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了解,陶師廟中供奉的是陶師———虞舜帝。每年農曆三月廿六和八月廿二為陶師誕,石灣都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俗稱“春秋二祭”。所有陶工參拜陶師像,祈求窯火興旺,燒出精品。除了祭祀活動外,平時陶師祖廟並無閒置,廟內大多的場地被劃為鋪位出租,成為陶工和市民經常活動和購物的場所,是石灣一個非常熱鬧的商業區,有石灣六景之一“蓮峰晝市”之稱。而當地各個陶瓷行業都會把自己行業精心燒制的、最為優秀的陶製建築裝飾藝術品送到廟中裝置,作為陶師祖廟的裝飾藝術構件,務求使該廟成為裝修最豪華、最具觀賞價值的藝術殿堂。
石灣的陶師廟,是一座具有500年歷史、象徵著石灣陶瓷發展史的建築發展史的建築標專,歷來為人所頌 ,千百萬個虞舜祖師的徒子徒孫無不以此為榮。但世事滄桑,陶師廟在日軍侵華期間被推毀,只剩得一片頹垣敗瓦,但見野草叢生,滿目荒蕪,50年代,解放軍在廢圮上闢為練兵場。70年代改建成工廠。
2007年,經省民族宗教委批准的禪城區道教陶師祖廟重建落成。陶師祖廟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和平路石灣公園內,面積3100平方米。
建築風格
佛山陶師祖廟裝飾設計以明清風格為主,融入現代科技因素,古今結合,將建成具有嶺南特色的陶文化藝術殿堂。
陶師祖廟的建築分為“三進式”結構,主體建築分為山門、慈母殿、虞帝殿等三大殿。門前的陶師廟廣場占地二十畝,可容納近一萬人。
佛山陶師祖廟牌坊以明代基本造型風格為主,主體則融合明清時期富麗堂皇,色彩鮮艷,工藝精緻,體現帝王氣派的建築特色。在建築材料方面會使用明清時期盛行的青麻石,使之更貼近古代陶師祖廟的建築。
在陶師祖廟的三大殿以及各偏殿的瓦脊上,都塑有具佛山石灣傳統藝術特色的“瓦脊公仔”,這些“瓦脊公仔“比較高大,比傳統的造型要高出二到三倍,這樣更輕易讓人欣賞到“瓦脊公仔”的真面目,在塑造技法上要求也更為嚴格。
佛山陶師祖廟的每一處裝飾都會體現佛山石灣陶瓷的藝術精粹,大殿上的壁畫、廣場上的雕塑、甚至連給遊人休息的一張公共椅子,都經過精心設計讓人欣賞到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
陶師祖廟既是陶文化起源的追溯,又是石灣陶瓷史的濃縮。佛山市博物館的老館長吳庭璋認定陶師祖廟之重建有六大功效:慰先輩以啟後人,復景點以壯名城,立聲威以動海外,添特色而旺旅遊,強產業文化名城,聚人心和諧社會。
特色
新落成的陶師祖廟由三門殿、慈母殿和虞帝殿三進殿組成,三條瓦脊公仔長度都是23.2米,一進殿瓦脊名為《群仙賀壽》,包括有玉皇大帝、福祿壽三星及民間傳說中的天神天將等近50個人物的造型。二進殿瓦脊名為《漢高祖稱帝》,共有188個人物造型,108個亭台樓閣,包括鴻門宴、韓信點兵、暗渡陳倉等11個故事情節。三進殿瓦脊,脊身部分主題是《舜帝南巡》,包括堯帝傳位、舜帝南巡指導百姓捕魚等內容,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使瓦脊從遠處看起來更具立體感。為了使陶師祖廟主殿瓦脊更有氣勢,主創人員更在脊面製作《二龍爭珠》。《舜帝南巡》部分的脊身平均高度是75至80公分,再加上1米多高的脊面龍珠部分,第三條瓦脊公仔最高處超過2米。而龍珠的直徑有50公分,比第一和第二進瓦脊上直徑為25公分的圓珠大了一倍。
佛山市道教協會
2008年7月23日,廣東省佛山市道教協會宣告成立,第一次代表會議在陶師祖廟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佛山市道教協會的領導班子。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冼瑞倫在會上通報了佛山市今年上半年的經濟社會情況,勉勵佛山市道教界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愛國愛教,加強自身建設,發揮宗教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同時要發揮自身優勢,為促進佛山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