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上下)

內容介紹

《大哲學家》是哲學大師雅斯貝爾斯晚期所構想的三卷巨著中僅完成的一卷,於1957年在德國出版。在本書中,雅斯貝爾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歐洲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框架,也突破了哲學史的編年史的寫作方法,而是以哲學家著作的獨創性和相似的思維方式為取向,將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學家劃分為思維方式的創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創性形上學家三種類型,詳細地闡述了他們光輝的哲學思想。本書確係大手筆寫大家的思想風範,學術性較強,資料豐富、層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闢。

作者介紹

卡爾·雅斯貝爾斯:20世紀德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大師。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哲學》(3卷本)、《大哲學家》、《尼采其人其說》等。

作品目錄

上前言導論 一關於人類的大人物 二哲學家與其他大人物的區別 三大哲學家的標準 四大哲學家的挑選和編組 (一)編組的必要性及其在歷史上的變化 (二)將哲學家分成的三大組 (三)尋找分組中的原則 (四)為學習者的選擇 五與哲學家的交往 六關於大哲學家的爭辯 七對大哲學家的疑問 八對大哲學家描述的任務思想範式的創造者蘇格拉底 一生平資料(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二思想發展 三對話 四蘇格拉底生命的本質 五法院的起訴 六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美化 七影響史 八蘇格拉底不朽的意義 佛陀 一生平述略 二教義與禪定 三教義的陳述 四對佛陀創新問題的探討 五發展史 六佛陀與佛教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孔子 一生平 二孔子的根本思想:借對古代的復興以實現對人類的救濟 三孔子的道德、倫理規範 四根本知識 五孔子的極限意識 六有關孔子的人格 七孔子及其反對者 八影響史 耶穌 一宣告 二耶穌的生平 三對耶穌人格的看法 四耶穌的影響 有關思想範式創造者的討論 一闡釋的方法 二為什麼單單是這四個人 三這四位大師的共同點和差異 四我們對待四大哲學範式創造者的態度思辨的集大成者 柏拉圖 一生平和著作: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一)柏拉圖的生平(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7年) (二)柏拉圖的著作 (三)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二柏拉圖的哲學 (一)柏拉圖的思想 (二)可表達的問題 (三)理念、辯證法、厄洛斯 (四)柏拉圖思想的特殊領域 三特色與評論 (一)對柏拉圖的總體評價 (二)柏拉圖的局限性 (三)柏拉圖對我們的意義 四歷史影響 奧古斯丁 一生平和著作 二從哲學到信仰的認識 (一)皈依基督教 (二)在遵循天啟思想基本原理前提下,獨立的哲學思想的改變 (三)奧古斯丁思想的發展 三奧古斯丁思想的方法 (一)生存之光與《聖經》的詮釋 (二)理性和信仰的真理 (三)上帝和基督 (四)啟示信仰中的哲學思想 四特徵和批判 (一)在首次全部觀點中的人格 (二)與克爾愷郭爾和尼采的比較 (三)基督教會思想 (四)奧古斯丁的矛盾 (五)作品形式 (六)人格 五歷史地位、影響史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地位 (二)影響史 (三)奧古斯丁對我們的意義 康德 一生平與著作 二康德走向批判哲學的道路 (一)前批判著作 (二)1766年之後的轉折 (三)新問題:主客體分裂以及新哲學的出發點 三康德對認識的解釋的結構 (一)分裂 (二)感觀性、空間和時間 (三)思想 (四)從判斷中引出範疇 (五)兩個基礎 (六)出發點是意識而不是存在 (七)先驗推論 (八)康德說明非對象性事物的源泉的方法之分析 (九)二律背反 (十)理智原型 (十一)回顧和總結 四在其所有形式當中的理性的結構 (一)理念 (二)倫理行為 (三)對美的直觀 (四)康德對超越性事物的哲學解釋下 五康德的理性 (一)思維方式的革命 (二)康德的問題的廣闊性 (三)康德的懷疑論 (四)哲學思維的消極意義與積極意義 (五)人的有限性與理性的界限 六政治與歷史 (一)基本思想 (二)公民社會的觀念 (三)啟蒙之路 (四)康德的時代 (五)康德的政治思想方式 (六)反對意見 (七)比較 七對康德的批判 (一)科學性特點 (二)通向“教條”之路 (三)體系的要求 (四)康德哲學的局限 (五)康德的思維方式 (六)關於對康德的闡釋 八康德的歷史地位、對今天的影響與意義原創性形上學家 阿那克西曼德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斯 一赫拉克利特 二巴門尼德斯 三比較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斯 柏羅丁 一生平與著作 二對柏羅丁的“體系”的描述 三整體性的超越 四認識的諸層次 五思辨性的超越 六墮落與升華 七反對唯物主義與諾斯替教派 八批判性特點 九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安瑟爾謨 一生平與著作 二安瑟爾謨的基本哲學思想 (一)對思想的複述 (二)闡釋 (三)安瑟爾謨基本思想的歷史 三安瑟爾謨思維的特點 (一)安瑟爾謨原本作為基督教式思維的哲學 (二)何謂安瑟爾謨的思維 (三)權威性 斯賓諾莎 一生平與著作 二哲學與生活實踐 三形上學觀點 (一)實體、屬性、樣式 (二)上帝 (三)兩種屬性 (四)樣式 (五)時間;必然性 (六)上帝與世界之間的飛躍及其統一性問題 四認識的理論 (一)認識的階段 (二)觀念 (三)與上帝的關係 (四)斯賓諾莎對自己根據幾何學方法獲得的洞識的闡述 (五)神秘主義、理性主義、思辨性思維 五人 (一)人不是實體,而是樣式 (二)人的思維與神的思維 (三)人是精神和形體 (四)人與動物以及人們之間的不同 (五)不朽與永恆 六目的無涉和價值無涉 (一)目的和價值是從上帝觀的顛倒中產生的成見 (二)我們作為樣式的有限理智 (三)現實與價值 (四)兩種認識方式的轉換 (五)價值無涉的倫理 七精神的奴役與自由 (一)關於情感的學說 (二)對奴役的描述 (三)觀念與自由的可能性 八宗教與國家 (一)斯賓諾莎的國家思想 (二)國家中的宗教 (三)斯賓諾莎的宗教解釋和政治學的批判性特徵 九斯賓諾莎哲學的特點 (一)斯賓諾莎的哲學與本質一瞥 (二)斯賓諾莎的局限 十斯賓諾莎的身後影響 老子 一生平與著作 二對老子哲學的闡述 (一)道 (二)道與世界 (三)道與個體的人(生命的實踐) (四)道與國家之統治(駕馭人類社會的實踐) 三獨特性與批判 (一)老子的意義 (二)效法老子的各色人物 (三)老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性 龍樹 一歷史位置 二思維操作 三對學說的概括 四有關學說意義的討論 五歷史比較附錄 一雅斯貝爾斯年表 二《大哲學家》德文原書目錄中譯文 三參考文獻譯後記《大哲學家》中文版第二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