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徵

泰山皮影戲受泰山文化的影響,人物造型粗獷豪放,主要手法是刀刻和彩繪。人物形象往往取材於民間剪紙和傳統戲曲臉譜,同時也逐漸形成具有泰山地域特色的臉譜程式。影人的高低約在50公分左右。皮影人物造型基本與戲曲行當相同。
保留劇目
泰山皮影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泰山石敢當系列《石敢當大戰荊葛王》、《石敢當龍角山除狼》、《石敢當戰獨角》、《石敢當滅金爪》、《石敢當五閣廟捉鬼》、《石敢當奈河避邪》、《石敢當王莊裝媳婦》此外還有《西遊記》、《東遊記》、《封神榜》、《孫龐鬥智》等連台本戲。演出無劇本,完全靠演員記憶。
製作工藝

聲腔技巧
泰山皮影的曲調主要有鼓調、老調、南調、琴調、垛子板等,根據不同的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採用不同的曲調塑造人物。泰山皮影戲與全國各地的皮影戲不同,其他地方的皮影戲均由兩人以上甚至八、九人演出,而現在的泰山皮影戲則由一個人獨立完成。所謂泰山皮影戲“十不閒”即演員調動全身所有器官,表演、操縱、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個人完成。
道具樂器
泰山皮影戲的道具與樂器:泰山皮影戲道具有:螢幕架、幕布(主幕、邊幕)、燈具、影人、布景、桌椅、馬匹、雲頭。
泰山皮影戲的樂器有:鼓、鑔、梆子、鑼、小鑔。
傳承

泰山皮影是山東皮影的重要代表,在全國皮影戲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貌。泰山皮影戲藝人經過歷代傳承,不僅保留了泰山皮影傳統的表演技藝,雕刻方法和口傳劇本,而且有許多新發展。前輩老藝人蘆太昌、劉玉峰,在繼承泰山皮影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學習借鑑了濟南皮影表演的特點,豐富了泰山皮影的表演藝術。
作為泰山皮影戲的主要傳承人范正安先生,在完整地保持泰山皮影傳統的基礎上,又廣泛吸取了西河大鼓、山東四板書、十不閒等表演技藝,特別是獨創了一種由一人同時操縱、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法,成為當今中國皮影表演罕見的一種絕技。他打造泰山文化品牌,用皮影表演“泰山石敢當”的故事,豐富充實了泰山文化的內涵。范正安先生的皮影表演技藝高超、表演劇目豐富、演唱曲調多樣,同時在皮影雕刻、布景繪製、樂器伴奏等多方面傳承的基礎上有許多重要創造,其皮影藝術是山東皮影的佼佼者。
意義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