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燈彩,民間又叫“花燈”。平日用來烘托喜慶氣氛,而元宵節鬧燈、賞燈已成為舉國一致的風俗了。賞燈活動在漢代
就已開始,至宋代,汴梁、臨安的上元燈節,往往延續5夜,甚至“四十里燈光不絕”。燈節,創造了競技賽藝的社會條件,因而人們“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花燈成為多種材料,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的民間綜合藝術。花燈主要靠“扎架”。俗云:“燈架扎得巧,花燈做得好。”貴重的燈架,要在上面雕龍刻鳳,鑲珠嵌玉。燈架紮好後,才貼紗、裝玻璃、釘羊皮、剪紙、刻皮影、寫詩作畫等等,進入燈畫工序。最後在燈上塗金抹銀,串珠吊玉,纏絲懸纓,做成美麗的花燈。在花燈創造活動中,人們獲得歡樂和教益。
山東古代燈彩也很著名。明張岱《陶庵夢憶》:“兗州魯藩煙火妙天下。煙火必張燈,魯藩之燈:燈其殿,燈其壁,燈其楹柱,燈其屏,燈其座,燈其宮扇傘蓋。諸王公子、宮娥僚屬、隊舞樂工,盡收為燈中景物。”明代著名小說《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燈樓”中描寫的燈市盛況,更是展示了一幅民間燈彩的絢麗長卷:“那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諸門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但見: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樓燈,見一片珠璣;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繡。繡球燈,皎皎潔潔;雪花燈,拂拂紛紛。秀才燈,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姜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柳翠相連;判官燈,鍾馗與小妹並坐。師婆燈,揮羽扇假降邪神;劉海燈,背金蟾戲吞至寶。駱駝燈、青獅燈,馱無價之奇珍;猿猴燈、白象燈,進連城之秘寶。七手八腳,螃蟹燈倒戲清波;巨口大髯,鮎魚燈平吞綠藻。銀蛾鬥彩,雪柳爭輝。魚龍沙戲,七真五老獻丹書;吊掛流蘇,九夷八蠻來進寶。村里社鼓,隊隊喧闐;百戲貨郎,樁樁鬥巧。轉燈兒,一來一往;吊燈兒,或仰或垂。琉璃瓶,映美女奇花;雲母障,並瀛州閬苑。”現代金學家們考證《金瓶梅》的語言是明代臨清的語言,景點景觀也都在臨清。認為是虛寫來代的清河縣,實寫明代的臨清城。故上述也可謂是反映了明代山東臨清燈市的景象。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據周簡段《神州軼間錄》載:農曆正月十五曲阜居民除門前掛燈,還在院子當中,埋上一根高大筆直的朝天桿,將花燈掛到桿子頂上,名曰“點天燈”。而權勢僅次於皇室的衍聖公府,則從正月初一開始,就在號稱“大觀園”中心的前上房大院,舉燭“點天燈”了。紅木雕構的大玻璃穗子燈,日夜不息,點燃半月之久,一直點到正月十五之後。因孔府的朝天桿最高,所以在元宵節這天夜裡,環顧曲阜古城,一燈之下,萬燈競放。當時曲阜花燈,不愧是歷史名城的驕傲。其精巧多姿,毫不遜於京都。從外形看,有四角、六角、單層、雙層等傳統的宮燈,色彩鮮艷,燈畫講究,或裝玻璃,或糊綾絹,美觀大方,高雅莊重。也有花卉、人物、禽獸、山水之類的造型燈,千姿百態,幾可以假亂真。有小巧玲瓏的無骨燈。還有用“機械控制”的動力燈,將牽引器暗藏於燈內,使燈上的人物、動物能跑、跳、行、飛、打,做各種有節奏的動作。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可以有規律地敲打化裝成美女的白骨精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奇巧的走馬燈了。它利用蠟燭燃燒產生的熱力,使冷熱空氣對流,吹動安裝在燈內的紙滑輪,使紙做的人物、動物,迅速旋轉,快疾如風。也有不點蠟燭,而用油、漆作燃料的。到了40年代以後,才有以電燈作光源的花燈產生。
也有專業藝師精製銷售的,以濟南、濰坊、青島等地較多。現在,燈會已成為常見的文藝活動,每逢佳節,所有的遊樂場所無不張燈結彩,近年來興起的趵突泉燈會、淄博陶瓷琉璃節和煙臺葡萄酒節等,都有大型的燈會。心靈手巧的藝人扎制五彩繽紛的傳統花燈,並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製作各種電光聲控的彩燈,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祥和的氣氛。燈彩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