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進銳者,其退速

其進銳者,其退速

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 (《論語·先進》)可見,孟子在這裡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及”與“過”的弊病。 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

原文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讀解

這裡一共說了三種情況,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停止的卻停止了,不該薄待的卻薄待了。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前進太猛,做得過了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達不到目的。這就應了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或者叫做——“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可見,孟子在這裡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及”與“過”的弊病。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度衝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後漢書·李固傳》說:“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閻氏受皇帝寵愛,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禍。俗話說,槍打出頭烏。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銳者,其退速”。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作者

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出處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