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前石雕

坊前石雕

坊前石雕,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的坊前鎮,被文化部命名“中國石雕石刻藝術之鄉”。創作題材廣泛,已發展到4000多個品種。

簡介

坊前石雕,坊前鎮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城東15公里處,嵐濟公路和兗石鐵路橫貫東西。現有36個行政村,1.5萬餘戶,51000餘口人,62000餘畝耕地,主要礦產有石英砂莒翠玉雪花大理岩等。該鎮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石雕石刻藝術之鄉”和臨沂市首批小康鎮。坊前石雕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現坊前石雕廠家已發展到102個,從業人員達3100多人,精通石雕工藝的技術人員達300多人。石雕技術人員走出家門傳技術,產品不僅覆蓋整個山東省,而且輻射到江蘇、東北三省。目前,坊前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石刻基地之一。

石雕傳說

莒南縣坊前石雕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相傳大禹曾來此地築堤治水,使泛濫成災的洪水按照人的意願改道而行,當時,一位民間藝人用手工雕刻了一座石坊,作為對大禹治水的紀念。大坊前村坐落在石坊前,故取名坊前,這位民間藝人就是坊前石雕的祖師。

石雕歷史

坊前鎮周代用幣坊前鎮周代用幣

西周年代,人們在王家坊前挖掘出了一種晶瑩剔透的石頭。一位姓王的民間藝人用這種石頭雕刻成工藝品進獻周文王,周文王非常欣賞,並為其石取名“翠玉”。

春秋時代,山東稱為莒州國,“翠玉”即被世人稱為“莒翠玉”,一直沿用至今。明嘉靖年間,抗倭英雄孫堂為抗倭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後在上海吳淞口陣亡,受皇封。為紀念這位抗倭英雄,莫家龍頭的一位姓莫的民間藝人用“莒翠玉”為孫堂雕刻了一塊龍鳳碑,設在坪上鎮鐵牛廟村“孫堂廟”內。清朝末年,一些能工巧匠開始用“莒翠玉”磨成菸嘴和小孩的玩具,“莒翠玉”已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石料。坊前鎮雖古來就有著石雕的歷史,但畢竟是歷史,由於種種原因,坊前的雕刻業一度凋敝。

1968年春,人們用“莒翠玉”雕琢的各種玩具引起工藝部門

坊前鎮周代用幣坊前鎮周代用幣

和經濟部門的重視,萌發了搞石刻出口創匯的念頭。1968年9月便成立了第一個專業石雕廠—王家坊前石雕廠。當時在本鎮竹墩村聘請了65歲有40多年木雕經驗的老師傅朱正譜擔任石雕老師。石雕用料就是“莒翠玉”。生產的第一批產品包括坐獅、臥獅、筆筒、菸灰缸、鎮紙石等12種樣品。1969年春,在廣交會上首次成交,這使王家坊前村人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至1982年已發展到120個品種,遠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石雕種類

坊前石雕以特種石雕為主,品種繁多,造型別致,做工精美,創作題材廣泛。目前,已發展到4000多個品種,分兩大類:

一、建築石雕。俗稱大石雕,形體上壯碩健重,線條流暢,主要有石獅、石塔、石燈、佛像、石龜、水缽、石馬、石牛等。這類石雕多用大理石、花崗岩、紅紗岩等雕成。據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統計,石雕數坊前石雕品種最多,產品出口量最大,創匯額最高。

二、工藝石雕。俗稱小石雕,這種坊前石雕玲瓏剔透,千姿百態,做工精細,主要有山水花鳥、花瓶、筆筒、硯台、人物、動物等,石料多用莒翠玉、白雲石、蛇紋石、紫絲石等。

坊前石雕按其用途分為旅遊區點綴風景用、家庭擺設和庭院裝飾用、墳墓用三大類。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