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麵塑

冠縣麵塑

冠縣麵塑俗稱“面老虎”,它是當地民間藝人利用剪刀或梳子等工具,將發制後的小麥麵團製成各種人物、飛禽和走獸等,並在其上塗以顏色的民間美術品。

簡介

冠縣麵塑冠縣麵塑

冠縣麵塑俗稱“面老虎”,它是當地民間藝人利用剪刀或梳子等工具,將發制後的小麥麵團製成各種人物、飛禽和走獸等,並在其上塗以顏色的民間美術品。

麵塑來歷

郎莊原名狼莊。戰國時期群雄割據,戰禍四起,這兒群狼出沒,據說村里很多幼兒遭到野狼吞噬。從此,人們為了保平安,開始用麵團捏制“面老虎”,祈求以“百獸之王”來嚇退惡狼。說來也怪,自從有了“面老虎”,野狼再也不光顧這個村子了,於是“狼莊”更名為“郎莊”。人們開始安居樂業,並把“面老虎”當成了吉祥物和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供品。

麵塑形式

冠縣郎莊是個只有四五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做麵塑,而且一年四季都做,尤以春節期間最為繁忙,來此訂購麵塑的人們絡繹不絕。郎莊麵塑的傳統品種一直是老虎形狀,後來經過數代藝人的努力,麵塑的捏制技術越來越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從起初的“面老虎”一直延伸到了各種人物、禽獸甚至一些典故等,比如金魚、青蛙、瓜果、花籃、“麒麟送子”、“哪吒鬧龍宮”、“雙獸爭舞”等。1960年,從原聊城地區大笛子劇團退休的服裝師郎振山,由於自幼耳濡目染,並結合多年文藝工作的經驗,塑造出了許多戲劇人物,如《西遊記》及《鍘美案》中的人物,以及楊宗保與穆桂英、五虎將等,從而大大地充實和豐富了郎莊的麵塑。他塑造的各類人物都能體現出其動作特徵和內在精神狀態,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代表人物

冠縣郎莊麵塑的代表人物郎王氏,14歲嫁給郎秀志,後開始跟丈夫學做麵塑,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郎秀志一家祖祖輩輩都做麵塑,無論從品種還是從質量上看,在郎莊都首屈一指。郎秀志去世後,郎王氏繼續發揚麵塑藝術,其主要代表作有《哪吒鬧龍宮》、《麒麟送子》等。《哪吒鬧龍宮》形象逼真,一個只戴紅兜肚的男孩-哪吒,騎在一條飛舞的巨龍上,仿佛立刻就要降服它似的。哪吒有不同色彩、不同髮式,神色各異;龍有金色的,有彩色的。《麒麟送子》,如同一頭活生生的麒麟馱著一個小孩行走。郎氏家族中,還有其他人潛心研究麵塑藝術,塑造出了許多更加生動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所具備的戲劇特點是,色彩、臉譜、麟、蟒、靠、盔頭和舞台形象非常接近。他們塑造的戲劇人物形象,使整個冠縣麵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價值都得到了升華。現在冠縣麵塑已有幾百個品種、2000多種花色,經常有藝術家、國際友人前去實地考察。

榮譽成果

1990年冠縣成立了中國麵塑開發總公司,同年,郎莊麵塑作品榮獲1990年廣州中國旅遊購物節“天馬金獎”,郎王氏獲得了獎盃、證書和獎金。

製作過程

冠縣麵塑的製作季節以春、秋為佳。麵團不能發開,製做時需四人以上合作,避免麵塑造型發過變形,待鍋內溫度達80℃時將塑形後的麵塑上籠,出鍋入平籃冷卻後,上膠、塗色、晾乾即成。麵塑的造型簡練誇張,蒸熟後膨脹,顯現出一種渾圓敦厚的造型美。用色大膽,常塗以大面積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蕾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色和黑色勾畫出眉眼和發色,造成色彩鮮明的對比,使麵塑更加活潑、絢麗、多彩。麵塑最主要的特點是不乾裂,不蟲蛀,吉祥古樸,作為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堪稱一絕。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