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作品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讀解賞析
這裡一共說了三種情況,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停止的卻停止了,不該薄待的卻薄待了。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前進太猛,做得過了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達不到目的。這就應了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或者叫做——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可見,孟子在這裡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及”與“過”的弊病。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度衝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後漢書?李固傳》說:“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閻氏受皇帝寵愛,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禍。俗話說,槍打出頭烏。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銳者,其退速”。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作品出處
《其進銳者,其退速》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