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式父母

候鳥式父母

候鳥式父母,指為了子女“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繼續為兒女操勞的一類父母。他們享受天倫之樂,卻面臨文化差異、語言交流困難等問題。建議父母要做好自我調節,子女要經常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在工作之餘陪父母嘮嘮嗑、帶父母出去遊玩等方式來排解父母的孤獨。

簡介

候鳥式父母候鳥式父母

中國自古崇尚落葉歸根,但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為了子女“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們甘當子女的“後勤部長”,繼續為兒女操勞;他們雖能享受天倫之樂,卻面臨文化差異、生活不習慣、語言交流困難等問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候鳥式父母”。

華中科技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由外地來武漢生活的老人感覺孤獨,超六成人每天在家獨處,他們也因此成為心理門診的常客。

《生命時報》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望京社區和昌平區回龍觀社區,隨機採訪了40多位外地來京老人,其中近七成是為照顧孫輩而來。對於在京的生活,28位老人表示過不慣。在談及最缺什麼時,八成老人表示最缺語言交流,其次是沒有朋友圈。還有近六成老人表示有機會就要回老家生活。

存在問題

生活不習慣

來自甘肅農村的張大爺始終用不慣抽水馬桶,天天到小區外的公廁。他習慣飯後抽根煙,可孝順的兒媳在這件事上反應激烈,讓他非常為難。

同好很難找

不僅農村老人“漂”到北京不習慣,城裡來的老人也有難處。四川內江的邱紅軍是個麻將迷,來京後,卻找不到會玩四川麻將的人,使他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

老伴分居住

廣州來的唐阿姨說,老伴原本一起來京,但不習慣乾燥的氣候,沒多久就打道回府。大半輩子從沒分開過的夫妻分居兩地,讓她感到心碎。

語言成障礙

來自山東威海的李大爺雖不用分居,但一口膠東方言讓他不敢與人交流。偶然間,他發現小區有一輛“魯K”牌照的車,讓他仿佛找到了親人。這輛車成了他的精神寄託,幾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在不在。李大爺說,如果遇到車主,他一定要用家鄉話好好跟人聊上一次。

後輩溝通難

李大爺的老伴叢姨習慣做菜放醬油,可兒媳口味清淡,吃不慣她做的菜。兒子心疼媳婦,說了母親幾次,讓老人很委屈,甚至想撂挑子回家,可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哪放得下。

心理狀況

候鳥式父母候鳥式父母

孤單、憋悶、沒有歸屬感,是不少“候鳥式父母”的心理現狀。離開家鄉,脫離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讓他們陷入精神“孤島”,導致自我封閉。老人心理本就脆弱,愛琢磨,來到兒女家,有時會有寄人籬下的負面感受,價值感瓦解,產生自卑、孤獨等負面情緒。

人老了愛看臉色,易受晚輩情緒影響,陷入“管狀思維”怪圈,也就是“鑽牛角尖”。有時兒女的一個表情,就會令他們自責不已,懷疑自己做錯事,情緒惡性循環,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障礙。

專家建議

父母

對於老人來說,要多笑笑。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李思賢教授建議,老人要多給自己正向情緒反饋,做起來就一個字——“笑”。到社區或公園轉轉,見人就微笑,即使“笑不由衷”也無妨。強迫微笑21次,就能真心笑出來。笑還會傳染,能使人打開心扉,增加人際和諧,形成正向循環。

興趣愛好很重要,有愛好的撿起來,沒愛好的要培養。看到下象棋、打麻將的,主動去看看、學學。遇到京劇票友,上去打個招呼,交流心得。老人還要擺正心態,得“服老”。能過去的就過去,能不管的就不管,大家才會輕鬆。有煩惱說給兒女聽聽,比憋在心裡更能解決問題。

子女

作為兒女,也要多傾聽,會溝通。衛生部生命倫理委員會委員袁鍾教授建議,在家庭決策上,子女要聽取老人的意見。尤其在隔代教育上,儘管父母的理念可能落伍,也要恰當地溝通,不能粗暴地將意願強加於老人。平時多和父母交流,重視情感訴求,了解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李思賢建議,兒女要幫老人找回成就感和價值感,多給他們正面評價。一句不經意的讚美就能幫老人走出自責或寄居的陰影,重建自我實現的價值感。歸屬感對老人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兒女要為父母與同社區老人搭橋,最好找到講相同方言的老鄉,幫他們儘快地融入當地的圈子。當老人有“直把異鄉當故鄉”的感覺時,歸屬感才是真的有著落了。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3年04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3年04月IN辭彙總 |心理加薪 |全職先生|大眾富裕階層 |輕旅行 |周末爸爸 |網路跟蹤狂 |廚房健身 |蜂王綜合症 |待用咖啡 |鏡頭恐懼症 |零電視族 |刷客 |候鳥式父母 |鏡面相貌 |桌趴族 |粉紅噪音 |原味女人 |留守婚姻 |藥Q |網路媽咪 |希臘腳 |友善病 |15分鐘名氣 |達文西睡眠法 |隱形脂肪 |網路群居 | 扛病族 | 國際候鳥族 | 右手記憶 | 文藝吃貨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