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東歐社會學

蘇聯和歐洲東部、中部幾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繼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的社會學的統稱。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完整的知識體系,一個國家的社會學不是在某個重大政治事變後驟然出現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因而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蘇聯東歐社會學

正文

蘇聯和歐洲東部、中部幾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繼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的社會學的統稱。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完整的知識體系,一個國家的社會學不是在某個重大政治事變後驟然出現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因而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蘇聯社會學 19世紀中期,俄國社會逐漸擺脫封建農奴制的桎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在這期間,面對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的急劇變化,受到西歐文化影響的一部分俄國知識分子竭力擺脫舊觀念的束縛,尋找新的思想武器來代替代表封建農奴制利益的宗教和思辨的形上學,以期科學地解釋社會生活中的變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以實證主義哲學思想為主體的歐洲社會學隨著西歐先進的技術一起傳入俄國,並迅速發展。
十月革命前的社會學 19世紀60年代中期,Д.皮薩列夫等哲學家率先在報刊上詳細介紹A.孔德及其學說。70年代,出版了大量結合俄國實際情況的普及實證主義社會學的讀物。俄國的社會學先驅力圖用實證主義的進化論和社會和諧論來反對農奴制殘餘和東正教的天命論,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極大恐懼。滲透著啟蒙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社會學知識與沙皇專制獨裁統治形成了尖銳的對立,社會學很快遭到查禁。在這種情況下,俄國社會學家仍然從各個側面介紹、研究和發展實證主義社會學,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派別。如Л.梅奇尼科夫的地理環境決定論,A.K.斯特羅寧和P.von利林費爾德社會有機體論等。H.K.米哈伊洛夫斯基在詳盡研究孔德的科學分類觀點和批判H.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上,創立了主觀社會學派。他對人類社會模仿現象的研究,影響了G.塔爾德的社會學理論。1898年,作為孔德的學生J.里戈拉日譯著的附錄,首次出版了《實證哲學教程》的部分章節。嗣後,又陸續出版了這部著作的前兩卷。1901年,Μ.Μ.科瓦列夫斯基在巴黎創辦了俄國第一所講授社會學的學校──俄國高等社會科學學校。由於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直接干預,該校不久停辦。1905年革命以後,俄國社會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俄國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主要代表科瓦列夫斯基,先後發表了《當代社會學》(1905)和《社會學》(1910)等重要著作。1908年,科瓦列夫斯基在彼得堡創建的精神神經研究所設立了俄國第一個社會學教研室。該教研室在編寫社會學教材、摘編和評述俄國和西方社會學著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接著,在彼得堡大學、雅羅斯拉夫大學也相繼設立了社會學教研室。1913年,P.A.索羅金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犯罪與懲罰:功績與獎賞》問世。該書基本上繼承了以科瓦列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實證主義社會學的觀點。1916年春,俄國社會學協會成立,A.拉波—達尼列夫斯基和索羅金分別任協會的主席和秘書長。
1917年的二月革命震撼了俄國資本主義社會。以索羅金為代表的一部分俄國社會學家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以前的觀點。在這期間,索羅金為紀念科瓦列夫斯基而寫的《社會學體系》(1920~1921),是同自己進化論導師告別的象徵。他把自己的觀點列入穩健的“俄國行為主義”。1919年,索羅金在彼得格勒大學開設了俄國第一個社會學系。
在俄國社會學發展過程中,實證主義社會學曾占有主導地位,但同時還有受到新康德主義影響的反實證主義流派。在後期,它還受到美國社會學影響,出現過新實證主義流派。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工人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傳播的時期。Β.И.列寧Γ.Β.普列漢諾夫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嚴厲地批判了以米哈伊洛夫斯基為代表的民粹派唯心史觀,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他們的革命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當時,列寧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社會學這一概念,主要指歷史唯物主義或社會科學。普列漢諾夫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並且論述了社會學的對象和作用。
十月革命勝利至20年代初的社會學 這一時期是新舊兩種社會學思想體系並存和交替的時期。一方面,資產階級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學思想還相當活躍,如索羅金等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主要代表仍在大學講壇上講授社會學。他們經常在《經濟學家》等雜誌上發表文章,反對唯物史觀,把歷史唯物主義同經濟唯物主義等同起來。另一方面,為了科學地規劃社會改革,合理地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列寧批駁了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哲學思想和社會學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思想上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列寧和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非常重視運用各部門提供的調查研究資料和統計資料,要求社會科學家對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20年代蘇聯社會科學家對蘇聯的社會結構變化、宗教信仰、工人日常生活、居民社會心理、婚姻家庭、婦女地位、青年的文化教育等問題廣泛地展開了調查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С.Γ.斯特魯米林對生活時間的研究。在這個時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的主要代表M.謝列布里亞科夫認為,社會學就是指歷史唯物主義,其具體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這兩者間矛盾的學說、階級鬥爭學說和國家理論等。1921年,Н.И.布哈林發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該書雖然具有機械論傾向,但它第一次詳細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的關係以及它們的理論體系。
20年代末~30年代的社會學 這一時期,蘇聯社會學的研究有了較快的發展。蘇聯學者對社會學的對象和科學地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開始討論一般社會學與具體社會學的關係。最具代表性的是C.奧蘭斯基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問題》(1930)。奧蘭斯基在書中提出 3個問題:①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問題;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理論和方法的相互關係問題;③對社會過程作獨特的具體社會學研究的問題。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使命是給歷史學和部門社會科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哲學家Ф.Β.康斯坦丁諾夫等人則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觀點。1938年以後,И.Β.史達林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的觀點在學術界盛行。當時對社會學占主導地位的看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解釋社會和研究社會的科學,而社會學本身具有的經驗研究功能則被否定,導致社會學的研究和教學歸於沉寂。
1956年以後的社會學 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社會學被重新肯定。這一年,蘇聯派出由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出席第 3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同年,Π.Н.費多謝耶夫在《哲學問題》第4期上載文,公開表示歷史唯物主義不能代替社會學。1958年6月,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決定建立蘇聯社會學協會,由通訊院士Γ.Π.弗蘭佐夫任首屆主席。1968年12月蘇聯科學院組建具體社會調查研究所,1972年改名為社會學研究所。1974年,《社會學研究》雜誌創刊。至1980年,除上述機構外,在蘇聯科學院和各加盟共和國科學院系統內共有68個社會學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黨政部門、民眾團體、企業和聯合公司也先後建立了各種類型的社會學研究組織,形成一個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的社會學研究網。截至1987年,蘇聯社會學協會有近6000名個人會員和1200個集體會員,全國社會學工作者近2萬人,分布在工業部門、政府部門和黨團機構中的社會學服務組織800多個。70年代起,在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等高等院校陸續設定社會學專業,招收大學生和研究生。
這一時期,社會學的發展伴隨著激烈的理論爭論。1957年,民主德國經濟學家J.庫欽斯基在蘇聯《哲學問題》第 5期上發表了《社會學規律》一文,批評了蘇聯30年來把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等同的觀點,從而引出一場關於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結構的辯論,焦點是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不同的觀點在《哲學問題》、《哲學科學》等雜誌上紛然雜陳,其中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是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該觀點的代表有康斯坦丁諾夫、B.凱利等。二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分屬兩門不同性質的學科,前者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屬於哲學;後者則是一門經驗的部門科學。它們除了各有其不同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功能外,還應有其不同的理論。代表人物有P.雷夫金娜、Ю.列瓦達等。隨著對社會學學科認識的深化,Д.Μ.格維希阿尼、Β.Α.亞多夫、Β.Π.羅任、Γ.Μ.安德烈耶娃、M.T.約夫丘克等人分別提出了一些折衷觀點,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既是(社會)哲學又是一般社會學理論;在社會學知識體系內,作為一般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具體社會問題分析之間還存在一個中間的理論結構鏈條。亞多夫等人借用美國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家R.K.默頓的“中程理論”概念,把這箇中間理論鏈條稱為“部門社會學理論”,亦即“中層理論”,從而奠定了後來頗有影響的蘇聯社會學體系的三級結構的框架。這場持續了20多年的學術爭論,打破了蘇聯學術界沉悶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蘇聯社會學的發展。在這以後,出現了一大批內容廣泛的社會學專著,主要有:羅任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導論》(1962)、Α.Γ.哈爾切夫的《蘇聯的婚姻和家庭》(1964)、Γ.奧西波西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1964)、Γ.Β.奧西波夫主編的《蘇聯社會學》(1965)、B.舒布金主編的《社會學中的數量方法》(1966)、H.科恩的《個性社會學》(1967)、A.茲德拉沃梅斯洛夫等主編的《人及其工作》(1967)等等。
奧西波夫在《社會學手冊》(主編,1976)和《蘇聯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1979)中,回顧和總結了這些年來蘇聯社會學研究的成果,闡述了為蘇聯社會學界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三層次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由一般社會學理論即歷史唯物主義、專門社會學理論和具體社會學研究三部分組成的。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一門關於社會經濟形態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以及這些規律在個人、社會集團、階級、民族活動中的作用機制和表現形式的科學”。Γ.Π.達維久克在《套用社會學》(1979)一書中提出另一種觀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理論和套用社會學。一般社會學理論即歷史唯物主義;套用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具體社會制度、社會過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及其組成成分發展和發揮功能的特殊規律的科學。它們是兩門既獨立、又相互密切聯繫的學科。
自60年代初以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輕視經驗研究的傾向有所克服。近30年來,蘇聯社會學的基本方向主要是研究社會主義建設中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科學地總結和闡述實際經驗。涉及的領域主要有:社會規劃和社會預測,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社會發展預測、社會政策、不同區域層次的社會發展規劃等;科學技術革命及其後果,如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社會條件和因素、科學技術革命發展的規律及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機制、科學技術成果的套用、科學技術革命的社會後果等;社會結構,如蘇聯社會結構變化趨勢,階級、社會集團和階層接近的指標和具體途徑,職業結構與社會階級結構的聯繫等;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如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特徵及其完善的途徑、生活方式指標體系、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需求、婚姻家庭、時間預算、反社會的觀點和行為等;勞動與勞動集體,如勞動的性質、內容和條件,社會主義競賽的條件和機制,選擇職業的目標和動機,物質刺激和精神鼓勵的效果,分配關係的完善等;社會輿論,如共產主義教育、大眾信息和宣傳工具的活動、社會道德等;城鄉問題;教育問題;青少年問題;老年人問題,等等。社會學的分支門類已達40多個。自70年代起,在研究中廣泛地套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80年代後期已呈現出多學科合作的綜合研究和開展不同層次的比較研究的發展趨勢。蘇聯社會學研究的另一個基本方向是批判地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學的各流派思潮和發展趨勢,主要成果有:Ю.達維多夫等主編的《現代資產階級理論社會學批判》(1977)、科恩主編的《19世紀至20世紀初資產階級社會學史》(1979)、蘇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編著的《20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社會學史》(1979)、И.安東諾維奇的《資產階級社會學理論》(1980)等。
蘇聯社會學家除參加國際社會學協會組織的世界社會學大會的工作外,還參與了維也納社會科學中心的研究計畫(研究城市化、家庭、閒暇時間等問題)。他們與東歐各國的社會學家在學術刊物、研究課題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多邊或雙邊合作關係。
東歐社會學 “東歐”一詞,通常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中部及東部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各國的總稱。這些國家的社會學,雖然在20世紀40~50年代初受蘇聯的影響,都程度不同地有過一段共同的經歷。但是,由於傳統和文化各異,經濟和社會不盡相同,因而各自有不同的社會學的歷史和傳統。
保加利亞社會學 保加利亞的社會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在革命民主主義者Л.卡拉韋洛夫、Β.列夫斯基、X.波特夫等人的著作中均有豐富的社會學思想。進入20世紀後,Д.布拉戈耶夫的活動為創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作出了貢獻。30年代,И.Π.巴甫洛夫在《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反映論》(1938)一書中提出,社會學是一門獨立而又最一般的非哲學的社會科學,它研究社會現實的結構及其規律性。在50年代有關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的討論中,一部分人認為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同一的;以Ж.奧沙夫科夫、Л.瓦西列夫等人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則堅持巴甫洛夫的觀點。60年代,這場討論開始轉向更具體地思考社會學的基礎理論。C.米哈伊洛夫在《哲學所通報》1965年第11捲髮表的《作為社會學體系的社會》一文中,提出社會的社會學結構思想。在這期間,一般社會學以及家庭社會學、藝術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等分支社會學的理論體系開始形成,並廣泛開展了各種具體社會學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勞動、教育、文化和藝術、管理、法律、婚姻家庭、青年、閒暇等。70年代,社會學開始進入企業。
1959年保加利亞社會學會創立。1969年改稱保加利亞社會學協會。1962年,保加利亞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社會學研究小組。1968年在該小組的基礎上組建社會學研究所,並創辦了《社會學問題》雜誌。1970年,保加利亞主辦了第7屆世界社會學大會。
匈牙利社會學 產生於19世紀初。早期的社會學家如B.貝塞尼奧等主要關心政治事件和法律。封建主的權力結構、社會組織的類型等問題在他們的研究中占有主要地位。為了開展對社會問題的經驗研究,改革現存的社會,1900年,在A.普爾茨基的倡議下,成立了匈牙利社會學會。同年,匈牙利第一本社會學雜誌《20世紀》問世。在這個時期,G.盧卡奇的社會哲學思想對匈牙利社會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N.霍爾蒂執政期間,不少社會學家僑居西歐和美國,社會學研究曾一度受到影響。30年代,社會學家重新活躍起來,其中F.埃爾代的社會編年史和他對農村問題的研究影響較大。40年代,僑居國外的社會學家紛紛返回祖國,社會學在此期間得到穩步發展。1946年,布達佩斯大學率先設定社會學課程。50年代初,由於受蘇聯的影響,社會學研究在匈牙利被否定。1956年,匈牙利派代表出席第 3屆世界社會學大會。60年代初,為了確立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社會學家們就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展開了討論。1967年成立了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社會學研究所和公眾輿論研究中心。1970年,布達佩斯大學成立社會學教研室。1972年,《社會學》雜誌創刊。1978年,匈牙利社會學研究會成立。
匈牙利社會學家結合本國實際開展了廣泛的具體社會學研究,主要有:切赫—松巴吉·拉斯洛的家庭社會學,A.洛桑契的生活方式研究,S.費爾格、A.維爾特的社會結構研究,S.謝列尼、D.孔拉德的城市社會學研究,J.薩斯的農村社會學研究,F.比卡里的政治社會學研究,L.海迪、C.瑪高的勞動社會學研究,K.瓦爾加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等。在理論社會學方面,影響最大的是K.庫恰爾,他的《現代匈牙利社會》(1980)一書,總結了20多年來匈牙利社會學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學 興起於19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爾諾大學社會學教授I.A.布拉哈曾努力恢復社會學的研究工作,並親自在布爾諾組織大規模的社會文化調查,後因社會學被否定致使研究中斷。1949年,大學停止開設社會學專業。50年代後,社會學研究逐步恢復。在社會學理論方面,M.卡拉勃和A.塞蘭等人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在分析社會時,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研究社會體系的結構和功能。在具體社會學研究方面,研究的領域有:社會結構、工業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城市和農村社會學、青年問題等。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學會和斯洛伐克社會學會先後成立。1964年,組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斯洛伐克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在布拉格、布爾諾和布拉迪斯拉發等地的大學哲學系中開始設立社會學專業。《社會學雜誌》(布拉格)和《社會學》(布拉迪斯拉發)先後於1965年和1969年創刊。1968年,因改革運動受挫,社會學的發展曾一度受到影響。70年代起,社會學進入穩定的發展階段。
波蘭社會學 社會學的思想源於18世紀的社會哲學。至19世紀,在波蘭已出現正式的社會學調查,湧現出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社會學家。1920年,F.W.茲納尼茨基在波茲南大學創立社會學教研室。翌年,他又創建了波蘭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1927年,該所正式取名為波蘭社會學研究所),創辦了《法律·經濟和社會學運動》雜誌。1930年,他在波茲南大學創辦波蘭第一個社會學刊物《社會學評論》(季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茲納尼茨基還創辦了波茲南社會學學校。他的不少學生日後都成為波蘭著名的社會學家。他們逐漸形成一個以茲納尼茨基為代表的波茲南社會學團體。茲納尼茨基曾與美國社會學家W.I.托馬斯合作研究在美國的波蘭移民狀況,併合著《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一書,對美國早期社會學的發展也起到一定影響。納粹德國占領波蘭期間,不少優秀的社會學家被殺害,社會學研究陷於停頓狀態。1956年,恢復了社會學研究,《社會學評論》復刊。1961年創辦了《社會學研究》、《波蘭社會學通訊》等雜誌。在科學院、高等院校和政府行政部門設定了社會學研究機構。在密茨凱維奇大學、華沙大學、羅茲大學、克拉科夫大學等綜合性大學裡建立了社會學學院。
波蘭社會學在具體社會學研究方面發展迅速。其中農村社會學是波蘭歷來注重研究的領域;以M.奧索夫卡婭為代表的道德社會學和以A.波德戈雷斯為代表的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在國際上享有聲譽。開展研究的領域還有:社會心理學、社會思想史、文化社會學、工業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教育社會學、醫學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等。在理論研究方面,較有影響的有S.奧索夫斯基和Z.鮑曼等人。在研究方法方面,S.諾瓦克是主要的代表。60年代,在密茨凱維奇大學形成一個研究方法論的中心。
羅馬尼亞社會學 作為歷史哲學的一個方面,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實證主義歷史學家A.克塞諾波夫闡述了歷史哲學與社會學的關係。D.德拉吉切斯庫曾一度與É.迪爾凱姆合作研究。他在《社會決定論問題》(1903)、《社會決定論中的個人作用》(1904)等著作中,研究了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V.伯爾巴特的努力下,創辦了《羅馬尼亞社會學雜誌》。1924年,大學開始正式設定社會學系。1930年以後,中學也開設社會學課程。30~40 年代,D. 庫斯蒂的社會學理論和對羅馬尼亞農村問題的研究有很大影響。他認為社會學首先應該把對社會現實的研究變成一門科學。在《戰鬥的社會學》(1935)、《社會學問題》(1940)等著作中,他強調社會意志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具體的社會單元(如鄉村、城市、家庭等)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他對籌建羅馬尼亞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機構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社會學研究受到很大挫折,50年代初,社會學的科學價值被否定。60年代,社會學重新得到發展。1966年,羅馬尼亞社會科學院成立了社會學研究所。此後,《社會未來》等社會學雜誌相繼問世。研究領域除傳統的農村社會學和工業社會學外,在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城市化、教育、青年等方面的研究也廣泛展開。
民主德國社會學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民主德國社會學發展迅速。至80年代中後期,全國性的社會學研究中心有:民主德國科學院社會和社會政治學研究所、民主德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萊比錫青年研究中心、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所。1946年和1953年分別創辦了《統一》和《經濟學》兩種社會學刊物。在柏林大學、萊比錫大學等高等院校設定了社會學專業。1969年,召開了民主德國第一屆社會學家大會。翌年,《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辭典》問世。60年代末,在企業中開始出現社會學服務機構。在理論研究方面,主要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體系及其理論問題的闡釋。R.施托貝爾格等編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原理》(1977)是這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具體社會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動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產業社會學、區域社會學、家庭社會學、青年社會學和人口社會學等分支學科。80年代後期,社會學家注重研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科技進步條件下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利益及價值觀的變化、集約型經濟成長帶來的社會變化等問題。
南斯拉夫社會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使社會學研究開始進入南斯拉夫。1906年,薩格勒布大學法律系首次開設了社會學講座。1921年,第一本社會學雜誌《社會生活》創刊。1935年,貝爾格勒大學開設了農村社會學課程,自由派知識分子分別於1918年和1935年在薩格勒布和貝爾格勒創立了社會學協會。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漸形成受西歐社會學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唯心主義社會學派和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來研究社會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社會學經歷了短暫的停頓後很快進入發展時期。1956年,貝爾格勒和薩格勒布、盧布爾雅那等大學先後設定社會學專業。1960年,在貝爾格勒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所。隨後各大學相繼成立了各種社會學研究機構。與此同時,南斯拉夫社會學聯合會從哲學和社會學聯合會中獨立出來,原《哲學》雜誌分為《哲學》和《社會學》兩個獨立的刊物。
從50年代起,南斯拉夫社會學家就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60年代初,社會學完全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在對社會學學科一般性質的認識上,卻受兩種主要哲學觀點的影響:以B.季赫爾、R.盧基奇、J.高里查爾、S.布里舍里奇等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派”社會學家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歷史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既是社會最一般的理論,又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社會學是關於社會的最一般科學,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證實歷史唯物主義。以R.蘇佩克、G.彼得洛維奇、M.馬爾科維奇等為代表的“實踐派”社會學家則用人的實踐來看待社會學。他們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自覺實踐的結果,而人類的實踐由兩個基本社會過程組成,即與社會分工相關的勞動過程和反映個人及社會群體本身思想的行為過程。70年代,南斯拉夫社會學家在研究本國的社會問題中形成具有南斯拉夫特色的“自治社會學”。主要代表著作有:D.德拉施科維奇的《自治社會學》(1977)、D.恰里奇的《南斯拉夫社會的社會學》(1979)等。社會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有:社會結構、社會學史、政治社會學、城市化和工業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婚姻家庭社會學、青年和教育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大眾傳播社會學等。
問題和發展趨勢 蘇聯東歐社會學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經歷過一段把歷史唯物主義完全等同於社會學和爾後把二者逐步區別開來的探索階段,在它們發展的過程中都有過低潮或停滯時期。與當代國際社會學發展水平相比較,在對紛繁複雜、變動不定的社會現象的認識上,往往缺乏多維度和多層次的視角,在研究方法上顯得陳舊,致使社會學研究在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為科學的社會決策提供有根據的實際建議方面,顯得不夠靈活多樣和有效及時,其整體水平還遜色於社會學學科發達的國家。80年代後期,蘇聯、東歐國家的社會學正在掙脫傳統觀點的束縛,理論上逐漸趨向多元化,在方法上努力學習、借鑑別國長處和採取先進技術,不斷地提高研究水平。1988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的《關於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在解決蘇聯社會重大問題中的作用的決定》,反映了蘇聯在改革過程中加強社會學研究,以提高其社會功效所作的努力。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