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明代,晟舍已有閔、凌兩名門,望族中不乏崇佛者。閔瑋(1430~1511)系天順八年(1461)進士,官刑部侍郎、尚書,致仕歸田後是一位崇佛居士,他在詩中說:“利濟拈提八百年,晟溪檀越世相傳,禪房幽雅松篁茂,天氣晴和花柳妍。”“遣去革囊知戒行,磨成磚鏡司禪機;薰風入座塵襟淨,半日閒談玉塵揮。”閔珪寫詩時,利濟寺禪僧衣缽相傳已有800年歷史,而當地崇佛居士也世代相傳,他自己已深得磨磚成鏡的禪機。名門望族對利濟寺的支持也吸引了當時佛教界的高僧,藕益大師為該寺書“利濟禪寺”額。當時晟舍也是刻印佛經的基地之一,而且技術相當先進,凌毓楠刻印朱、黑兩色《欏尹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凌瀵初刻印朱、黑兩色《維摩詰所說經》、《釋迦如來成道記》等。
清初,晟舍閔鶚元官至安徽、江蘇巡撫,不附奸相和坤,是清廷名宦,閔鶚元曾出資增修利濟寺,並撰《重修利濟寺碑記》。鹹豐十一年(1861)九月,利濟寺毀於兵燹,同治七年(1868)重建,至光緒十六年(1890)竣工。慈禧皇太后書“藏經閣”匾額。寺院磚木用料也是極為講究。金磚由常州、蘇州府知府譚鈞培、賈回暉督造。寺院由雨花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塔院、禪房、客堂、僧舍等組成,寺前有松柏樟榆等古樹,枝高數丈,沿溪植垂柳,綠蔭蔽天。凌聲陛《游利濟寺詩》云:“雲林晚潤白雲肥,閒入招提趁夕暉;何處暮鍾尋寶筏,偶來疏磬叩柴扉。風清古剎松千歲,月冷空齋竹一圍;回首小橋流水遠,繞溪楊柳自依依。”紅牆青瓦的梵剎,和流水、小橋、綠樹相映成趣。
1962年利濟寺拆毀部分建築,70年代大殿等改建為糧倉。1997年經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利濟寺。利濟寺規劃占地40畝,三面環水,投資800萬元,寺院設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寺前有牌坊,三孔石拱橋,寺後有(晟舍里人)明代著名文人“凌瀵初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