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目標是從現存的主權國家中分離出一部分領土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分離主義的核心推動力一般是來自該國內的某少數族群,並且該族群有自己的集體認同和自己宣稱的家國領土(homeland)。但分離主義是單方面的行為,其分離的要求且並不為當事國政府所接受。所以分離主義不是經過和平協商與談判的程式達成協定轉移主權(devolution)或成立自己獨立國家(grantofindependence)的行為,也不是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情況下的民族獨立行為。

概論

分離主義溫哥華華人遊行--反對分離主義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手以及絕大多數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這些嚴格講都不是分離主義。可見分離主義有其特定含義,一般是指國內少數族群針對其所在的主權國家的單方面要求分離的行為,其正式表現方式一般是單方面宣布獨立(可以是通過在其主導地區的全民公決支持獨立的方式或在選舉中選出主張分離主義的政府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而其分離成功的標誌一般是新政權為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正式承認而且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分離主義的要求廣泛存在但真正取得最後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

就可能產生分離主義的條件中,少數民族要求分離的可能性最大,絕大多數分離主義實際上就是民族分離主義。當然少數民族本身是有其多樣性的,並非所有少數民族都有分離主

分離主義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1998

義的傾向或可能。據哈夫(Harf)和 格爾(Gurr)的劃分,有四種在現代國家中普遍存在的少數民族團體可能在國內政治和社會關係中造成分歧和衝突,一是最常見的種族民族主義族群(ethnonationalists),二是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三是種族階級(ethnoclass),四是群競爭團體(communal contenders)。 前二者一般有“想像共同體”(imaged community)特徵的集體認同、文化傳統和曾經獨立或自治的歷史,同時也有與共同體歷史命運緊密相連的聚集居住的住民領土,但現在又不是獨立的政治體,比如巴勒斯坦人、庫德人、車臣人、西藏人和美洲的印地安人(原住民)。因為以上原因他們要求分離或獨立的願望常常被歸於民族自決的範疇,具備一定的道德正義性。而第三種主要是在社會經濟分層中處於下層的少數民族如美國黑人或是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最後所謂的族群競爭團體是在經濟地位上並不處於下層但可能在社會政治地位上受歧視的少數民族如在東南亞諸國中的華人或二戰前許多歐洲國家中的猶太人。因為後兩種族群均散居於所在國家內並沒有可以稱為居住聚集地的住民領土,雖然他們常常面對主流社會或統治民族的歧視但可能引起的社會衝突一般並沒有分離主義的因素。分離主義一般主要來自前二種族群。由此可見,分離主義發生的前提條件是領土、人口和歷史文化認同的統一。同時,也因為分離主義挑戰的是現存的主權國家,當事國政府一般都強烈反對分離主義分解國家的要求並且視分離的要求為非法行為,分離主義在當事國導致不同表現方式的社會衝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化

分離主義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著作《想像中的共同體》

冷戰結束後,世界的民族衝突劇增,民族分離主義成為世紀末的一種重要現象。民族問題正成為當前局部和地區衝突的主要原因。從一年前的科索沃戰爭,到剛剛基本結束的俄聯邦車臣戰爭,無不是民族分離主義禍害所引發。
一、民族分離主義的表現
從20世紀90年代起,伴隨著社會主義體制在蘇聯東歐的傾覆,前蘇東地區一些多民族國家相繼解體。並對歐亞非許多地區形成巨大衝擊,捲起了一股民族分離主義的浪潮。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的民族問題凸顯出來。進入21世紀後,此現象仍將蔓延。南斯拉夫的解體是20世紀末多民族國家解體中最為殘酷的一個。在解體過程中,幾乎每次脫離都引起一場激烈的戰爭,只是時間長短、規模大小不同而已。而科索沃阿族的分離運動,在美國為首的北約插手之下,演變成一場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南聯盟的戰爭。。
蘇聯解體並未使俄羅斯的民族問題徹底消失,一些更小的民族仍為脫離俄羅斯聯邦而蠢動。車臣分離主義一度成為俄政府頭痛的問題,在車臣的影響下,整個北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分離主義傾向日益增長,成為俄聯邦中最動盪的地區,為俄原本已困難的政治經濟形勢火上澆油。儘管俄政府軍打贏了第二次車臣戰爭,但最後剿滅殘匪的戰鬥恐怕還要延以時日。另外,以韃靼為代表的伏爾加河流域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傾向始終存在。

在亞太地區和其他地區,如緬甸菲律賓印尼南太平洋群島上,存在著多種民族矛盾和分離運動,鬥爭時起時伏。印尼20多年前吞併的東帝汶重獲獨立地位刺激了印尼的民族和地區分離主義,從最西端蘇門答臘島北部盛產石油天然氣的亞齊特區到最東端的紐幾內亞島西部的巴布亞省(原伊里安查亞省),分離主義不斷滋生。菲律賓棉蘭老島摩洛人穆斯林分離主義組織始終未放棄獨立的希望。巴布亞紐幾內亞布乾維爾島和索羅門群島也長期存在著民族衝突和分離要求。南太平洋島國斐濟土著人與印度族爭權也引發了政變和動亂。
在非洲大陸上,幾個長期內戰的國家,問題也都與民族問題有關,冷戰後,隨著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門格斯圖政權被推翻,厄利垂亞脫離衣索比亞獲得了獨立。前一段埃(塞)厄雙方又為領土問題大動干戈,這實際上是上次分離的遺留問題。 蘇丹南部黑人正在進行一場反對居國家主導地位的北方阿拉伯穆斯林中央政權的戰爭,最終結果很可能是蘇丹的分裂。因連年的戰爭困擾,有訊息說蘇丹領導人已產生了同意讓南蘇丹獨立的念頭。
非洲大湖地區的幾場衝突實質上都是民族衝突。盧安達蒲隆地兩國的胡圖族與圖西族進行了一場又一場血腥的屠殺,最終以圖西族的勝利告終。這場衝突也牽涉到鄰國剛果(金)即原來的薩伊。歷史上遷徙到剛果(金)東部的圖西即現在的班亞穆倫格人,在幫助剛果(金)現總統卡比拉推翻了蒙博托政權後,又因權力問題同卡比拉反目為仇。目前在鄰國的支持下,成為盤據東部地區的反政府武裝,造成東部地區事實上的分離狀態。
從巴爾幹半島起,經過小亞細亞南北高加索兩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南洋群,直至南太平洋的一條斜線上,集中了當代世界諸多最為突出的民族宗教衝突和分離主義。有學者認為在21世紀,世界國家的數目將會繼續增多,其中一些將是分離主義的產物。
二、當前民族衝突和分離主義的特點

分離主義科索沃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對抗

1、訴諸暴力和恐怖主義活動手段。暴力和恐怖主義活動是當前民族分離主義常用的手段。比如科索沃解放軍,就是一個以暴力手段爭取分離的恐怖組織。在科索沃戰爭前就經常使用恐怖手段襲擊塞族軍警、行政人員和無辜百姓。戰後改頭換面,繼續採取瘋狂的報復行動,殺害、驅逐留在北約占領區內的塞族人,製造了一系列新的“人道主義災難。

印度總理英•甘地被反對鎮壓錫克人獨立運動的錫克族衛士近距離開槍打死。車臣分離主義分子更是動輒綁架人質,包括外國人、記者、談判官員,並隨意加以殺害。在車臣暗殺事件層出不窮,許多俄國人甚至是軍政要人死於恐怖攻擊。
愛爾蘭共和軍,西班牙巴斯克人分離主義組織“埃塔”也經常採用恐怖手段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
菲律賓摩洛人伊斯蘭分離主義恐怖組織“阿布沙耶夫”今年越境從鄰國綁架21名外國和本國人質長達一個多月。緬甸克倫族分離主義游擊隊“上帝軍”也在泰國綁架人質。

2、煽動極端民族主義,進行民族清洗和仇殺。這一特點在前南斯拉夫戰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波赫克羅埃西亞戰爭中,對立雙方在戰場上採取民族清洗和仇殺的手段,使大批無辜者遭殃。在科索沃戰爭前,塞族人鎮壓阿族人,時有傷及平民等事件發生。戰後,阿族則野蠻清洗塞族人。在非洲大湖地區各國,民族清洗式的屠殺達到了瘋狂的地步,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在庫爾德斯坦、在斯里蘭卡泰米爾地區、在俄聯邦的車臣戰爭中、在北愛爾蘭新舊教徒衝突中,這種情況也時有所聞,人們以民族劃線,非我族類者不分男女老幼,皆是該殺的“敵人”,頗有些古老的血親復仇味道。

3、利用宗教獲取支持,使用“聖戰”僱傭兵。當代世界的民族分離主義,愈來愈多地打起宗教旗幟作為鼓動和爭取國際支持的手段。現在最常見的是以伊斯蘭為旗幟的分離主義運動。車臣民族分離主義屬這方面的典型。車臣匪徒打著伊斯蘭聖戰的旗幟煽動分離情緒,獲取世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人力物力支援。在科索沃、棉蘭老也都有類似的情況。愛爾蘭的民族矛盾更強調新舊教之間的對立。泰米爾猛虎組織則以印度教信仰同政府和僧伽羅人信奉的佛教對立。南蘇丹黑人則以基督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來對抗中央政府的伊斯蘭化。
僱傭兵的使用正成為當代民族分離主義的新動向之一。在車臣戰爭、科索沃動亂中都有此現象。這些僱傭兵中,有些純粹是為錢而戰,有些則是“志願”冒險家。這些人往往得到外國政府的支持和訓練,以所謂支持同教的兄弟或同族兄弟的名義參加別國的分裂戰爭。
4、民族“母國”插手鄰國分離主義運動。

現在世界上不少跨界民族“母國”甚至希望將所有鄰國內有本血統民族的地區統一起來,以建立“大XX”國。如“大阿爾巴尼亞”,就是要把南聯盟科索沃,馬其頓阿族區阿爾巴尼亞合併,大突厥斯坦則鼓吹要將從小亞細亞半到中國新疆的講突厥語的各民族全部統一在土耳其的領導之下,另外還有“大匈牙利”、“大塞爾維亞”、“圖西國”、“三蒙統一”的“大蒙古國”等等……
5、國際強權勢力的介入。科索沃的民族衝突可以說集中了當代世界民族衝突的所有特徵。既訴諸暴力恐怖手段又搞民族清洗和仇殺,既有民族母國插手,又有國際強權干涉。去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人道主義為藉口,用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霸權邏輯對南聯盟實施猛烈的空中打擊。在南聯盟拒不屈服的情況下,美國又威脅南將失去對科索沃的主權。歐盟提出了國際託管的方案。由於此次美國和北約得逞,在今後類似的衝突中,國際強權勢力將會更多地插手,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庫爾德問題上,美國一方面幫助土耳其抓獲厄賈蘭,一方面又繼續保持伊拉克北部的禁飛區,策劃伊北部庫德人聯合反對薩達姆政權,這在客觀上將助長伊北部最終脫離伊拉克。美國早已插手蘇丹南部的分離戰爭,也曾多次插手波赫戰爭,現正為搞垮米洛舍維奇而鼓動黑山共和國脫離南聯盟。西方國家到處支持不聽從其旨意的多民族國家內部的分離主義運動,將是21世紀的一種危險傾向,應當引起高度警覺。
三、民族分離主義產生和持續不斷的原因
民族分離主義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而且往往是各種原因綜合交織。

1、歷史宿怨。現在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絕大多數是在封建時代建立的。毋庸諱言,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的主體民族對國內其他被統治民族,不可避免地會採取某種歧視壓迫、剝削掠奪的不平等政策。武力是當時解決民族紛爭常用的手段,更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甚至是用武力吞併的,如蘇聯的一些民族地區。這種歷史上的恩怨在各民族關係中必然會留下印記,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特別是有一些國家,進入現代後仍未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民族關係,使歷史上衝突紛爭留下的宿怨積澱下來,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爆發出來。

分離主義俄格衝突預示"新冷戰"來臨

2、經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多民族國家內部某些少數民族的發展長期滯後,與主體民族差距不斷拉大,導致少數民族對主體民族不滿,從而產生分離情緒。有時情況則相反,有些少數民族發展較快,甚至超過主體民族,不願意承擔對其他落後地區,特別是主體民族的落後地區的援助任務,認為是負擔,被拖了後腿。這兩種情況在前南地區都有表現。還有些是爭奪對資源的控制權和收益的分配權。如伊拉克庫德人與政府幾次達成自治協定,但均因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和利益分配問題而流產。印尼亞齊要求分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對中央政府壟斷資源和由此帶來的收益不滿。巴新布乾維爾島的獨立運動也是要謀求銅礦控制權和收益,這種情況在一些富資源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現得愈來愈多。
3、民族政策失誤。有些是民族政策不平等,對少數民族實行高壓政策和強制同化,或雖然名義上給了自治權,但又處處限制形同虛設,如蘇聯在民族問題上犯過不少類似的錯誤。在蘇丹,北方阿拉伯穆斯林的中央政權對南方黑人地區強制實行伊斯蘭化。也有些則是民族政策失之偏頗,導致離心傾向加劇,如前南斯拉夫。南聯盟在重組後,注重維護國家統一,糾正原來的一些做法,但又走向另一極端,取消了阿族人的自治權,為分離分子提供了口實。
4、權力之爭。一些國家中,綜合實力對比不太懸殊,同為國家主體之一的民族爭奪對國家的領導權,結果導致衝突,有些則解體,如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之間,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普什圖人與塔吉克人之間,泰米爾人與僧伽羅人之間等。

分離主義哈馬斯與法塔赫在加沙爆發衝突

5、少數極端主義者刻意煽動、操縱和利用。他們利用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國家出現的政治經濟困難,刻意誇大、渲染、煽動民族仇恨,製造動亂,甚至投靠外部勢力,蒙蔽、裹脅、逼迫本族民眾參與分離主義運動。這些野心家、陰謀家想利用民族分離運動,達到自己的政治野心,滿足權力欲望,甚至是邪惡企圖。如車臣前總統杜達耶夫,緬甸前“撣邦獨立國”領袖坤沙,前者是權力黑手黨,後者則是不折不扣的大毒梟。
6、外部勢力的插手。這裡既有民族“母國”,如阿爾巴尼亞支持科索沃分離分子;也有某些出於自己利益考慮的鄰國,如敘利亞、希臘支持土耳其的庫德人分離主義者,因為敘希兩國均同土耳其有著國家矛盾和地緣戰略利益的衝突;還有以同一宗教和教派為名義的國際宗教勢力或國家,如以伊斯蘭教的名義;更有國際強權勢力,為達到其霸權主義的國際戰略目標和地緣安全目的的干涉,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科索沃分離勢力的公然武力支持和保護。
四、防止民族分裂的基本對策

分離主義反分裂國家法--反分離國家

今日世界,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自己的民族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會分裂。一方面,民族政策和防範措施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國家的穩定和實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防止民族分裂的對策,應該建立在以下幾方面的基礎上:
1、正確的民族政策是使民族問題長治久安的先決條件。多民族國家要想阻止民族分裂的產生和發展,正確的民族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一整套正確的民族政策,給予少數民族政治上真正的平等,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就難以爭得少數民族的人心,使少數民族對國家有堅定的認同感。平等的民族政策是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團結一致,建立和擁有共同國民意識和國家效忠意識的基礎,只有平等的民族政策才能給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理論”釜底抽薪,從而使其喪失民眾基礎。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民族分裂分子之所以得逞,同一些國家的中央政權在少數民族地區失去人心有相當關係。武力是制止民族分裂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不注重人心的向背,取得的成果是難於長久保持的,如土耳其庫爾德地區的分離運動,就是屢打屢起,綿延不絕。
2、堅定的反分裂立場和有效的預防措施是維護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手段。應該看到,儘管民族平等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先決條件和爭取人心的重要基礎,但並不能完全消除民族分離主義。不管民族政策多么平等,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得多么快,仍會有少數野心家、陰謀家以及外部勢力煽動和從事分裂活動。對此,鮮明堅定的反分裂立場和必要的強制措施是維護國家統一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民族政策上不可左右搖擺。在防止主體民族的大民族主義同時也應堅定不移地反對“小民族主義”。在處理民族分裂問題上不能優柔寡斷、投鼠忌器、使之坐大。在民族自治權問題上,既不能否認民族權利,或搞名義自治,實際操縱,如蘇聯那樣;也不能像前南斯拉夫後期那樣,各共和國乃至自治省輪流坐莊,“一票否決”,造成中央失去權威,地方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盛行,使“友誼”的聯盟成為“仇恨”的淵藪。
3、國家政治穩定和國力強盛是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保證。在新世紀轉換時期發生的一系列多民族國家解體現象,並不單單是民族問題,而且是國內政治轉折的伴生物。20世紀末的幾次多民族國家分裂,都是伴隨著社會制度的劇變出現的。蘇聯,南斯拉夫,以及衣索比亞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如此。民族分裂是這些國家劇變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絕對原因和唯一原因,而原有政治制度的崩潰則是國家解體的催生劑。
只有堅持不懈地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才能不使民族分裂分子有鑽空子的機會,只有國力的不斷增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事實上的不平等狀態,使各族人民對共同的祖國擁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認同感。
現在最危險的是來自外部的支持和干涉,特別是國際強權勢力為一已私利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慫恿、包庇和支持,尤其是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對主權國家的民族問題橫加指責和干涉的作法,這種“新干涉主義”是霸權主義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和變種。有關國家應加強聯合,採取共同立場,堅決抵制和鬥爭,防止這種危險傾向的進一步得逞。

中國

一、台灣問題

分離主義 馬英九倫敦講談兩岸關係:片面分離主義將引來解難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中國的台灣省,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與中央政府對峙,由此產生了台灣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來,中國政府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奮鬥。一九七九年後,中國政府以極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九十年代以來,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逐步背棄一個中國原則,極力推行以製造“兩個中國”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發展到公然主張兩岸關係是“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嚴重損害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危害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箇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政府始終如一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圖謀。中國政府與以李登輝為首的分裂勢力的鬥爭,集中表現在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還是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問題上。
我們於一九九三年八月發表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系統地論述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的由來、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現在,有必要進一步向國際社會闡述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和政策。

二、西藏問題

分離主義反對藏獨--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反對分離主義

近代中國的西藏問題,其核心是反分裂鬥爭,它又是當代西藏問題的歷史根源。因而,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正確全面、實事求是地研究和闡述西藏近代反分裂鬥爭的歷史內容,具有極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也是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西藏的穩定與進步,同國內外藏獨及分裂主義勢力進行鬥爭的迫切需要。鑒於西藏近代反分裂鬥爭的複雜性,要正確全面地了解西藏近代反分裂鬥爭,就必須首先澄清反分裂概念的含義和西藏近代反分裂鬥爭的具體內涵。
近來在藏史研究中有人提出,分裂與反分裂鬥爭即是獨立與統一的鬥爭。對於西藏地區而言,就只能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同國內外主張西藏獨立的各種勢力的鬥爭,不能也不應包括西方殖民主義勢力侵略、干涉我國西藏地區的歷史內容。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西藏地區近代反分裂鬥爭的起點,最早只能始於清末,即20世紀初。我們認為,反分裂鬥爭反侵略戰爭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又是兩個緊密聯繫而又相互交錯的概念。對於西藏地區而言,至遲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干涉同時已涉及分裂問題,此後的侵略與分裂更無法分割開來。這是因為,西方殖民主義是分裂西藏和藏獨問題出現的總根源,而英帝國主義又是侵略和培植西藏親英分裂主義勢力及製造“藏獨”活動的總導演、總根源。其中,作為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西藏開路先鋒或者說是前奏的是從17世紀即已開始的傳教活動;到18世紀,則是以東印度公司為工具的英國殖民主義企圖以“商品重炮”來轟開中國西藏大門的活動。儘管西方傳教士的滲透活動和東印度公司的“商戰外交”尚沒有直接從領土或主權上涉及對西藏的侵略和分裂,但是這些活動在客觀上不同程度的均服務於英國的戰略目標,即以印度為中心基地而逐步建立包括中國西藏及大陸在內的東方殖民體系,應當看做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義分裂中國西藏的前奏和序曲,必須進行研究和論述。早在1600年,英國即已在印度成立了從事殖民掠奪的東印度公司。18世紀中葉將印度變為其殖民地後,即把印度視為大英帝國逐步建立包括中國西藏及中國內地在內的東方殖民體系的中心基地,稱為“英王皇冠上閃亮的明珠”。為此,大英帝國的戰略家們在19世紀初開始提出了所謂“拱衛印度安全”的“三個緩衝區兩個同心圓”的侵略思想。其中第一個緩衝區和第二個同心圓就將中國西藏納入其中,要求逐步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來,變成“英國管理下的西藏”。從而達到為進一步控制中國、保衛以印度為核心的東方殖民體系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地位。而在第一個同心圓中,則將印度西北邊境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東北邊境即與西藏接壤的喜瑪拉雅諸山國納入其中。正是從這一戰略構想出發,英帝國主義者從18世紀開始,陸續從印度西北入侵喜瑪拉雅諸山國,進而在入侵中國東南地區的同時對西藏地方進行經濟、政治、軍事侵略,以謀分離中國的西藏,這已成為它既定的方針步驟之一。因此,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在取得大吉嶺為進入喜瑪拉雅諸山國根據地,侵占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拉達克地區後,又陸續侵占或控制了錫金、不丹、尼泊爾等諸山國,為此後的兩次侵藏,以謀將西藏納入自己殖民統治範圍奠定了基礎。我們認為,西藏近代反分裂鬥爭史的正式展開,是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基本同步的,即最早可以從1855年的尼藏戰爭算起,至遲也應從19世紀70年代簽訂《中英煙臺條約》算起。這是因為英帝國主義發動公開入侵西藏的侵略戰爭之前,先是慫恿尼泊爾侵藏,曾向英國要求過援助的尼泊爾“想使西藏從清帝國的控制下徹底獨立出來”,“並接受尼泊爾的保護”[1](P54)。而英國確實向尼泊爾提供了武器。英國又於1876年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關於英人入藏的附款,從西方對這一附款顛顛倒倒地解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英帝國主義一方面利用晚清政府對列強的妥協退讓和掌握著對清政府在藏主權的是否承認來驅使清廷同意其進入西藏,另一方面又利用清政府的腐敗和噶廈對清廷的不滿來實現使西藏脫離中國進入英帝國主義殖民勢力範圍的雙重企圖。

印度

LFA阿薩姆邦的分離組織,從1979年起從事反政府武裝活動,聲稱要奪取阿薩姆邦,迄今已經造成超過2萬人死

分離主義分離主義
亡。阿薩姆邦是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幾乎被孟加拉國和尼泊爾隔斷,只有一條狹窄的通道與印度本土相連。部分的為了改善該邦的孤立狀況,印度於1976年吞併了錫金(正好位於通道上)。該邦歷史上原來是一個獨立王國,1820年左右被緬甸吞併,英國占領緬甸和印度後被殖民當局劃歸印度。主要居民為黃種人,信奉原始宗教,佛教等。與信奉印度教的本土在人種、宗教上的巨大差異,是分離活動激烈的原因。

西班牙

截至目前,在“埃塔”為爭取巴斯克地區獨立而發動的暴力襲擊中,共有800人喪生。

上萬西班牙民眾舉行示威活動,抗議一名巴斯克分離主義分子獲得減刑上萬西班牙民眾舉行示威活動,抗議一名巴斯克分離主義分子獲得減刑

1937年:佛朗哥將軍占領巴斯克地區,取消巴斯克自治權,當地的獨立運動受到壓制。

1959年:“埃塔”成立,以爭取巴斯克地區獨立為宗旨,計畫建立一個獨立的巴斯克國家,“埃塔”全稱是“巴斯克祖國和自由”。

1961年:“埃塔”展開暴力行動,首次策劃製造火車顛覆事件。

1968年:“埃塔”槍殺了第一個犧牲品---一個地方秘密警察負責人。

1978年:"埃塔"的政治派別“赫里•巴塔蘇那”組建完畢。

1980年:118人死於“埃塔”製造的血腥事件,“埃塔”暴力達到頂峰。

1995年:“埃塔”企圖炸死反對黨領導人(現在的政府首相)阿茲納爾。

1996年5月:右翼多數黨贏得西班牙大選,有人預測政府更換後仍會繼續執行鎮壓“埃塔”的政策,“埃塔”也視多數黨為佛朗哥統治的繼承者。

1997年:“埃塔”展開對抗地方多數黨政治家的行動。

1997年7月:“埃塔”綁架、殺害了西班牙議員布蘭科,引發了國民的憤怒,致使600萬西班牙人湧上街頭舉行示威活動。

1997年12月:23名“赫里-巴塔蘇那”地方領導因與"埃塔"勾結被判入獄。1998年3月:西班牙主要政黨提出與“埃塔”對話,以結束巴斯克地區的暴力事件,但西班牙政府沒有過問此事。

1998年6月:“埃塔”製造了最後一樁謀殺案,用汽車炸彈炸死了西班牙議員扎納雷恩。

1998年11月:“埃塔”單方面宣布了30年來首次的停火聲明,停火行動從11月18日起生效。

1999年11月28日:“埃塔”廢除停火協定。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亞齊分離主義組織11月1日說,他們願意與政府簽署一項停戰協定,結束長達26年的戰爭。

分離主義分離主義美國支持印度尼西亞國家統一

分離主義組織首領巴赫蒂亞爾•阿卜杜拉表示,可能在今年齋月結束後立即和政府簽定這項停戰協定。印尼軍方官員表示,如果未來的和談工作開展順利,印尼將通過一項關於赦免亞齊分離主義分子的決定。

分離主義組織堅持要求國際調停者介入對未來停戰的監督工作,促使停戰工作順利展開。阿卜杜拉說,他們正在討論參與國際監督工作的國家數目和具體國家。此外,對國際社會介入亞齊特區問題一直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印尼政府近來在此問題上也有所鬆動。
亞齊特區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當地分離主義組織要求亞齊特區成為獨立的國家,但印尼政府堅持亞齊特區作為印尼領土的一部分存在。自1976年以來,當地分離主義武裝分子和政府軍之間的戰爭已造成至少1.2萬人死亡。

副產品

分離主義分離主義產物---比亞法拉共和國

比亞法拉共和國(RepublicofBiafra,又譯作比夫拉共和國)是奈及利亞東南部一個由分離主義者建立的短命國家。這國家於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滅亡。其政權的軍事首領於1月12日正式宣布有條件投降。該國得名於其南邊瀕臨大西洋的比亞法拉海灣
當時只有少數國家承認比亞法拉,包括加彭海地科特迪坦尚尼亞尚比亞。還有一些國家沒有正式承認該國,但有提供援助,其中法國羅得西亞南非提供了軍事援助。葡萄牙也提供了可觀的援助,對比亞法拉的存續起著重要作用。當時葡屬的聖多美普林西比是比亞法拉人道救援的主要基地、比亞法拉的鈔票在里斯本印製,比亞法拉最主要的海外辦公室亦設於里斯本。以色列也曾將六日戰爭中收繳的武器提供予比亞法拉,但後來以色列再陷入戰爭中,因而無法再作軍事上的援助。

於1966年1月,奈及利亞發生政變,這次血腥的政變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就以失敗告終。由於這次政變中軍隊內多數的伊博族軍官都安然無恙,使主流的豪薩人懷疑是他們發動政變。於1966年5月及9月,奈及利亞北部的伊博族人成為屠殺的目標。奈及利亞境內800萬的伊博族人主要聚居於東部,該地區的軍人集團首腦奧朱古上校(ChukwuemekaOdumegwuOjukwu)於1967年5月宣布獨立,成立比亞法拉共和國,建都於埃努古(Enugu)。他的部隊同時接管了奈及利亞於該地區的資產。

奈及利亞隨即對該地區實行經濟封鎖,並於1967年7月6日開始展開軍事行動。在此場奈及利亞內戰中,比亞法亞軍最初成功往西突擊了奈及利亞西部,但8月後奈及利亞軍很快就恢復過來,逐步深入比亞法拉,迫使比亞法亞將首都遷往阿巴,再於同年末遷往烏穆阿希亞(Umuahia),最後於1969年遷往奧韋里(Owerri)。

至1970年,比亞法拉出現大規模饑荒,經濟及軍事崩潰,奧朱古上校流亡海外,比亞法拉重新併入奈及利亞。在這場戰爭中大約死了一百萬人,其中多數是死於飢餓和疫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最大型的人道災難之一。這場戰爭也為奈及利亞社會帶來深刻的傷痕。

深刻思考

分離主義和平、團結

分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現在是多數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如美國有夏威夷鬧獨立,英國有北愛爾蘭、蘇格蘭,法國有科西嘉,俄羅斯有車臣,印度有錫克、克斯米爾等等)。所以說分離主義不受MZ制度、經濟水平的影響,而在於ZF是否有能力阻止分離主義導致國家分裂。

相關詞條

民族主義
愛國主義

軍國主義

女權主義

享樂主義

當今世界的民族分離主義

民族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