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首先必須弄清楚,韋伯在價值判斷與價值無涉中“價值”的涵義已經不同了,不是所謂那種分階段的說法。在《社會科學方法論》中,韋伯指出他提出這三個概念作為學術研究的基本準則,主要是針對當時德國學術界出現的演講式的教學方法,教授們借講台有意無意的借“科學之名”宣揚某種包裝過的意識形態與個人的價值判斷。他認為每一項職業都有它內在的準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作為一種人格”,要使它得以實現的方法就是全心全意的去實現它,而不是將它作為一種工具。
不知是何種原因,不少人認為對韋伯提出的這三個概念存在著令人難以理解的誤解。因此我們有必要說明韋伯的基本觀點,首先韋伯主張研究的基本原則是 “將純粹的可邏輯推論的,經驗事實的斷定與實際得到的或者哲學的價值判斷相區分”,也就是說“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研究者不能在實然與應然之間進行相互的推導。為此韋伯提出學術拒絕價值判斷的原則,認為“調查研究者或教師應當無條件的堅持將經驗事實的確定同他自己的實際判斷,即他對這些事實的評價是滿意還是不滿意區別開來”。不少研究者可能沒有注意到其中的知識與權力的關係,研究者與教授如果在研究結論或講課中加入自己的價值判斷,就很可能會造成對“客群”的一種強制性灌輸,尤其是那種在不知不覺中加入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學生的自由判斷造成極大的影響,而且導致對嚴肅學術研究的冷淡。所以韋伯認為支持價值判斷“會使大學成為一個神學院”,而且韋伯還駁斥了那種在各種價值判斷之間搞調和,認為可以達到科學的那種做法,韋伯認為 “如果老師認為他應當做價值判斷,那他應當向學生和他自己絕對清楚的說明這種價值判斷的性質。反過來說,學術的道德原則就是價值中立,把研究得出的“是什麼”與研究者認為的“應當是什麼”區別開來,將普適性的事實與個體的道德取向相分離。
價值關聯可能是韋伯最容易令人誤解的概念之一,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這裡的價值與前面的價值實際上已經表達了不同的涵義。阿隆在《社會學主要思潮》已經進行了比較準確的論述,簡單的說價值判斷就是道德或生命的表達,價值關聯則是選擇和組織客觀科學的手段。在紛繁複雜的對象中,學者為了確定研究的對象,不得不在現實中作出一種選擇,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歷史性的敘事都是對過去事件有選擇的整理,因此提出概念與假設都必須運用價值關聯的方法。這裡有兩點我們必須注意:首先,這裡的價值更傾向於表達為邏輯與關於事實的知識,而不是道德評判,其次價值關聯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並且是研究者建構理論的導引與基礎,可以說我們的研究過程本身必定是價值關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