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皮毛玩具

魯西南皮毛玩具工藝興起於1972年,是由麵塑、泥塑、木雕、石刻等藝術衍生而來。相傳,在堯舜時代,地處黃河流域的菏澤,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及瘟疫頻繁,百姓為祈風調雨順、人丁無災,常殺豬宰羊,敬天地鬼神,祭列祖列宗。

簡介

魯西南皮毛玩具工藝興起於1972年,是由麵塑、泥塑、木雕、石刻等藝術衍生而來。相傳,在堯舜時代,地處黃河流域的菏澤,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及瘟疫頻繁,百姓為祈風調雨順、人丁無災,常殺豬宰羊,敬天地鬼神,祭列祖列宗。後來人們為節約起見,便用調和的麵塑捏成豬羊以及瓜果供奉神靈。到了清代,已有專門從事麵塑的民間藝人,主要分布在菏澤城西解元集鄉一帶,老藝人李俊興、李俊福等人曾先後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表演麵塑技藝,獲得很高聲譽。

1968年,民間藝人沙得員、沙廣山等人,受麵塑等工藝品的啟發,用泥塑製成狗、等家禽家畜,再用製作裘衣剪下的邊角料或狗、兔、貓等動物真皮,手工貼上在泥塑上,這就是最早的魯西南皮毛玩具。由於這種玩具用料經濟,製作簡單,隨即得到仿效和推廣。首先在定陶陳集一帶的馬垓村、沙垓村出現皮毛玩具專業戶,逐漸發展為村、鎮型的生產廠家。產品在國內市場上走俏。1982年,改泥塑胎為塑膠胎造型,毛粘技術也不斷改進,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粘合劑和顏料上色,使動物形態更加逼真,質量得到保證,花色品種也由過去的不足10種,發展到上百種。全區從事皮毛工藝生產的廠家已達70多個(多是回民),從業人員超過萬人,產值數百萬元,已成為山東暢銷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

相關資料

位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市,物產豐富,林業發達,喬木有楊、柳、榆、槐、椿、桑、柏;灌木有紅柳、白臘、紫穗槐、簸箕柳;果樹有桃、杏、柿、蘋果、李、棗、山楂、木瓜、葡萄,其中木瓜、山楂、柿餅尤佳,為魯西南特產;花卉有牡丹、芍藥、月季等,尤其是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積廣,品種多,被人們讚譽“菏澤牡丹甲天下”。牧業興旺,是全國著名的魯西南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肉食兔生產基地,同時水貂、海狸鼠生產也初具規模,藍狐等名貴動物也在這裡安居繁衍。隨之而來的裘革品加工業蓬勃興起,全區年產各種真皮數千萬張。裘革製品有32大類,250多個品種,800多個花色,出口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以集動物玩具與裘皮服裝特點於一身的手套、圍脖、童裝等,佩戴穿用妙趣橫生,別具神韻,一直為廣交會的搶手貨,訂貨契約連年增加,倍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菏澤市西馬垓村是皮毛玩具生產的大戶,該村設計製作的各種動物,坐臥蹲站,滾打撲爬,嬉戲逗樂,千姿百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用百張狗皮設計製作的大型老虎,有小巧玲瓏的松鼠,有憨態可掬的熊貓,有活靈活現的猴子,等等。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