。在選資招商中,要把目光牢牢鎖住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本著“同業集聚、資源共享”的原則,使集中入住項目向集群化產業轉變。
(四)必須強化責任重誠信。服務、制度是吸引眾多項目集中發展,形成集聚效應的重要因素。應在集中發展中建立首問制、負責制、問責制三項制度,加大軟環境整治的監督力度,形成“說了就算、講誠信,定了就乾、乾就乾好”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為項目、企業搞好服務,把重點放在政策扶持、技術指導、項目引導等外部環節上,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增強集聚效應 提升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集聚近年來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我國工業化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隨著中國貿易與投資環境的進一步自由化,國際流動資本在尋求全球價值鏈有利地位的過程中,必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而中國中小企業集聚形成的歷程各不相同,且大多數起點較低,雖然集聚能給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優勢,但將面臨著國外的巨大競爭壓力,如何充分利用集聚效應,拓展中小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利用外部資源,增強我們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是目前面臨的迫切問題。
一、中小企業集聚的現狀
我國的改革開放加快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從而為中小企業集聚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我國中小企業集聚的形成,根據產權劃分,可分成四種模式:即以私有民營的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浙江溫州模式;以集體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蘇南模式;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東北模式;以三資企業為主體的珠江模式。以溫州為代表的浙江模式是中小企業集聚的典範,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徵。它的形成源於浙江本地靠近沿海,信息流暢,各個區域的農民大都是從做小買賣起家,逐漸地興辦小型工廠,以鄰幫鄰、親幫親的方式,使小型工廠在數量上越來越多。產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全,如塑膠製品,服裝,低壓電器等,從而形成專業化的生產區域,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行銷網路,並以低成本的優勢逐漸的走向國際,形成自發的全球化。在市場競爭還不是太激烈的時候,這些集聚區的小企業憑藉地理優勢和成本優勢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並逐漸成長起來。但是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性的提高,大量海外資本將逐步湧向中國以尋求更廣的利潤增長空間,使中國的微利時代悄悄提前來臨,因此中國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大。由於根植於本地的生產將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基石,數量眾多的集聚區的中小企業將是中國經濟成長強大的生力軍,因此,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使本地化與全球化恰當結合將是提升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二、中小企業的集聚的定義和集聚效應
中小企業集聚指的是地理相近的規模中等或較小的企業和機構由於經濟的相關或互補性,在一定的區域內集聚。中小企業集聚對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國際和國內研究的重點。波特(2000)指出,處於國際競爭中的國家,其經濟成長的優勢更多的要依靠立足於本土的中小企業,而不僅是依靠國際性的大企業。因為對中小企業的重視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培育。而處於一定內的經濟主體由於地理位置的鄰近可以產生並釋放出集聚效應(cluster effect)。集聚效應可以為集聚區的企業帶來以下好處:
1、由於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
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相互臨近,或者同時處於生產鏈的某一個環節而分工不同,從而降低了成本,如運輸成本、庫存成本、交易成本;由於共同的交易市場與採購中心降低原材料成本與銷售成本;集群企業的臨近使得信息的搜尋與獲得更加迅速,從而降低了信息成本;由於企業的集聚帶來勞動力的集聚,從而減少了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同時由於地理上的相互臨近內生的信譽機制,減少了風險並增加了服務;最重要的是由於知識的外溢效應,核心技術與知識擴散速度加快,有利於產品的創新等。
2、促進分工與合作。新的貿易理論認為,市場與分工互動作用產生的內生的絕對優勢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競爭最終的結果將主要取決於資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區域內集聚,能夠更好的發現各個企業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縱向與橫向的協作,促進規模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3、享有區域與品牌優勢。由於一個區域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或品牌做的比較出色,從而提高了整體的知名度和提升了整體的企業形象,商品需求者就會自動來此地區購買商品,同時由於地區集聚的諸多便利條件,也會吸引投資商前來投資。中小企業集聚具有明顯的三個特點:產業相關性、相鄰區域及集聚的企業形成網狀組織。集聚區集聚效應的發揮依賴於企業間的網路的健全及其密度。
三、我國中小企業集聚存在的問題
我國集聚區域中的中小企業大多依賴低成本優勢出口,創新能力差,一直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低端地位。全球價值鏈(GlobalValueChain)是指當前散布於全球的、為實現商品價值而連線生產和銷售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路組織,涉及到從原料採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包括所有生產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及其利潤分配。由於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端,我國企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很小。
下面以溫州為例,對我國的集聚區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從溫州模式可以看出:
1、中小企業投資規模較小,其資金大都是在商品的生產與經營過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
由於設備落後,技術基礎薄弱,多數產品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性強,因而產品質量的差距不大,產品的銷售憑藉低成本優勢,難免存在競爭或出口中互相壓價,這也是溫州“打火機”遭遇反傾銷的主要原因。產品創新能力差,大多是仿製,存在著生產的短期行為。
2、集聚效應的發揮差異很大,規模效應不明顯,企業分工和協作明顯不足。
由於中小企業集聚所產生的原因不同,所以其效應發揮作用的形式和結果也不一樣。由於市場的不規範及競爭的混亂,導致集聚效應發揮不足,並且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視與國際和外地的聯繫而忽視與本地企業的聯繫。而有的地區集聚是由外資和大企業帶動起來的,對外國和大企業過分依賴,如果忽視與本地的聯繫,很難發揮集聚效應的有效作用。規模“小而全”,而不是專門從事各個企業所占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的生產,資源利用率與生產效率不高。大多數企業各自管理各自的生產,每一個企業自身負責自身的從生產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專業分工程度低,儘管集聚了很多企業,但是對集聚效應利用程度不足,對於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的提升也不足。
3、集聚企業的領導對戰略與管理的認識不足,企業家文化素質不高。
首先,由於這些企業的成長所靠的主要是企業家的創業與冒險精神,管理知識有有限,因此企業一直處於粗放型的管理階段。當企業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以及競爭環境改變後,對於如何“二次創業”,如何在國際環境改變原來的經營模式,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處於迷茫狀態。其次,由於人才缺乏,企業員工大多是生產員工,對於管理、財務、行銷等人才不足,而生產員工本身的素質不高,學歷程度偏低,因而機械的按照“老闆”的指示完成定額或定時生產,對於生產技術的改進與創新意義不大。
4、集聚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並不健全與社會網路並不健全。一方面服務於企業的基礎設施與公共物品,如供水、供電、道路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硬體投資不足;另一方面為集聚企業服務的軟體投資也不足,行業組織也不健全。
四、發揮集聚效應,提升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貿易的自由化與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資本將在國際範圍內尋找更有利的利潤增長空間,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入住中國,這將給剛剛加入WTO不久的中國國內的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如何利用全球化與本地化的優勢,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有利的均衡點,將是這些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迫切問題。重視價值鏈從起點到終點的任何可能發揮集聚效應的關鍵點,疏通和順滑集聚企業從產品的研發到銷售的每個環節,在整體上發揮集聚效應,才是提高整體的競爭優勢與區域優勢,提升區域的整體形象的重要途徑。當然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一)增強集聚效應的企業對策
下面這個圖將對以波特業務單元之間的共享的模型為基礎進行改進,從而有效說明集聚企業在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利用。集聚企業價值鏈的聯結與相關的組織和機構的作用我們從上面這個圖可以得出很多啟發,圖中的兩個企業是約數,代表集聚區的集聚企業。集聚企業相類似業務的價值活動的關聯形成結點。在波特價值鏈模型中九種價值活動的四項輔助活動中,人力資源管理是不足夠的,對企業的長短期規劃應包含在企業管理中間,所以應增加戰略管理。麥可•波特認為價值鏈的聯結可用於一個企業的兩個相關的業務單元,同樣,價值鏈的聯結可用集聚企業的任何可以獲得優勢的可關聯部分。當然,並不是說每個節點都關聯才能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當市場交易成本大於內部交易成本時,可以對企業進行有益的拆分,形成獨立的業務單元;當市場交易成本小於內部交易成本時,企業可以以一體化或購併的方式進行聯合。集聚企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各自構建的基礎架構與資源在更廣的範圍內共享,可選擇有益的結點(如形成戰略聯盟與技術聯盟等),加強彼此之間的網路聯繫,有意識地維護集聚區的形象,對外用一種聲音說話,而不是互相搞惡性競爭。
2、根植於本地生產,在本地化與全球化之間選擇一個有效的平衡點,這對當地的企業是非常重要的。集聚效應有正循環與負循環之分,正循環效應可以使集聚變成良性,負循環會惡化集聚效應,過度依賴外資,可能會威脅集群的長期存在與磨滅當地企業創新能力。自覺的維護區域創新環境是每一個企業應該做到的。
3、加強產品的通路建設與培育品牌優勢。二十一世紀是物流時代,誰掌握了通路,誰就掌握了市場,集聚企業應當聯合起來幫助供應商與銷售商打造國際化的通路建設。當然,通路雖然做的很好,沒有幾個好的品牌帶動也不行,培育幾個有實力的品牌來提升區域形象也是集聚企業應該迫切考慮的問題。
(二)增強集聚效應的政府對策
1、完善基礎設施,這包括交通、電訊等的網路建設,通暢硬體流通渠道;場地建設,比如大型交易中心,大型原材料採購基地等。
2、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這包括健全的法律體系來規範當地的市場秩序,打擊不正當競爭;建設良好的融資環境,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開闢渠道;出台健全的環境保護政策,不能因為只發展經濟而忽視了自然環境的保護;如果集聚區處於跨區域地帶,相關的政府之間就做好通融。
3、出資給高校與企業等為本地的人員建立定期的免費培訓與講座,以提高當地人員的素質,並做好當地社會保障工作。
4、進行合理的規劃,有意識地、有步驟地培育工業園區。
(三)增強集聚效應的行業組織對策
1、為企業出口產品尋求有利的融資途徑、行銷途徑與市場動態;舉辦定期的產品博覽會、投資與貿易洽談會,負責當地企業的形象與聲譽的宣傳與為企業開闢新的融資渠道;在行業部門中成立一個法律部門,應對反傾銷、反補貼、反技術壁壘等相關的貿易壁壘。
2、充當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人,定期舉辦企業管理與技術等方面的交流等。建議本地企業有效形式的聯盟與合作,以更好的實現專業化分工或實現規模經濟等;促進集聚企業的技術開發與投資諮詢與科研單位或高校的聯網,實現產品創新與市場的對接。
3、做好區域的宣傳工作,培養當地企業文化上的認同感以及發展本區的使命感。
小結:
集聚區的中小企業,還要與集聚區內的其它中小企業形成互動學習的關係,與集聚區內的政府、行業、其它相關的組織與機構聯合,積極國際與外部資源與本地生產系統的有效結合,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共同致力於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產品創新等增強群體的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無論企業之間的戰略結盟也好,政府與行業所做的主要努力也好,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政府的制度變遷與技術創新的能力。我國的企業大多以低成本優勢進入國際的,一直處價值鏈的低端,如何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創新能力,將是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瓶頸。當資本流動進一步國際化,大的跨國公司越來越多進駐我國,我國中小企業的低成本優勢將進一步消失,而創新則是永葆企業活力的法寶。中小企業應加形成互動的技術創新網路,並力求與國際上保持信息與能量的交換,積極的參與國際市場並利用空間與產業上的集聚在本地化的基礎之上加強與國際上大公司的聯繫,增加產品的出的“質”與“量”,提高產品的創新能力,在全球價值鏈上漸漸登攀。
高科技產業開發區的集聚效應與區域競爭優勢
1、產業集聚效應與區域競爭優勢
按照傳統的貿易理論,貿易能夠開展的原因在於貿易各方在成本上所擁有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取得受制於外生的自然稟賦和技術條件。而新貿易理論學者認為,在市場與分工互動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內生的絕對優勢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在競爭中,自然稟賦以及先天技術條件所帶來的成本上的優勢地位正不斷地受到來自於技術創新以及在競爭中產生的競爭優勢的衝擊而不斷下降,競爭的結果不是取決於資源的豐裕與稀缺,而是取決於使用資源的效率,即生產率的高低。學術的目光已經不僅僅深入到了公司內部,而且也注意到公司外部經營環境以及產業組織形式的作用,區域因素重新受到重視。這裡的區域因素,並非傳統貿易理論中的自然稟賦因素,而是區域內由於競爭;合作、創新、集聚、乾中學等動態因素導致的優越於其他區域的內生因素。產業集聚現象,引起了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國際貿易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興趣,由此形成了對產業集聚新的觀點。產業集聚,是創新因素的集聚和競爭動力的放大。麥可•波特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集聚為什麼有助於產生競爭優勢?波特指出:群聚區能夠提高生產率,能夠提供持續不斷的公司改革的動力,促進創新,能夠促發新企業的誕生。
1)產業集聚對提高生產率的影響。同一個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夠使得廠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應商的服務,能夠物色招聘到符合自己意圖的員工、能夠及時得到本行業競爭所需要的信息,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配套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都使群聚區內的企業能以更高的生產率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有利於其獲得相對於群聚區域以外的企業更多的競爭優勢。
①供應商。許多同行業的企業集聚一起,為各種投入品的供應商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群聚區內大量的專業化的供應商存在,為一個產業所需要的各種投入品的供應帶來了便利。此外,從本地取得投入品的交易成本低,且存貨數量還可大為降低。相互毗鄰,供應商定價過高或違約的風險也會相應降低。地域上的接近還能促進彼此交流,並使得供應商能夠提供附屬檔案以及安裝、排除故障等服務。
②招聘員工。隨著企業分工的深化和技術上的專門化,企業招聘到適用的員工的成本也在上升。集聚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較低的流動風險,帶來人才的集聚。企業為此所付出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為降低。
③專業化的市場。產業集聚區域不僅集聚了供應商,而且集聚了客商,或者說,一個集聚區本身就是這個產業的一個規模很大的市場。
④專業信息。由於同一產業的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有關市場的、技術的以及其他與競爭有關的各種信息在區域內大量積累和迅速傳遞,這對於企業的競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美國矽谷,集聚著大量的半導體電路、數位技術等新技術公司,跨國公司紛紛在這裡設立分支機構,甚至將公司總部移到這裡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矽谷能夠得到本行業最新的與競爭有關的各種信息。
⑤配套產品和產業。企業的集中,使得一個行業獲得配套產業的支持以及配套產品更為便利。
⑥公共物品和基礎設施。企業的地理集中,能夠獲得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的投資,可以在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上降低成本。除了政府投資之外,與群聚區同時產生的一些中介服務性的機構、行會組織、教育培訓機構、檢驗認證機構,也對企業的生產率帶來積極的作用。
2)集聚對區域創新的影響。集聚是實現區域創新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產業集聚是新企業誕生的催生婆。由於集中的顧客群降低了設立新企業的投資風險,投資者容易發現市場機會。在產業集聚的地方工作,創業者能更容易地發現產品或服務的缺口,受到啟發建立新的企業。再加上產業集聚區域的進入障礙低於其他地區,所需要的設備、技術、投入品以及員工都能在區域內解決,因而開辦新的企業要比其他地區容易得多。企業所需要的客戶、市場信息,創業者可能在新企業成立之前就已經具有了。集聚促發了企業家的集體學習。在集聚的區域內出現了乾中學、用中學,它不同於知識信息的單方向傳播的擴散,而是一種知識的創新過程,往往是對原有技術進行改組和傳播,創造新的生產方法和新的消費方式,通常是在研究與開發活動之外,在生產實踐中發生的。集聚對創新的貢獻還在於同行業之間的非正式交流。這種非正式的交流不是通過契約的形式來實現的,比如,不同公司員工之間面對面的接觸、工作之餘時間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斷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產生新的火花。
3)集聚對競爭的影響。競爭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集聚帶來了競爭,加劇了同行業企業間的競爭。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業相互比較有了業績評價的標尺,也為企業帶來了競爭的壓力。績效好的企業能夠從中獲得成功的榮譽,而績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業會因此感受到壓力。不斷的比較產生了不斷的激勵。同行業企業的聚集,導致劇烈的競爭,競爭對手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首先,競爭對手的存在,迫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改進產品及服務,追趕技術變革的浪潮。競爭對手就在眼前,企業永遠也不能自滿自足,必須在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這種激勵作用,怎么估計都不會過高。其次,競爭對手能夠使得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更好的地位。表現在:①競爭對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動,從而使企業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其生產能力。②競爭對手作為比較的標準,能夠提高企業自身新異性的能力。③競爭對手服務於某些細分市場,卸掉了企業在這些市場上的包袱。④競爭對手的存在降低了企業遭遇反壟斷的風險。西方國家反壟斷訴訟的風險常常導致市場份額高的企業謹小慎微,有損其競爭優勢。還有,競爭對手對整個產業的結構也具有多方面的好處。表現在:①增加產業的需求,提高產業知名度,競爭對手的進入在有的時候也能為整個產業的產品帶來信譽。②提供第二或第三貨源。對一些重要原材料及投入品的採購,購買方為了防止或減輕供貨中斷的風險或為了限制供貨方的議價實力,往往希望有第二或第三個貨源。最後,競爭對手可以在新產品或新興產業中協助開發市場。表現在,競爭對手實際上在與企業一起分擔市場開發成本;競爭對手的存在降低了買方風險。競爭對手還有助於推進技術標準化。如果競爭對手與企業採用相同的技術,這就有助於加速技術合法化或使其成為標準的過程。如果只有一家企業倡導某項技術時,買方往往並不願意接受其作為技術標準,並且可能抑制早期的購買以等待技術的變革。集聚增強了競爭,競爭同時也提升了產業集聚區的競爭能力,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競爭。競爭的結果不是一種零和博弈而是一種正和博弈,競爭者為了不斷地從對手那裡得到信息和激勵,不斷地改進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組織生產,不斷地發現新的市場機會,競爭的結果是,產業群聚區內的企業比起那些散落在各個地方的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更容易通過競爭進入這一行業的前沿地帶。
2、與集聚效應、區域競爭優勢相關的幾個問題
1)競爭與合作。產業集聚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也加強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競爭並不排斥合作。競爭並不僅僅表現為在市場上攻城掠地的爭奪,而更多地表現為追求卓越的心理壓力。在追求差異的競爭者來看,同行業之間直接面對面的競爭並不多見,更多的是相互之間的合作。在矽谷,競爭者之間相互交流司空見慣,討論技術問題的頻繁程度是在其他地區聞所未聞的。這是構成矽谷地區文化的一個主要方面。在矽穀人看來,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與其保守技術秘密,不如相互交流迅速取得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優勢。當代的技術創新是一種社會過程,需要企業既競爭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圍。在商業競爭中與對手分享信息和成果,似乎不可思議,但在實際中知識共享對於不斷創新的人來說極為重要。因為他們會爭取主動贏得時間,以攻為守獲得成功。如果只有企業集聚產生的競爭而沒有相互之間的合作,產業的集聚就無法帶來競爭優勢。
2)乾中學與非正式交流。現代區域創新理論特彆強調區域內集體學習的作用。集聚在一起的企業可以邊乾邊學。集聚學習競爭優勢就成為一個不斷演化下去的相互作用自我激勵的動態過程。大量的研究表明,研究與開發、生產和銷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種信息是頻繁反饋的。大量創新通常是在研究與開發活動之外的生產實踐中發生的。
3)產業組織創新與網路形式。當代企業是對環境開放的組織,為了創新和取得競爭優勢,它必須向上游和下游組織開放,結成網路。網路是一種既不同於市場形式又在等級組織以外的新的組織形式。它比市場穩定,卻又比等級組織靈活,是一種有組織的市場。
3、發揮集聚效應,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區域競爭優勢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經成為當地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前面所述及的集聚效應,在我國高新開發區已有明顯的表現。然而各地所興辦的高新區,其區域優勢強弱還有很大的差距,有些開發區目前還談不上有什麼區域優勢。為了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集聚效應,培育高新開發區的區域競爭優勢,我認為應該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區域認同與植根本地。區域認同是企業在文化上的一種歸屬感,區內企業應該認識到,自己屬於所在的區域,企業文化應與區域文化相協調,區域優勢對企業的競爭優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紮根本地,將自己的戰略選擇與當地企業聯繫在一起。這裡涉及一個本地化與全球化之間的關係問題。企業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與全球化相輔相成的。企業要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牢牢樹立本地化的觀念。本地化有外來企業當地化和本地企業本土化兩方面的含義。跨國公司要在東道國發展,就要辦成有東道國特點的公司,做到零部件供應當地化、員工錄用當地化以及市場當地化。而對於本地企業來說,本土化就要求企業必須與本地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繫,將自己的生產、研究開發都置身在與周圍企業的聯繫之中。我國高新開發區內的企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重視與國際市場的聯繫而忽視與本地企業聯繫的傾向。如果一家高技術企業在開發區內完全依賴全球戰略,而不與當地企業發生聯繫,那么,前面所言及的集聚效應就無法產生,這必將會造成對外國的嚴重依賴,對當地區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帶來不利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對全球化戰略應該持有謹慎的態度。對於身處開發區的企業來說,需要自覺地認識到植根性在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要使自己獲得國際競爭優勢,就必須和本地其他企業一道,自覺地將自己融入區域經濟活動之中,參加區域創新環境的創造。另一方面,企業還應該有責任積極地幫助在本地的供應商和客商提高競爭力。
2)在當地結網。前已述及,區域區域網路絡型產業組織結構對區域的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裡,尋找合作夥伴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間最初的關係以及其他企業之間的相互關係。結網是企業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理論中新的重要概念。結網就是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同時,跨越邊界,選擇性地與其他企業和機構結成長期的、穩定的、互惠的關係。結網的方式,既可以是正式的契約,也可以是大量存在的隨時發生的非正式交流。
3)政府的角色和任務。產業集聚效應至少包含著兩個命題:第一,沒有集聚就沒有競爭優勢。第二,集聚並非簡單的企業集中。目前在開發區建設中,有些地方政府公布了許多條優惠政策,鼓勵投資者在區內設立企業,似乎只要有人投資,開發區就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行業上相關的企業集聚,在短期之內尚且無法產生所期望的外部經濟效應,不相關的企業的集聚,其外部性效應就更加微弱。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選址過程中是極為慎重的。他不僅僅關注優惠政策,更關注企業的外部環境,將來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優勢。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高科技產業的關聯性,以地區潛在的競爭優勢來吸引投資。地區的競爭優勢,取決於集聚區的規模,而不是集聚區的數量。目前許多各級政府不遺餘力招商引資,興辦許多個規模很小的開發區,其效果是令人懷疑的。開發區的規模比開發區的數量重要得多。政府與其耗費資源開辦新區,不如更多關注本地區已有的相對集中的產業的競爭優勢,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培育本地產業儘快在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政府在培育區域競爭優勢方面的主要任務在於:首先,提供公共設施。第二,提供或者引導投資者在公共服務機構方面的投資。公共服務機構包括:大學以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管理、技術等諮詢機構,公證、法律、會計服務機構,產品檢驗認證機構等。第三,通過政府活動促進企業之間的各種交流與合作,倡導植根本地的區域文化以及適應競爭與合作需要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