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廣濟寺

蕪湖市廣濟寺

赭山兀立在蕪湖市區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蔥鬱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長江,舳艫連雲,俯瞰城廊,歷歷如繪。

蕪湖市廣濟寺

蕪湖市廣濟寺蕪湖市廣濟寺
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壓翠鰲。

四壁白雲僧不掃,一竿紅日塔爭高。

龕燈未滅林鴉起,花雨初收野鹿哮。

千古玩鞭亭下道,相傳曾掛赭黃袍。

——(元)歐陽元《赭山》

赭山兀立在蕪湖市區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蔥鬱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長江,舳艫連雲,俯瞰城廊,歷歷如繪”,自古以來是蕪湖登高攬勝的最佳處所。

廣濟寺就建在赭山西南麓的半山腰上,創建於唐代乾寧年間(894-897年),初名永清寺,又名廣濟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年),改名為廣濟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朝永樂年間,寺廟荒廢,殿堂失修。明朝景泰年間(1450一1456年),僧人宏德重修廣濟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溥、汪昭和等募修。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僧人越江再次重修。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光緒年間又重新修建。廣濟寺能夠屢毀屢興的原因是,凡進香朝九華山的信徒,必先到此進香,人稱“小九華”;所以香火不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也多次撥款修繕廣濟寺。1983年,國務院確定廣濟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並把它交給佛教界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近年來,重修殿堂,再塑佛像,使這座千年古剎重展雄姿,成為蕪湖著名的風景名勝。 廣濟寺有頭山門、藥師殿、大佛殿、地藏殿四重殿堂。寺廟依山而建,殿殿相接,層層高出。山門內是高達10米多的彌勒、韋馱像,兩側是兩金剛像。藥師殿正中供奉著藥師佛,藥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曾發十二大願,醫治眾生病苦,消災延壽。藥師佛左右是日光、月光二配像,兩邊是二十四諸天。這二十四位天神依次是:功德天、辨才天、大焚天王、帝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醯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羯羅龍王、閻魔羅王、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 大佛殿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三尊大佛,左右各有一尊配像。兩邊是十八羅漢。

地藏殿是仿照九華山的肉身寶殿式樣建造的,又名九華行宮。殿的正中供奉著地藏菩薩像,泥塑金身,高達12米,十分莊嚴。像前是閔公、道明二像,兩側分列著十五朝地主、牛頭馬面、文武判官像。該殿石階高聳,兩旁護以鐵鏈,是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築。

廣濟寺這四重殿宇,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後殿比前殿高出數十米。整個建築渾然一體,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在廣濟寺的最高殿堂地藏殿旁邊,有一棟兩層閣樓的“滴翠軒”,取意於“青幢碧蓋儼天成,濕翠濛濛滴畫楹”的詩句。傳為宋朝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讀書處。因門前有一株大檜樹,又稱“檜軒”。歷代文人在此題吟甚多,樓下牆上嵌著許多碑刻。 今天,遊人香客到此,既可憑欄遠眺,又可玩賞古人書法、詩文。

滴翠軒後面就是著名的赭山塔,塔高5層,飛檐飲馬,八面玲瓏,每層外牆嵌著許多刻工精緻、形象生動的佛像磚雕。塔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至今保存完好。這裡北瀕長江,東有九連塘、五里汀、南環弋水,雨量充足,空氣濕潤。周圍林木蔥花,芳草遍野,景色清幽。每當雨過天晴,或朝輝夕照之時,林中薄霧輝映出五色光芒,變幻無窮。這就是古代著名的蕪湖八景之一的“赭塔晴嵐”。

廣濟寺的鎮山之寶是“地藏利成金寺印”。這枚金印是唐至德二年(757年)為紀念九華山金地藏和尚而鑄造的,用砂金鑄造而成,重7斤多,印頭是雕刻精美的九龍戲珠,正面刻有“唐至德二年”楷書字樣。昔日凡經蕪湖朝九華的香客,必來廣濟寺頂禮膜拜,在香袋上蓋上金印。每年農曆七月晦日地藏菩薩誕生日時,前來敬香還願的更是絡繹不絕。現在廣濟寺不僅是佛教活動場所,而且是蕪湖市著名景觀,是到蕪湖的中外遊人必去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